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喃
以前我們介紹過很多有名的書法家,他們大多生在衣食無憂的官宦富貴之家,從小就浸潤在書香墨香之中,可今天的主人公王鐸卻家境貧寒,小時候只能用水代替墨汁練習寫字,或者邊欣賞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邊拿樹枝在地上琢磨比畫。直到王鐸到翰林院“上班”后,家境才有所好轉(zhuǎn)。他開始接觸到皇家內(nèi)府收藏的大量古代法帖和書畫珍跡,開啟了“一日臨書,一日應(yīng)請索”的瘋狂“日更”生活?!芭R書”就是指學習和追摹古人的法帖,“應(yīng)請索”則是指根據(jù)自己的性格和審美來獨立創(chuàng)作。王鐸一生中臨摹過的魏晉、唐宋大家多達百人,他的早期臨帖中不難看出“二王”、張旭、懷素、柳公權(quán)、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很多書法大家的“痕跡”。
“登五岳然后知山,浮海澳然后知?!保驹诰奕说募绨蛏?,王鐸也被后人夸贊“小王(王鐸)勝大王(王羲之)”。當然,也有人諷刺他的字只能算是“山寨高仿”,對此,他回應(yīng)道:“吾學書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于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閑、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
多么自信,多么狂野的宣言無論寫文章還是寫書法,他都強調(diào)“深心大力”,意思跟我們所說的“力透紙背” “入木三分”差不多。這力量可與海中神龜媲美:“戴八纮( hóng),吸十日,侮星宿,嬉九垓( gāi),撞三山,踢四海!”
王鐸生逢亂世,書法如一道光,使他的靈魂獲得片刻安寧。他后期的書帖那閑散的意趣,也仿佛是那些焦慮、彷徨的心境的映射。
他感嘆自己與詩圣杜甫憂國憂民的心境如此相合,便在《自作詩十首·其七》中寫下:“敬禮無佗好,讀書析寸毫。劍光從匣秘,鶴性與云高?!彼胧惆l(fā)遺世獨立的文人氣節(jié),便提筆畫下《雪景竹石圖》。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時節(jié),那錯落有致的竹枝顯露出“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勁頭。
彌留之際,王鐸只說了一聲“有仙迎我”,便溘(kè)然長逝。也許,他只是去了遙遠的書法天國,像他為自己起的那些名號一樣,踏實安心地當他的“癡庵道人”“煙潭漁叟”“蘭臺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云巖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