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敬波
我們常認為,生活在氣候潮濕炎熱的地方,易形成濕熱體質。其實,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會導致濕熱內生。
《黃帝內經(jīng)》云:“脾主為胃行其津液?!逼⒕哂写龠M水谷精微吸收、輸布,參與水液代謝的功能。如果脾胃功能失常,則會內生濕濁,日久則可化熱。影響脾胃功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潮濕的環(huán)境、冷飲食用過多等。其中有一個比較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因素,那就是甘味食物。我們都知道,五味入五臟,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五味之中的甘味,比如甜味食物,如果食用過多,就可以導致濕熱內生。這就是《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味過于甘,脾氣不濡,胃氣乃厚?!?/p>
甘味的食物或藥物具有緩急和補虛的作用。脾得甘味的滋養(yǎng)才能源源不斷地把精微輸布到其他臟腑,這個過程就是“運化”。如果甘味太過,則會使脾氣壅滯,不能正常運化輸布精微,這便是“脾氣不濡”的意思。脾主為胃行津液,脾不運化則胃也壅滯不通,故稱“胃氣乃厚”。這里所說的甘味食物,除了大家已經(jīng)關注到的冰激凌、甜點等,還有一些是容易被大家忽視的補益品,如生大棗、生黃芪、阿膠等,食用過多,同樣會釀濕生熱。
有位患者喜食大棗, 每日都在口袋里裝著幾枚生棗,以便食用。1年之后,該患者行動困難,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但卻仍然能食不少,這便是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的表現(xiàn)。
治療體內濕熱的關鍵,就是要使脾胃運化起來。從五味來說,首先要調和五味,再配合適當?shù)倪\動,按時作息。下面為大家介紹兩個食療方:
1.取綿茵陳30克、眉豆50克、鯪魚2條。鯪魚煎好后和泡洗過的眉豆、茵陳一起下鍋,加適量水燉煮30分鐘左右,調味即可。
2.取薏苡仁30克、綠豆30克,加適量水,熬制成粥即可。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五味對五臟的影響并不是一一對應的簡單關系。甘味太過滯脾,苦味太過傷脾,酸味太過抑脾,辛味太過燥脾,咸味太過礙脾。因此,五味調和對于五臟功能的發(fā)揮很重要,關鍵要抓“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