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麗,王國文
(鄭州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3000)
傳統(tǒng)的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但不能完全解釋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全部臨床事件。近年來,研究表明,某些新的危險因素如脂蛋白B、平均血小板體積、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膽紅素等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炎癥及氧化應激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機制。膽紅素是體內(nèi)重要的抗炎、抗氧化物質(zhì)。研究發(fā)現(xiàn),膽紅素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相關[1-2]。廉銀珠等[3]研究表明,膽紅素通過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延緩脂質(zhì)過氧化,從而減慢動脈粥樣硬化進程,提示膽紅素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保護性因素[4]。最近有研究提出,血清膽紅素與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發(fā)病風險降低有關[5]。與間接膽紅素相比,直接膽紅素(DBil)受遺傳因素影響更大,是膽紅素更加有效的作用形式。有研究認為,在超重和中度肥胖的女性中,DBil與低密度脂蛋白亞組分和粒徑有關[6]。許連軍等[7]研究表明,中等水平的DBil是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2年全因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然而,CHENBO等[8]研究表明,DBil與中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發(fā)生長期不良事件風險增加有關,DBil對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影響仍存在爭議。糖尿病患者群的心血管事件致死率至少是普通人群的2~3倍。然而,DBil對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還未明確。頸動脈粥樣斑塊可作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觀察窗口,能夠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由此,本研究關注正常生理范圍內(nèi)DBil對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且資料完整患者13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7例,女79例,年齡45~80歲,中位年齡60歲。根據(jù)入院時DBil水平將患者分為低膽紅素組52例、中膽紅素組36例、高膽紅素組48例。2型糖尿病的診斷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1999年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大量飲酒、肝膽疾病如肝硬化、膽囊炎等。(2)目前正處于心、肝、腎功能衰竭的患者。(3)患有腫瘤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急性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腦梗死的患者。
1.2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記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BMI)、血壓、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采用釩酸鹽氧化法測定膽紅素,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行血糖測定,采用陽離子交換樹脂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將頸動脈內(nèi)膜大于或等于1.2 mm、突向管腔內(nèi)局灶性回聲結(jié)構(gòu)超過相鄰區(qū)50%作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
2.13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3組患者的年齡、性別、BMI、糖尿病病程、谷草轉(zhuǎn)氨酶(AST)、谷丙轉(zhuǎn)氨酶(ALT)、高血壓發(fā)生率、吸煙比例、飲酒比例、口服調(diào)脂藥物比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2.23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在正常生理范圍內(nèi),DBil水平越高,總膽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越低。低膽紅素組、中膽紅素組、高膽紅素組患者的TC、LDL-C水平由高到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
2.33組患者頸動脈斑塊情況比較 在正常生理范圍內(nèi),DBil水平越高,頸動脈斑塊數(shù)量越少,斑塊面積越小。低膽紅素組、中膽紅素組、高膽紅素組頸動脈斑塊數(shù)量、頸動脈斑塊面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頸動脈斑塊情況比較[M(M(P25,P75)]
膽紅素是體內(nèi)衰老紅細胞的降解產(chǎn)物,對冠心病、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等具有保護性作用。研究表明,純合子UGTlAl*28等位基因的人群具有較高的膽紅素水平,且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較低。作為UGTlA基因的直接催化產(chǎn)物,DBil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影響[9]。SUNG等[10]研究證實,正常生理范圍內(nèi),DBil水平越高,冠狀動脈鈣化積分越低。近期研究表明,高水平DBil與慢性冠狀動脈閉塞患者總致死率降低相關[11]。陳啟才等[12]研究證實,高水平的血清DBil與代謝綜合征及其組分的超重/肥胖、高脂血癥呈顯著負相關。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中,正常生理范圍內(nèi)DBil水平越高,TC及LDL-C水平越低,說明正常范圍內(nèi)高水平DBil可能降低血脂異常風險,證實DBil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保護性因素。未發(fā)現(xiàn)DBil水平與HDL-C及TG相關。
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礎,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DBil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數(shù)量及面積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在正常生理范圍內(nèi),隨著DBil水平的升高,患者頸動脈斑塊數(shù)量減少,面積減小,進一步證實DBil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保護性因素。
綜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正常生理范圍內(nèi)的血清DBil水平越高,TC、LDL-C水平越低,頸動脈斑塊數(shù)目越少,面積越小,提示DBil水平可能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保護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