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骨科醫(yī)院(450000)賈曉丹
河南省登封市中醫(yī)院(452470)王丹
手指離斷傷是外科常見的損傷,臨床首選斷指再植術治療,精湛的手術技術輔以精心的護理可在確保手術效果的同時改善術后手部功能恢復[1]。術后適當?shù)倪M行功能鍛煉,對減輕患指腫脹、疼痛、促進手功能恢復尤為重要,但部分患者采用單純功能鍛煉時的手功能恢復效果較差,易受疼痛影響而抗拒早期訓練,臨床應用存在局限性[2]。中藥熏洗是中醫(yī)常用的一種外治方法,可借助熱力和藥力達到疏通腠理、調和脈絡、流暢氣血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松解粘連組織,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3]。鑒于此,本研究將探討中藥熏洗結合手指操對斷指再植術后患者手功能恢復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9年1月~2020年9月在鄭州市骨科醫(yī)院行斷指再植術治療的70例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5例和研究組35例,所有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年齡24~60歲,平均年齡(41.02±3.22)歲;男20例,女15例;食指13指,拇指5指,中指9指,小指5指,環(huán)指3指;損傷原因:電鋸傷14例、壓榨傷6例、切割傷15例。研究組年齡24~61歲,平均年齡(41.84±3.44)歲;男19例,女16例;其中食指15指,拇指6指,中指8指,小指4指,環(huán)指2指;損傷原因:電鋸傷13例、壓榨傷7例、切割傷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術后1周,行手指操功能鍛煉:①手指對指鍛煉,患手拇指分別與小指、環(huán)指、中指、食指相對,2拍/次,4次/d;②屈伸手指鍛煉:指導患者先將手指伸直,然后慢慢彎曲,伸直-彎曲為一組,4組/次,3次/d;③分指鍛煉:指導患者伸出患手,依次分開-并攏小指與環(huán)指、環(huán)指與中指、中指與食指、食指與拇指,2拍/次,3次/d;④點指鍛煉:指導患者雙手相對,將右手一指腹與左手對應指腹相對,并稍用力按壓,8拍/次,3次/d;⑤敲指練習:兩手五指張開略彎曲,兩手對應的手指做敲擊運動,8拍/次,3次/d;⑥彈指鍛煉:患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做彈出狀練習,2拍/次,4次/d;⑦夾指鍛煉:兩手五指交叉,稍用力擠壓手指,8拍/次,3次/d;⑧握拳鍛煉:指導患者將患手五指伸直,然后稍用力緊握成拳,然后松開,2拍/次,4次/d。在行手指操功能鍛煉時以關節(jié)出現(xiàn)酸痛感或緊張感為度,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量,且運動過程中避免過度用力。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熏洗,藥物組成:桂枝20g,細辛、威靈仙、沒藥、艾葉、制乳香、元胡、姜黃、歸尾、紅花各10g,絲瓜絡25g,海桐皮、伸筋草、五加皮、透骨草各60g,諸藥置于盆中加水浸泡2h后,加2L清水文火煎煮30min,藥液沸騰后加3片生姜,先將患手置藥液上方薰蒸20min左右,后用浸泡藥汁的毛巾熱敷患指,待水溫涼至38℃左右,將患指浸泡于藥液15min左右,熏洗過程中注意預防燙傷,2次/d,連續(xù)熏洗4周。
1.3 觀察指標 ①關節(jié)活動度、握力:術后1周、術后3個月,采用總主動活動度評定標準(Total active movement,TAM)[4]評估關節(jié)活動度,握力采用雙針握力計測定,重復測定2次后取均值。②手功能恢復情況:術后隨訪3個月,評估患者手功能恢復情況,以患指指端痛覺、溫覺恢復,日常生活及關節(jié)活動范圍正常,兩點分辨覺約為4mm為優(yōu);患指指端痛覺、溫覺基本恢復,關節(jié)活動范圍為健側的75%,兩點分辨覺<8mm為良;患指指端痛覺、溫覺不敏感,關節(jié)活動范圍<健側的50%為差??們?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SPSS23.0,以%和n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關節(jié)活動度、握力 術后1周,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握力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握力均提升,且研究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術后1周、術后3個月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握力對比(±s)
附表 術后1周、術后3個月兩組關節(jié)活動度、握力對比(±s)
注:與本組術后2周相比,*P<0.05。
組別 關節(jié)活動度(°) 握力(kg)術后1周 術后3個月 術后1周 術后3個月對照組(n=35) 101.36±20.44 140.35±30.11* 0.75±0.23 2.32±0.98*研究組(n=35) 102.03±21.05 180.67±30.22* 0.73±0.21 7.62±1.01*t 0.135 5.592 0.380 22.280 P 0.893 0.000 0.705 0.000
2.2 手功能恢復情況 術后3個月,研究組手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94.29%(33/35)較對照組的77.14%(27/35)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手指操是在患者耐受情況下為其制定的系統(tǒng)、科學、合理的手功能鍛煉方法,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升訓練強度,提升手指動作的協(xié)調性、精確性及靈活性,最大限度的促進患者手功能恢復[5][6]。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研究組關節(jié)活動度、握力均較對照組高,手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較對照組高,由此可見,中藥熏洗結合手指操可提高斷指再植術后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及握力,促進手功能恢復。祖國醫(yī)學認為,手外傷是因外力侵襲所致,筋脈及骨受損,氣血運行不暢,長久可致氣耗血虧,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筋骨關節(jié)失以濡養(yǎng),加之長期制動,可造成經(jīng)脈痙攣、關節(jié)活動受限,故臨床治療應遵循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7]。中藥熏洗方中桂枝具有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之效;細辛散寒解表、祛風止痛;威靈仙通經(jīng)絡、祛風濕、止痹痛;沒藥、制乳香可消腫生肌、活血止痛;艾葉散寒止痛、溫經(jīng)止血[8];元胡具有活血、止痛之效;姜黃能通經(jīng)止痛、破血行氣[9];歸尾調經(jīng)止痛、補血活血;紅花可散瘀止痛、活血通經(jīng)[10];絲瓜絡具有通絡、活血之效;海桐皮可祛風濕、通經(jīng)絡;伸筋草舒筋活絡;五加皮祛風濕、強筋壯骨、利水消腫;透骨草散瘀消腫、舒筋活血、止痛;諸藥聯(lián)合使用,共奏舒筋通絡、活血化瘀之效。且現(xiàn)代藥理表明,中藥熏洗可將熱效應與藥物滲透相結合,利用蒸氣熱效應發(fā)揮對患指的刺激與按摩功能,提高傷指局部溫度,不僅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還可增強組織代謝率,提高血管通透性,進而緩解肌肉痙攣[11]。在熱力的作用下藥物可滲透肌膚,疏通經(jīng)絡,促進淋巴及血液循環(huán),加快水腫消退,使粘連及痙攣的組織松解,促進關節(jié)炎癥消失,對并神經(jīng)生長和恢復起到促進作用,進而利于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12]。
綜上所述,中藥熏洗結合手指操可提高斷指再植術后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及握力,促進手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