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敏捷
出血性腦梗死發(fā)病率一直較高,情緒激動是主要因素,其中老年人占主要群體[1]。老年出血性腦梗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治療的前提是進行有效的診斷[2]。其中,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均為常用診斷方式[3]。本文分析CT 與MRI 在老年出血性腦梗死臨床診斷中的應(yīng)用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9 年10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80 例老年出血性腦梗死患者,年齡均>60 歲,均經(jīng)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查確診。其中,男47 例,女33 例;年齡最小61 歲,最大76 歲,平均年齡(70.80±5.60)歲。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患者病歷資料完整[4];②檢查方法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 ①其他腦血管疾病患者;②肝腎功能疾病患者;③全身免疫疾病患者[5]。
1.3 檢查方法 80 例患者均采取CT、MRI 檢查。
1.3.1 CT 檢查 使用飛利浦16 排多層螺旋CT 診斷儀,CT 平掃以0 M 為基線連續(xù)向上進行軸位序列掃描,層厚10 mm、層距10 mm,連續(xù)掃描12 層,病變區(qū)進行薄層掃描,層厚5 mm、層距5 mm。
1.3.2 MRI 檢查 使用飛利浦MRI 診斷儀,前、后連合連線為基線完成軸位掃描,軸位序列為同一定位相,使用頭部正交線圈,使用T1、T2 加權(quán)成像橫斷面圖像、T2WI 矢狀面圖像檢查,層厚7 mm、間距1 mm。
1.4 觀察指標 以DSA 檢查結(jié)果作為診斷金標準,對比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準確率。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的影像學表現(xiàn)。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80 例患者經(jīng)DSA 檢查后確診急性期23 例、亞急性期40 例、慢性期17 例。CT 檢查診斷準確70 例,診斷準確率為87.50%;MRI 檢查診斷準確79 例,診斷準確率為98.75%。MRI 檢查的診斷準確率高于CT,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80 例患者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2.2 兩種檢查方法的影像學表現(xiàn) CT 表現(xiàn):有大片扇形低密度陰影,且陰影中有散點狀、條索狀高密度影,占位效應(yīng)情況并不明顯。MRI 表現(xiàn):腦梗死區(qū)域有混雜斑塊狀信號,T1WI 序列病灶高信號、邊緣模糊,T2WI 序列邊緣清晰高信號影。
腦梗死發(fā)病率一直較高,疾病致殘、致死風險較高[6]。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基于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多發(fā)趨勢,導致腦血管疾病明顯增多[7]。另外,受到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影響,導致老年出血性腦梗死發(fā)病率逐年遞增[8]。同時,老年人合并癥情況明顯,增加了患者的安全威脅,甚至誘發(fā)多種繼發(fā)性疾?。?]。所以,需積極進行診斷、治療,以保障老年患者的安全[10]。CT、MRI 均是出血性腦梗死檢查的常用手段,其中,CT 掃描速度較快,患者一次屏氣即可完成很多檢查,平面重建期間可于任意層面完成[11]。MRI 檢查可以充分獲得立體成像圖,檢查有較為敏感的出血信號,出血時間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表現(xiàn)[12]。另外,兩者影像學表現(xiàn)不同,CT 有大片狀、扇形低密度影,邊緣模糊,MRI 有斑片狀混雜信號,T1WI 序列有邊緣模糊高信號表現(xiàn),T2WI 序列有邊緣清晰高信號表現(xiàn)[13]。
李平[14]研究指出,MRI 診斷腦梗死疾病具有較高的準確率,早期診斷腦梗死疾病可促進患者預(yù)后。本文結(jié)果顯示:80例患者經(jīng)DSA檢查后確診急性期23例、亞急性期40 例、慢性期17 例。MRI 檢查的診斷準確率98.75%高于CT 的87.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 檢查顯示有大片扇形低密度陰影,且陰影中有散點狀、條索狀高密度影等表現(xiàn);MRI 檢查顯示腦梗死區(qū)域有混雜斑塊狀信號等表現(xiàn)。本次研究結(jié)果與上述研究結(jié)論相似。
綜上所述,老年出血性腦梗死患者經(jīng)CT、MRI 檢查均可,其中,MRI 診斷具有更高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