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鑫
摘 要:近些年來,非遺文化傳承之間發(fā)展成為一條靚麗的風景線,社會中的一小部分人對非遺文化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熱愛之情,但是由于非遺文化不夠日常,在社會發(fā)展中容易被大部分人所忽略。因此在中職院校教學中,為了有效傳承非遺文化精神,對學生校園活動內容進行有效豐富,降低學生的課堂學習難度和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壓力,有針對性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校本課程,落實輕負高質的課堂教學進行實質性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展現(xiàn)非遺物質文化魅力,促使文化代代相傳具有一定的推動性作用。
關鍵詞:非遺;校本課程;輕負高質;實踐探究
以諸暨市職業(yè)教育中心非遺課程教學為例,學校自2012年開始將竹編、泥塑、剪紙以及舞龍等七項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引入學校課堂教學,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主題,利用非遺文化傳承來對校園建設來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學研究。學校通過對非遺文化的引入教學,可以更好地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入性學習,豐富教師課堂教學內涵,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對非遺校本課程開發(fā)進行實踐性探索,在輕負高質的教學理念下,對非遺校本課程進行深入性的實踐性探究,這對非遺校本課程的有效建設以及提高學生對非遺文化的學習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輕負高質教學理念的概念分析
在素質教學的要求下,對學生實行輕負高質的課堂教育,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學業(yè)學習負擔。反映在非遺文化校本課程研發(fā)中,教師應在借鑒輕負高質的教學經(jīng)驗的同時,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踐學習機會。創(chuàng)建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同時,完善學生對非遺文化學習的同時又不會使其感覺到學習負擔過重,簡而言之就是減少作業(yè)的布置量的同時提高學生對非遺物質文化的理解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通過該一系列的教育對學生的社會活動以及課堂學習活動進行豐富,增強學生的社會學習經(jīng)驗,豐富學生課堂學習內容,在增強教師課堂教學興趣的同時全面降低學生在面對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物質文化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壓力。
二、非遺校本課程實踐教學中常見問題
1.學生缺乏對非遺傳承學習意義的認識
非遺文化傳承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其身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時間的推移,傳承人代代相傳,不斷對前人經(jīng)驗與技藝進行繼承,才使得前人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經(jīng)驗得以流傳。非遺文化傳承的珍貴不止于此,歷經(jīng)時間的考驗與時代的滄桑巨變,非遺文化傳承屬于歷史發(fā)展的一部分,也凝聚了代代相傳的匠人精神。在學校非遺校本課程實踐研發(fā)中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缺乏對非遺傳承學習意義的有效認識,在網(wǎng)絡時代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視頻文化、娛樂文化、網(wǎng)紅文化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隨處可見,新生文化的繁衍和發(fā)展不斷對年輕人的世界觀進行沖擊,導致學生很容易就會失去對非遺物質文化傳承的學習興趣,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和消失采取一種漠視的學習態(tài)度,導致非遺課程實踐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教師缺乏對非遺文化傳承教學的重視
年輕人是新生時代的主要群體,但是從現(xiàn)實文化傳承發(fā)展來看,年輕人對于非遺傳承以及文化傳承的重視程度不高,更多人對于非遺文化傳承呈現(xiàn)出漠視的態(tài)度。在實際教學中,非遺文化傳承教學處于尷尬地位,教師在重視學生學習成績提高的同時,往往會對非遺文化的教學重要性進行忽略。在這一教學環(huán)境下,年輕群體缺乏對非遺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在新生創(chuàng)新品以及文化衍生品的影響下,非遺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夠專業(yè),教學方式的單一性導致非遺文化課程實踐教學面臨著較大困難。
三、非遺校本課程中落實輕負高質的實踐教學策略
1.針對地方非遺文化對本校學生進行調研
在非遺校本課程研發(fā)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地方特色來有選擇性地對非遺文化內容進行調研,調研對象首先本校學生,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學生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程度,尋找非遺文化傳承教學方法,更好地進行非遺校本課程的編寫。輕負高質的教學需要教師在調查過程中找到非遺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自身意見和建議。調研小組人員還應根據(jù)調查問卷結果,將調研過程中的主要問題進行整理形成報告,從而找到校本課程編著的關鍵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分析非遺教學問題,劃分課程編寫難度,提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適應程度,最終完成通過實際調研來完善非遺物質文化校本課程編著的重要任務。
