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炤華
盡管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相對封閉,但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在歐亞大陸的北部,有一條橫貫東西方的“草原通道”,西起歐洲東部、黑海北岸的喀爾巴阡山,東至中國北部的蒙古高原,連通歐洲、西亞和東亞文明的中心——中國中原地區(qū)。早在舊石器時代,遠古先民便已在這條通道上往來遷徙了。中國藝術在上古時期就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在這之后的幾千年里,外來文化更是不斷羼入,與原有文化相融合,漸漸改塑著“傳統(tǒng)”的樣貌。這種變化盡管緩慢,但依然是滄海桑田。
中國最早的繪畫作品是巖畫和彩陶。甘肅黑山巖畫并不是用顏料畫成的,而是在石壁上敲鑿出淺坑形成圖畫,這也是一種畫畫的方法。除了敲鑿,古人也用顏料在石壁上作畫,他們發(fā)現(xiàn),含鐵的礦物可以畫出紅色,含錳的礦物可以畫出黑色。古人也設法從植物當中得到各種顏色,但他們還沒找到讓植物顏料保持下來的方法。因此,那些遠古的繪畫當初畫成時很可能是五顏六色的,但時間一長植物顏料就褪色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遠古繪畫,就都是紅、黑、褐色等礦物顏料留下的色彩。
這些礦物顏料也被古人用來在陶器上畫出各種美妙的繪畫。這些繪畫有具象的人物和動物;有抽象的網格、螺旋和各種幾何圖案;還有的將具象和抽象的圖畫結合在一起。
具象的如鸛魚石斧圖陶甕上畫的鸛鳥、魚和石斧,有人猜測,鸛和魚可能都是古代部落的圖騰,鸛叼著魚可能代表兩個部落之間的從屬關系;抽象的如雙耳螺旋紋壺,古人看到河水的波濤和漩渦,看到云霧的旋轉、鳥類的飛翔,覺得它們類似音樂和舞蹈,給人帶來強烈的律動感,古人便把這種感受固定在優(yōu)美的彩陶繪畫當中了;具象和抽象的結合如舞蹈紋圖陶盆,手牽手舞蹈的人物,配合上細密的直線和曲線,特別有節(jié)奏感和裝飾味,仿佛一群少女在河岸邊柳蔭下翩翩起舞。仔細看這一排人物,左右兩邊最外面的一位被多畫了一條胳膊,這一排舞者的手臂仿佛在一前一后的擺動著呢。
新石器時代巖畫——甘肅黑山巖畫
新石器時代彩陶——鸛魚石斧圖陶甕
新石器時代彩陶——舞蹈紋圖陶盆
新石器時代彩陶——雙耳螺旋紋壺
商周時期的繪畫大多是出現(xiàn)在青銅器上的,有些專家認為,中國早期青銅藝術便受到了來自歐亞大陸西方的影響。
據考古研究,早在“絲綢之路”出現(xiàn)以前的夏代,在橫貫歐亞大陸的“草原通道”上,還存在著一條繁榮的“青銅之路”?!敖z綢之路”將中國的絲綢與農耕文明向西亞和歐洲傳播,而“青銅之路”則把在西亞的青銅冶煉技術傳播到中國,逐步融入到中華文明之中,迅速提升了中原的冶金技術,使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技藝比西亞更加先進。
青銅器的做法是先用泥或蠟把想要做的器物雕刻出來——這個東西叫作“?!?。在“模”上面刻出各種圖畫,然后再在“模”上糊上泥巴——這個東西叫作“范”,畫面便反印在“范”上了。等泥“范”晾干后用火燒烤,制成陶“范”,將陶“范”中澆進融化的銅液,冷卻后便鑄成了一件和“模”一樣有著美麗圖畫的青銅器,并且還給我們留下了“模范”這個詞語。
