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摘 要:交流展覽是展覽的一種運作模式,是實現(xiàn)博物館整體功能發(fā)揮的有效途徑。近年來,三明市博物館舉辦各類館際交流展覽,在展覽交流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文章就交流展覽的題材選定、時段和時長安排、費用、合同擬定、文物安全、展陳設計等方面進行總結,探討交流展覽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建議,為各地博物館的交流展覽提供借鑒。
關鍵詞:博物館;臨時展覽;館際交流;探討
隨著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給博物館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認識到,僅靠基本陳列已無法滿足廣大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辦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臨時展覽已成為一種趨勢。近年來,三明市博物館(以下簡稱三博)利用館藏資源,加強館際交流,舉辦了一系列臨時展覽。據(jù)統(tǒng)計,2015—2019年共舉辦臨時展覽56場,其中引進的展覽有29場,占臨時展覽總數(shù)的52%,這表明交流展覽的數(shù)量較高。類型豐富的館際交流展覽,是博物館跨地域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讓展覽獨具建設性,讓展覽精而有影響,應該是博物館策展規(guī)劃的重要理念和長遠思路。①因此,如何做好外展,促進館際展覽交流,提升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探討和研究意義。本文就交流展覽的題材選定、時段和時長安排、費用、合同擬定、文物安全、展陳設計等方面進行總結,探討交流展覽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建議,為各地博物館的交流展覽提供借鑒。
1 交流展覽的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1.1 題材選定
交流展覽即是引進其他博物館成型的展覽,它可以增進各區(qū)域之間的了解,讓人們有更多的視角看到不同類型的文明。三博自2015年以來,積極探索交流展覽途徑,引進不少精品展覽,如“江河源人類史前文明—青海彩陶展”“琢磨—青銅器典藏玉器特展”“旗裝雅韻—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滿族服飾展”“納西族東巴文化展”“雨花石韻—出土雨花石精品”“海絲古戲經(jīng)典—泉州木偶戲劇文物展”“林則徐在新疆”“木影流光—福建木雕特展”“烽火傳奇—龍巖、三明紅色故事展”等(圖1~圖2),擴大了影響力,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從目前來看,三博舉辦的交流展覽類型豐富多樣,涉及領域廣泛,大致可劃分為文物藏品、民俗文化、考古和文獻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近現(xiàn)代系列等(表1)。
以上匯總表明,在三博引進的29個交流展覽中,文物藏品類型是數(shù)量最多的題材,這得益于博物館擁有大量可移動文物,在策劃文物藏品展覽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而地域文化需要將具體文物組成的點串聯(lián)成線,進而進行全面展示,完整反映一個地區(qū)的文化全貌,這類展覽可看性強,更有吸引力,但策劃難度較大,所以這類型展覽較少。同時,從2015—2019年的5年間,三博向27個博物館輸出多個題材的展覽,其中以“客家探秘—福建三明客家民俗文物展”“鎖之韻—福建三明市博物館館藏鎖具展”為主。①三博不僅關注過去,同時也立足現(xiàn)在,近現(xiàn)代的紅色題材展覽為觀眾提供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對博物館發(fā)揮宣傳教育功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時段和時長安排
1.2.1 時段
展覽時段應考慮重要的節(jié)點和紀念日,緊扣時政開展活動。在元旦、春節(jié)期間引進民俗文化類型的展覽,如“牧歌昭蘇—中國新疆伊犁昭蘇歷史民俗文化展”;5.18博物館日舉辦文化藏品或考古文獻類型展覽,如“‘我從遠古走來—周口店遺址文物特展”;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類的展覽,如“流青竹刻—江蘇常州徐氏三刻”;在“七一”或“八一”這些重要紀念日里,可開展紅色題材的展覽(圖3、圖4)。總之,各時段的展覽要提前做計劃,妥當安排檔期。
1.2.2 時長
