⊙關志英 [北岳文藝出版社,太原 030000]
一看到傅小平這個名字,馬上就能聯(lián)想到他所供職的《文學報》,作為一位常年活躍在國內文學現(xiàn)場的青年記者,他通過參與、觀察、提問、記錄和思考,不斷地為我們傳回發(fā)生在當代中國文壇的深度主題報道??梢哉f,傅小平是近些年來無數(shù)重大文學新聞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而接受過他采訪的中外文學界的大咖名流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毫無疑問,他是一位文學界的資深記者,然而他又絕不僅僅只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新聞記者,因為,他在參與國內眾多文學活動的同時,也在不斷思索著與中國當代文學有關的諸多問題,并將其滲透于一篇篇主題鮮明、結構嚴謹?shù)膶n}報道文字之中。這一點從他新近出版的《角度與風景——對當代文學的另一種觀察》(北岳文藝出版社,2020 年)一書中,我們就能略見一斑。
這本書被收入由陳思和主編的“火鳳凰新批評文叢”第三輯,在該文叢已經(jīng)亮相的十二位青年批評家中,高校教師和文學期刊編輯是絕對的主力,而身處其間的傅小平是唯一一位來自新聞領域的作者,因此,這讓我們對他的文學觀有了一種特別的期待。
翻開書頁,首先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兩篇序言,第一篇由陳思和先生為整個文叢所撰寫的總序暫且不論,第二篇是郜元寶先生特為本書所做的序。文中,有郜先生對傅小平為人為文的中肯評價,有對本書特色的精當點評,更有一位前輩大家對新一代青年批評家的寄望與鼓勵。單單通過這一篇序,就能讓我們對這位平時隱身于文學通訊報道之后的媒體派批評家有一個簡單的全方位的了解。
接下來,吸引筆者注意的是在本書的文末,作者所寫的那篇后記,這篇后記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認為的那種三二百字的鳴謝型后記,它更像是一份文學專業(yè)工作者的自白書。在這篇萬余字的長文中,我們見到的不再是那個我們平日里所熟悉的頗具職業(yè)風范的“記者傅小平”,而是一個率真活潑的“批評家傅小平”。閱讀這篇后記,猶如在與一位老友夜談,他將一個真實的自我和盤托出,沒有絲毫隱瞞與偽飾,他對于自己多年來積累而成的文章,也有著較為準確的自我評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文學的真誠和對作家們的善意。而這篇洋洋灑灑的文字,也正是準確理解全書內容、直達作者內心的最好路徑。
這本書的目錄編排頗具匠心,作者本人坦言,書中所收錄的六個章節(jié)五十六篇有長有短的文字,是從他近年來所撰寫的一百萬余字的文章中精心精選出來的五分之一,由此看出,這是一部經(jīng)過百般斟酌和千般思量之后才呈現(xiàn)給讀者的用心之作。而六個章節(jié)選取的主題也能讓我們清晰地感知到,關于當代文學,這些年來作者在關注什么,思考什么,甚至,還有他在憂慮些什么。
進入正文部分,當我們逐章逐篇去細細品讀,會發(fā)現(xiàn)好像進入了一個巨大的人聲鼎沸的文學廣場。在那里,眾多當代文學領域的頂尖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們都在發(fā)表著各自的文學演說,而舉著錄音筆不斷追問并為我們忠實地記錄下那些精彩講演的人就是那個無處不在的“在場者”傅小平。的確,新聞記者這個得天獨厚的身份,讓他具有了比旁人更為廣博的文學視野和更為敏銳的洞察力,而在眾聲喧嘩中,他成功地完成了對那些真知灼見的一次次捕捉與定型,這也讓他的思考能夠始終保持一種與時代同步的從容節(jié)奏。
傅小平在后記中,將本集中的作品定義為評述性文字,一點不假,作為一名深耕于文學新聞領域的記者,他必須認真記錄下正在發(fā)生的各種創(chuàng)作觀點與文學思潮的碰撞與交鋒。誰在哪個場合闡釋了什么,誰在哪個場合質疑了什么,誰在哪個場合批評了什么,誰和誰又在哪個場合爭論了什么,這些都被傅小平一一“記錄在案”。毫無疑問,等時過境遷,風煙散盡,那部注定要被未來者們詳加書寫的21 世紀上半葉的文學史,一定少不了要從傅小平的文章中進行摘引,那些大風起前的青萍動,那些樹欲靜時的風不止,應該都可以在“傅氏評述”中覓得蹤跡。
