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農(nóng)
水嘗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這天,筆者給初三學生上《楊修之死》一課,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以“猜”入課,讓學生在思維激蕩的過程中享受學習探究的樂趣,綻放思維的“靈光”,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猜”而后知人物
上課伊始,筆者告訴學生:“同學們,老師在上新課之前先請大家猜一本書,老師給出有關這本書的一些信息,知道的可以搶答?!鄙鲕S躍欲試態(tài)。于是筆者開始說信息:第一,這是一部長篇小說,屬于四大名著之一;第二,這是元末明初的作品;第三,它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歷史小說,也是我國最有成就的歷史小說。我的話音剛落,全班學生齊聲回答:《三國演義》!還有個學生補充了“作者是羅貫中”。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于是筆者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選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章節(jié)——《楊修之死》(板書課題名稱)。
“下面,老師請同學們猜一個人,課文中的一個人物,猜法同上。第一,在京劇臉譜中,他是個白臉;第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一代奸雄;第三,他興屯田,統(tǒng)一北方;第四,他生在三國時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p>
“曹操?!睂W生再次齊聲回答。
筆者順勢補充了一個知識點,準備引出下面一個人物?!拔覀冊?jīng)學過他的詩歌《觀滄海》《龜雖壽》,《龜雖壽》大家都背過了。接下來我們再來猜一個課文中的人物——”
筆者話還沒說完,就有學生搶答了:“老師,不用猜了,這個人是楊修!”
“那可不一定哦。這個人呀,他自小學習槍棒,性格剛烈,武藝過人;他在曹操起兵的時候就帶領眾人前來投靠,從此跟隨曹操南征北戰(zhàn),是曹操的心腹和愛將;他的同族弟弟曾經(jīng)救過曹操的命,他族弟的名字叫夏侯淵?!蔽衣龡l斯理地說完,那個搶答的學生不好意思了,全體學生大聲說出了答案“夏侯惇”。
接下來筆者再說猜人物,沒人在老師說話前“搶答”了?!安懿僭?jīng)說過,他的才華與這個人相比相差三十里;他才思敏捷,喜歡賣弄小聰明;他是曹操手下的一個文書官”這些條件,自然難不住我班的學生,“楊修”已是呼之而出。
筆者之所以以“猜”入課,讓學生了解與課文相關的名著、作者及課中主要人物,是因為本班學生都已讀過《三國演義》原著,此處設“猜”,不過是為了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曾經(jīng)的課外閱讀并不是虛擲時光,而是可以給自己帶來滿滿收獲的。
“猜”而后通文意
顯而易見,前面的“猜”對學生來說不過是幾碟開胃小菜,也難怪有學生開始“抗議”:“老師,不要讓我們猜這么簡單的好不好??!”于是,筆者“不得不來一點高難度的”的猜題了。
“大家知道,《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語言雖然是白話,但它是早期的白話,是一種文言與白話相互間雜的語言,所以,個別詞語會比較難懂?!稐钚拗馈愤@篇課文里,就有一些這樣的詞語(課件出示以下詞語:拒、稟請、隨口、遂、公、何、有味、肺腑、造言、轅門、忌、置、耳、惡、切勿、愈、鄴城、竟、答教、匹夫、惑亂、彪、斜刺里、折卻、班師)。大家先通讀課文,并聯(lián)系上下文猜一猜它們的意思,看看能拿下多少?!贝藭r的“猜”,不再是全班性的“師問生答”,而是轉(zhuǎn)入了聯(lián)系上下文自主猜讀、同桌交流。結(jié)果顯示,學生基本上能正確釋義其中70%的詞語。之后,筆者又安排學生將剩下的詞語通過查閱資料自主完成。兩三分鐘之后,學生已經(jīng)能夠把不懂的詞語全部弄明白了。
解決了“猜讀”生字詞的含義,疏通文意便不在話下了。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把“猜讀”的問題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與生生合作中“拿下”了生僻詞語和疏通文意的任務,教學進展順利。
“猜”而后深探究
接下來的“猜”,將要跨越一個更高的坎兒,將學生的課堂學習引向有深度的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
“同學們還要挑戰(zhàn)更高難度的嗎?”
“要——”
“好!那咱們就試試啊。這一次我們要‘猜什么呢?俗話說得好:人心難測。可見猜人的心思難度最大。大家同意這個觀點嗎?”
學生莫衷一是,有認同的,也有不認同的。
“那老師做個示范。老師抬起一只腳,大家猜猜看,老師是想前進還是想后退呢?”
生哄堂大笑。接著筆者課件出示了三個話題,讓每一個學生自選一題去猜答案。第一個話題是“猜猜文中所展示的曹操的心”,第二個話題是“猜猜楊修是個怎樣的人”,第三個話題是“猜猜楊修的死因”。幾分鐘后,很多學生舉手示意作答。關于第一個話題,學生認為曹操在本文中的心理發(fā)展過程無非是“忌之→惡之→愈惡之→大怒→殺之”,有的學生還順勢總結(jié)了曹操奸詐虛偽的性格特點。關于第二個話題,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文中提到的楊修的七件小事(雞肋事件、改建圓門事件、分食一盒酥事件、夢中殺人事件、簏中藏質(zhì)事件、試二子才干事件、作答教事件),并能總結(jié)出楊修才思敏捷、自作聰明、恃才放曠的性格特點。關于楊修的死因,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同以下兩點:第一,楊修恃才放曠,數(shù)犯曹操之忌;第二,曹操妒忌楊修的才能,不想讓他留在自己的身邊。只有一個學生提到了曹植與曹丕為皇位明爭暗斗,而楊修參與其中,站到了失敗的那一方,“想不死都難”。這名學生說完,其他學生都不由得會心大笑。筆者順勢接話:既然大家都笑了,想必也都認同剛才這名同學的觀點吧?事實上,楊修卷入曹氏家族內(nèi)部爭權奪勢的斗爭當中,這就注定了他會成為這場斗爭的犧牲品。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猜”,“猜”的是文章“知人”的深義。
在小結(jié)環(huán)節(jié),筆者再出“猜”題。
“同學們,楊修因為恃才放曠,數(shù)犯曹操之忌;因為有絕世才能,曹操妒忌他,不想讓他留在自己的身邊;還因為卷入了曹氏家族內(nèi)部爭權奪勢的斗爭,注定了他會成為這場斗爭的犧牲品??墒?,老師想,楊修或許可以不死——如果他能改變一下自己,他也許會好好地活下來。那么,我們就做最后一猜:如果楊修想保全性命,他可以怎樣做?”此處名為“猜”,其實已經(jīng)進入人生規(guī)劃設計的范疇了。
雖然課已接近尾聲,但學生依舊思維活躍,諸如投身劉備、遠走東吳、學鄭板橋“難得糊涂”……“保命”思路不一而足。
下課鈴聲響起,課堂在學生熱烈的討論聲中戛然而止。最后一猜,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只是,它可以啟迪學生更深刻地思考人生。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