展覽除考慮重要的節(jié)點和紀念日外,還要充分考慮水電費、保潔、設備折舊及安保人員工資等成本問題。綜合來看,展覽時長不宜太長,2個月左右相對適合。
1.3 借展費用
三博交流展覽的費用采用兩種形式:一是交換互抵。這類展覽的運作模式是雙方互換展覽,無須借展費,但要各自承擔展覽交流產(chǎn)生的其他費用,一般由出借方承擔展覽設計、文物運輸費、保險費、差旅費等,承辦方承擔展覽進場后的展板和場景制作費。二是支付部分借展費。有些展覽確因成本高,出借方負擔過大,會提出支付部分借展費的要求,以應對展覽交流產(chǎn)生的高額費用。2015—2019年期間,三博的交流展覽大多是交換互抵,在56場展覽中支付部分借展費的僅3場。
1.4 布展與撤展
交流展覽一般是出借方策劃設計的成型展覽,鑒于他們對展覽的風格、文物特性的把握相對到位,因此一般由出借方布展,承辦方協(xié)助配合。無論布展還是撤展,均要文物點交、做好詳細記錄、核對無誤后雙方負責人簽字確認,圓滿完成移交工作。此外,因場地等原因,部分文物無法進柜,在雙方負責人的同意下,應打包封存并辦好入庫手續(xù)。
1.5 安全保障
展品的安全與保護是借展雙方所關心的重要問題,貫穿于一場完整展覽的始終。②為了保障文物安全,臨時展廳除了安排管理人員實時巡察外,必須配套安裝彩色攝像頭、紅外線探測器、門禁控制器、無線巡更等設備,確?!叭朔馈薄拔锓馈薄凹挤馈甭鋵嵉轿?。
2 交流展覽存在的問題
2.1 交流不深入
從三博以往的交流展覽來看,活動僅限于參觀、瀏覽,出借方只有在布展和撤展時才會到展覽現(xiàn)場,很少對展覽進行宣傳推廣,很少結合展覽開展社教活動和現(xiàn)場進行互動等,未能讓觀眾全方位地了解和深刻感受中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2.2 經(jīng)費困難
目前大多數(shù)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政策,展覽經(jīng)費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撥款,經(jīng)費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展覽交流,同時也會影響展覽效果,進而制約了博物館展覽交流的腳步,成為博物館展覽交流的絆腳石。
2.3 人才缺乏
隨著展覽交流的進一步開展,不僅需要具備文博專業(yè)知識的人才,還要有懂得展覽策劃、陳列布展策劃和陳展人員。現(xiàn)階段博物館的人才專業(yè)化存在與發(fā)展有著不同步的普遍現(xiàn)象,不僅缺乏對此類復合型人才的招募,在培養(yǎng)館內辦展人才方面也缺乏重視。①
3 交流展覽的對策和建議
3.1 搭建交流展覽信息平臺
博物館之間進行交流展覽已是普遍認同的發(fā)展方向,但展覽的信息來源有限,大多依靠熟悉的博物館之間相互介紹。若能搭建一個專門的展覽信息平臺,各博物館可以根據(jù)需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地開展展覽交流,實現(xiàn)館際資源共享,滿足觀眾精神文化需求,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
3.2 進行深層次的交流
在展覽的交流中,雙方工作人員不僅要參與布展、撤展等相關工作,也要跟進社教活動及展覽宣傳推廣工作。此外,還可以舉辦講座、學術研討會等,使各博物館間、博物館與觀眾之間能夠有更深層次的碰撞。例如,三博在“海絲古戲經(jīng)典—泉州木偶戲劇文物展”首場開展時,邀請泉州木偶劇傳承人進行現(xiàn)場表演,生動的人物形象,夸張的藝術表現(xiàn),特色的地方戲曲唱腔,吸引公眾關注木偶文化(圖5~圖7)。與此同時,配套推出“泉州木偶雕刻現(xiàn)場制作互動活動”社教項目,使互動更為多樣化,擴大了展覽影響,在短短的一個多月里,參觀人數(shù)驟增,創(chuàng)下了三博交流展覽之最。
3.3 多渠道籌措經(jīng)費
國家對博物館的資金投入,并不足以滿足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為推動博物館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除了積極爭取政府增加投入外,還要拓寬投資渠道,形成多方參與、投入的局面。比如對博物館文創(chuàng)經(jīng)營收入實行免稅政策,出臺社會捐助政策,將博物館捐贈納入慈善捐贈體系,設立公益獎勵基金等②,以此彌補展覽交流所需資金不足的狀況。
4 結語
梳理了三明市博物館近年來的交流展覽情況,不論是展覽題材選定、互換交流的時間、展廳安保條件、展覽中的文物保護以及清點工作等均進行努力探索,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接下來要繼續(xù)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提升交流展覽的水平,為博物館的交流展覽提供全新的思路,更好地為觀眾搭建一個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