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要陣地,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只有在課堂上才能展現(xiàn)其價值,所以教師要不斷反思課堂教學的效果,嘗試促使自己的專業(yè)得到發(fā)展。由于個人思考的范圍不夠廣,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很難看到自己在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所以教師還要和他人展開互動交流,在主題課例研究中提升校本教研的實效性。課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它是以課堂案例為載體,以專業(yè)教師共同研究為保證,以解決當前的課堂教學問題為價值取向而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教師要嘗試從教學實踐中挖掘出各種元素,將教學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和同伴進行互動討論,進而調整教學方向,提升教學效果。
一、聚焦課堂細節(jié),深處追溯
課例研究的基本模式是“三個階段、兩次反思”,而“三個階段”關注的主要內容就是個人已有經(jīng)驗的原行為階段,新理念下課例的新設計階段,學生獲得的新行為階段。要更好地關注這三個階段,教師就要聚焦課題教學的具體細節(jié),結合掌握的教學理論進行反思,思考教學設計和學生實際獲得收獲之間的差距,然后展開調整。這樣的課例研究才有更好的效果。
在學習《雷雨》時有學生提出:“周樸園的樣子很像一個‘霸道總裁,我對他很感興趣?!彪m然只是一個課堂細節(jié),但是卻展現(xiàn)出了該學生受到當代網(wǎng)絡文學的影響太深,在分析人物的時候沒有結合特定的歷史時代進行思考,分析不夠客觀。在課例研究的時候就可以圍繞“如何讓學生更客觀地分析人物形象”這個主題進行探究。在討論中教師首先形成了共識,那就是要先給學生介紹一些當時的時代背景,這樣他們就能找到思考的切入點;其二是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輔助理解,若學生能親身體驗到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態(tài)度變化,可能就不會將其和帥氣的“霸道總裁”產(chǎn)生聯(lián)想了;最后就是要引導學生圍繞作品中的某些詞句展開深入分析,如思考周樸園說家具都沒有變,自己留著它們就是表達紀念魯侍萍,從這個細節(jié)能否看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真愛。
教師要認識到一些看似尋常的課堂細節(jié)問題,很有可能輻射開來,體現(xiàn)了學生在某方面的能力和素養(yǎng)有不足之處。所以不能忽略這些細節(jié),而要深挖下去,對照《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展開分析,思考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缺漏之處,然后設計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促使學生提升綜合素養(yǎng)。
二、延伸課外經(jīng)典,類比建構
在展開主題課例研究的時候教師不要僅僅將視角放在課本中,而要思考能如何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閱讀同類型的經(jīng)典作品,促使他們在類比中更好地進行知識建構。由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所不足,所以他們很可能不知道該如何拓展閱讀,所以在課例研究的時候教師要結合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思考如何能層層遞進地加以引導。
在學習《祝?!窌r,教師發(fā)現(xiàn)有不少學生對魯迅筆下的人物很感興趣,想要多了解一些,在課例研究的時候就可以結合這一點,分析一下要如何給學生推薦課外閱讀的作品,引導他們展開類比閱讀。教師在設計教案的時候可以思考一下幾個問題,一個是拓展閱讀的面,是否讓學生只閱讀魯迅創(chuàng)作的女性主題作品,還是閱讀魯迅創(chuàng)作的各種小說,又或者將同時代其他作者的作品也放入進去;二是如何引導學生展開對比,除了對比人物形象以外,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比較;三是如何引導學生總結對比后總結的信息,提升邏輯思維和自主創(chuàng)作的能力。在課例研究中如果能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分析,那么就能有針對性地設計出合理的課外拓展閱讀課程,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展開品讀。
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將課堂內外整合起來,展開拓展閱讀后,教師要將教學視角從課內拓展開來,構筑校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更能讓他們的思維能力也隨之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關注語言習得,指導表達
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促使學生自主展開語言建構,掌握語言習得的方法,這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之一。所以教師在選擇課例的時候也要關注學生的語言習得情況,要重點分析哪些方法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對表達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怎樣才能讓他們主動展開讀寫活動。這樣能讓學生提升學習能力,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也會隨之得到提升。