傅小平是一個十分善于提出問題的人,這當然首先基于他的職業(yè)需要與職業(yè)素養(yǎng),然而,在此之上,我們分明能感覺得到,這是一個善于將問題引向縱深的思想者。眾所周知,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首創(chuàng)了精神助產(chǎn)術問答法,他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幫助對方把心靈中本來就有的觀點一點點明確,而傅小平在一篇篇評述文章的形成過程中,必然借助這一“利器”,從而讓他拋出的一個個諸如“當代文學,有大作無大師”“中國為何缺少‘作家中的作家’”“中國文學正在疾步走向世界”這樣言辭犀利、頗富爭議的問題,有效地提升了對話的有效性,更促進了不同個體思維的有效碰撞。同時,也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個“誘人”的題目,令讀者對一篇文章有了更強烈的閱讀渴望。就算我們僅僅將這些標題視作是一種快節(jié)奏、信息化時代催生出的新聞傳播技巧,那傅小平的專業(yè)能力無疑也是極其過硬的。
全書的六個章節(jié),作者分別以“中國意識”“現(xiàn)實書寫”“青年寫作”“回望五四”“中國坐標”“外國文學”為關鍵詞來選取和組織文章。
“我們向歷史要什么”這一章,最能凸顯傅小平的思考廣度。他不再囿于文學這個小圈子,而是將中國文學放置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語境中去觀察分析,李零的《我們的中國》、霍宏偉的《鑒若長河:中國古代銅鏡的微觀世界》這些文化著作成了他的研讀對象,《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詩書中華》等電視節(jié)目成了他的觀察對象,他努力從中為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尋找新的動能,也試圖為網(wǎng)絡文學、百年新詩、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發(fā)展把脈。在本書的后記中,傅小平謹慎地提出:“我隱約覺得,寫中國文學的文章,要多一點中國意識”,“要把筆觸伸展到更為廣闊的中國的現(xiàn)場,而不只是端坐在書齋里上下五千年孜孜以求”。他還呼吁:“作為一個多少有點關懷的人,寫點有溫度,有情懷的文字”。這樣的觀點態(tài)度,是誠懇善意的,也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的確,跳出文學之外回看文學,方能有更大格局和更高站位。
在“文學如何直面時代現(xiàn)實”這一章,傅小平分別就新時代背景下小說、非虛構、通俗文學、影視劇、文藝評論、專欄寫作等類型的寫作如何與時代對話進行了深入探究。同樣是通過后記中的補白,他發(fā)出了“這么豐富的時代,要你只是給出貧乏的寫作,說得過去嗎”的響亮質詢;在“中國故事與青年寫作”這一章,作者分別針對“70 后”“80 后”“90 后”作家的寫作,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定位,并指出了他們未來的成長方向;在“如何把啟蒙變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這一章,作者帶領我們回到百年之前,認真打撈“五四”時期初現(xiàn)的寶貴的啟蒙精神在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在“中國文學到了重新確立坐標的時刻”這一章,作者以莫言、湯顯祖、魯迅為話題人物,強調了文學翻譯在中國文學走向世界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同時,他也清醒地意識到,“中國文壇在世界文壇上折騰出的那點聲音,顯得太過于安靜了”;而在“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影響衰退了嗎”這一章,作者將目光投向遠處,探討了有關“世界文學與中國作家和讀者”的相關話題。
縱覽全書,五十六篇文章中就有四十一篇是疑問句式。對于當代文學,他拋出的那些大大的問號,不僅是提供給采訪對象進行言說的話題和由頭,更是他基于廣泛閱讀與切近觀察的深入思考,而那一個個振聾發(fā)聵的問題,在他的評述性文字結束的時候,也基本會給讀者一個比較篤定的答案。也許這個答案他是借采訪對象之口進行的言說,但我們未嘗不能將其看作是采訪者本人完成的一次大膽預設和小心求證,因為在閱讀中,我們會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那就是隱身于一篇篇文章背后的記者傅小平,才是那個最清醒理智、最具有全局觀的“旁觀者”。古語有云,旁觀者清,而傅小平作為一個占有大量信息的旁觀者,他對于當代文學的透徹觀察和深入思考,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