商周時青銅器上的圖畫題材大多是動物,比如商周青銅器獸面紋。很多動物都是古人幻想出來的,他們將現(xiàn)實中的各種動物組合在一起,再加以自己的想象。東周時,青銅器上的人物開始多了起來,農耕生活和城市的發(fā)展,使古人的視野由原始時代神秘蠻荒的自然,轉移到了熱鬧豐富的人類社會當中。到戰(zhàn)國時期,人物取代動物成為繪畫的主角,青銅器上出現(xiàn)了《攻戰(zhàn)漁獵宴樂圖》這樣宏大的社會生活畫卷。這時還出現(xiàn)了在青銅器上鑲嵌金銀的作品,比如錯金銀團花紋流鼎。青銅器是青色的,但鑲金錯銀使得青銅器上的繪畫出現(xiàn)了黃、白、青幾種不同色彩,比之單一顏色的青銅器圖案,更加耀眼奪目。
戰(zhàn)國時還出現(xiàn)了畫在絲織品“縑帛”上的畫,這些畫都出土于古代的墳墓,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畫在布或紙上的繪畫。
從這時期的藝術作品里,仿佛都能聽到金屬撞擊的鏗鏘之音。這些先秦時代的藝術非常硬朗有力,和古書中記載的先秦時代的人一樣,這些圖畫中都透著那么一股英雄氣概。
商周青銅器獸面紋(拓片)
戰(zhàn)國銅壺圖案《攻戰(zhàn)漁獵宴樂圖》(拓片)
戰(zhàn)國錯金銀團花紋流鼎
戰(zhàn)國帛畫《馭龍圖》
漢代留下了大量的畫像石和畫像磚,也就是在石頭和磚上刻出來的畫。畫像石主要用作墓室、祠堂、石闕等葬儀和紀念性建筑的裝飾,祠堂是紀念先人的場所,石闕是建在宮殿或陵墓大門兩旁的建筑,類似牌坊。在祠堂、石闕上所裝飾的畫像石中,出現(xiàn)了許多歷史人物、歷史故事,以及古代典籍中的內容,借此向觀眾灌輸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是中國最古老的宣傳畫呢。畫像磚因為可以用刻有圖畫的印模,將圖畫印在泥磚坯上再燒制成磚,可批量生產,成本低廉,所以比畫像石更加普及,除了裝飾宮殿官舍,還被大量用于墓室,今天有許多畫像磚墓出土。
畫像石和畫像磚既有翔實表現(xiàn)社會生活的,比如《家居圖》,是一幅生動多姿的農莊生活畫卷;也有表現(xiàn)人類幻想的神話題材,比如《仙界圖》,畫的是神仙世界的排場氣派。中國神仙飄逸逍遙,飛翔不用翅膀,而是駕云御風而行。不過有趣的是,《仙界圖》中的神仙好像西方基督教的天使一樣,背后都長有翅膀,漢代聯(lián)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正方興未艾,佛教也已傳入中國,不知這里面是否也有來自西方的影響。這些神仙的腳下還畫出了盤繞的云朵,表示他們都是飄浮在空中的。
年代距今越早,能夠保留下來的藝術作品就越少,像陶器、銅器、畫像石和畫像磚這種材料的作品最容易抵擋住歲月的侵蝕而保存至今,因此漢代的藝術作品當中,畫像石和畫像磚存世最為豐富。除此之外,漢代還留下了很多用顏料畫出精美彩繪的磚、俑、陶器、棺槨以及用油漆畫出來的精美漆器。
漢畫像磚《家居圖》(拓片)
漢畫像石《仙界圖》(拓片)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局部《墓主人像》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全貌
漢代也保存下來了畫在縑帛上的帛畫,如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漢字的“繪”字偏旁從“絲”,就是說明“繪畫”這個概念就是來自于在絲織物上面作畫,以及用顏料染繪服裝。
在所有民族的早期藝術中,都有一種豪壯磅礴的氣概,透著蓬勃粗獷的生命活力,到了被文化反復浸染的后世,這種氣概和活力就漸漸淡薄、消散了。
(摘自《藝術通》,讀庫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