例如在實際調研中,以諸暨同山酒文化為調研對象,在限定期限內對全校500名師生進行全面調研。調研的關鍵問題設定為,了解學生對諸暨同山酒文化的了解程度,做完問卷調查后,從收集回來的有效數(shù)據(jù)中找到有效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整理成冊形成非遺文化調研報告。調研小組成員還應就調研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對非遺校本內容編寫,在為學生普及非遺文化知識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對校本內容的接受程度。
2.探究非遺文化歷程并編寫非遺校本課程
非遺文化課本內容的編著,需要研究人員在全面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編寫。因此在校本編著之前,研究人員首先應對非遺文化進行全面性學習,力求能夠促使學生通過對非遺校本內容的學習,加深學生讀非遺文化的了解程度,從而在學習過程中了解非遺文化、關注非遺文化進而喜歡上非遺文化,這對校本課程研發(fā)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輕負高質要求研究人員在提高自身對非遺文化了解程度的基礎上對校本課程進行有效設計,力求以最簡單的語言和文字,普及非遺文化知識,激發(fā)學生對非遺文化的學習興趣,這需要校本研究和編著人員進行一定的實踐性教學探索,結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制定出校本課程大綱和完善的校本課程制作方案。
例如依舊以諸暨同山燒酒為例,在校本研發(fā)過程中,以同山燒酒釀造的原輔料以及工藝特點為例進行引入性教學,開發(fā)《同山燒培訓教程》,通過對內容的系統(tǒng)性學習,增強學生對同山燒酒工藝的系統(tǒng)化了解,以點帶面進行綜合性教學,對諸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綜合性編著,輕負高質的對進行校本課程編著,在探究實踐過程中逐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校本編著水平。
3.實踐性教學組織學生非遺工序手工制作
非遺文化教學離不開實踐性教學,因此在非遺校本課程編著完成之后,還應進行實踐性教學檢驗。比如組織學生實際性地進行非遺工序的手工制作,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其在非遺文化學習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學習樂趣和情感體驗。將實踐性教學納入到非遺校本課程研發(fā)當中,充分考慮了非遺文化的特殊性,在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提高了教師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了學生對非遺文化的理解,促使其在學習的基礎上產生應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最終達到學校非遺校本研發(fā)的目的。
例如組織學生在選修課中學習《同山燒文化的小冊子》,學生通過簡單的觀察很難領悟到真正的同山燒藝術文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等課余時間,走出課堂走進真正的同山燒文化,通過實際性的動手操作,還原同山燒酒的操作步驟,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促進非遺文化的發(fā)展。
4.動態(tài)性教學組織學生演繹非遺文化傳奇
非遺文化一般都有著自身的文化傳承,故事在一代一代人的口口相傳下流傳至今,因此在非遺校本實踐性研發(fā)過程中,應對非遺文化的故事進行重點性介紹,促使學生學習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加深學生對非遺文化歷史由來的理解。非遺文化的歷史故事屬于非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jīng)時代的考驗具有一定的人文主義精神,具有一定的教學意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以動態(tài)教學的形式,組織學生對非遺文化傳奇進行演繹。
例如在學習同山酒文化之后,根據(jù)文化故事進行改編,組織學生進行話劇表演,重現(xiàn)同山酒文化。提高學生對非遺文化的感知性學習能力,傳承精彩故事,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在這樣的教學條件下,可以有效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實現(xiàn)輕負高質的課本實踐目標。
四、結論
總而言之,非遺文化來自于民間,它不僅僅是歷史文化的象征,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結晶的完美體現(xiàn)。民間藝術大師的存在,在代代傳承中促使非遺文化熠熠生輝。因此將非遺文化引入到學校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非遺文化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度校園文化進行重新構建。學校教師對校本課程輕負高質的研發(fā),在減少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對非遺文化的探究性學習精神,這對非遺文化的傳承以及學生的個人發(fā)展來說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楊姣. 曲阜“非遺”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20.
[2]周睿珊.探析義務教育美術課程中的非遺文化教學路徑[J].美術教育研究,2020(08):143-145.
[3]韓宣.初中語文非遺課程資源鳳翔泥塑的開發(fā)探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06):28-30.
[4]邵小圣.高中非遺藝術校本課程的構建研究[J].文理導航(中旬),20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