教授《荷塘月色》的時候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體會到了文章的詞句十分優(yōu)美,也想要自主創(chuàng)作如此優(yōu)美的文字,但是在具體寫作的時候卻不知道如何下手。針對此問題,在課例研究中就要圍繞“如何讓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這個主題展開探究。教師首先要思考結合《荷塘月色》這篇文章能找出哪些仿寫點,如文章修辭手法很有特色,文章運用了雙線索的結構,這兩個都是很好的仿寫點。其次教師要分析一下如何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促使他們寫作更投入,如有教師提出可以展開師生共讀共寫的方式,教師也嘗試寫下水作文,這樣學生感覺更親切,活動效果也會更好。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教師就要考慮到課例研究中討論的這些項目,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教案,讓學生更主動地投入到讀寫結合的活動中。
在傳統(tǒng)的課例研究中教師常常關注自己是否已經(jīng)將所有的教學重點都傳遞給了學生,但是卻忽略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所以在課例研究中教師要把握住這個關鍵點,將焦點放在如何提升學生語言習得能力上,掌握更多的指導方法,促使他們切實提升表達能力。
四、挖掘傳統(tǒng)文化,傳承國學
繼承并發(fā)展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課本中也收錄了不少經(jīng)典的古詩詞或者古文作品,然而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卻只是關注學生是否能記憶背誦課文,是否掌握了文言文知識,但是卻忽略了讓學生挖掘傳統(tǒng)文化,傳承國學。所以在課例研究的時候教師要結合這個問題進行專項討論,思考如何能在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能力的基礎上讓他們挖掘國學相關的內容。
《勸學》選自《荀子》,教師在展開課例研究的時候圍繞“如何讓學生系統(tǒng)化地了解儒家文化”這個主題展開分析。教師首先選定了若干儒家文化的代表人和他們的代表作,如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等,其次則要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然后思考如何設計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激發(fā)興趣。在此過程中有教師提出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各個儒家學者的代表作、哲學觀點等,讓學生看得更清楚;還有教師提出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想象自己是儒家學者,嘗試猜想孔子、孟子等人會如何提出自己的觀點。
語文教學的重點是立德樹人,要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和弘揚培養(yǎng)中堅力量。所以教師在課例研究的時候也要將這個問題當成是重點,展開探討。教師可以思考學生缺乏哪些國學方面的知識,分析如何提升學生的國學探究興趣,怎樣讓他們切實投入到國學活動中,習得各種技能。
五、打開不同視角,多維審美
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在教學中常常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審美的角度比較單一,常常只是注意作品的文字美,但是卻沒有深入下去,挖掘精神美、意境美、情感美等。所以在展開課例研究的時候教師要圍繞這一點展開分析,思考如何讓學生打開不同的視角,展開多維審美。
教授《琵琶行》的時候教師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只是關注到作品展現(xiàn)了琵琶聲的優(yōu)美,但是卻忽略了人物的情感美,因此在課例研究的時候就要圍繞“如何讓學生多角度審美”這個主題展開分析。教師首先結合課文分析哪些審美角度是學生容易發(fā)現(xiàn)的,哪些是他們不易找到的,要如何設置問題讓他們注意到這一點,如提出問題:“作者和琵琶女身份懸殊,為何會為其潸然淚下?”這個問題就能讓學生注意到作品的情感美;“作者為何特別要提到‘楓葉荻花秋瑟瑟呢?”這樣的問題能促使學習者體會到作品的意境美。在課例研究中教師總結認為可以通過提問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注意到更多的審美角度,然后讓其拓展閱讀,運用掌握的方法品讀其他作品,試著鞏固學到的全新閱讀方法。
學者勒溫提出了群體動力學的理論,認為要從心理及社會環(huán)境兩方面去尋找對群體以及個體行為的推動力量。教師要想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yǎng),也要和同伴進行互動溝通,嘗試從他們的身上得到啟迪,這樣才能找到自己在教學中忽視的問題,有助于更好地設計教學策略。教師若能積極展開課例研究,且能清楚地知道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能讓學生開拓視角,在教學的時候就能合理選擇,讓學生的審美角度更為多元化。
課例研究能很好地優(yōu)化教師的教學效果,提升教師素養(yǎng),但是很多教師只是將教研作為任務,敷衍了事,教和研嚴重分離,校本教研形式化嚴重。針對此問題,教師要把握住課題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將課例當成研究的切入點,和研究人員、上課人員、學生等進行積極溝通和對話,然后立足學校、基于問題展開反思,從而改善課例研究的效果,提升教學水平。
高文娟,山東省鄒平市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