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臨時起意,想聊聊世界上被認為是最最恐怖的事情——公眾演講。
一次公開調(diào)研中,大部分人表示,最令人毛骨悚然、膽戰(zhàn)心驚的事情,就是站在大庭廣眾發(fā)表演講,其恐懼程度甚至排在了死亡前面。換言之,就是有人寧愿死,都不愿意做公眾表達。
作為一個六歲登臺,小學(xué)、初中參加演講比賽,工作以后更是每周都有大大小小的匯報、提案,每年都參加多次論壇,從不寫稿子,永遠即興發(fā)言的人,總是被問,你是如何講得那么好的?有沒有技巧可以分享?
以前我總是很戲謔地說,我就是天賦,拿到話筒,就仿佛接通天線一樣的,自然就會滔滔不絕,臺下就掌聲雷動。這么不要臉的自夸,自然問的人就悻悻地離開了。
昨天我突然想很認真地和大家聊一聊關(guān)于公眾表達這件事,于是,就在群里有了這40分鐘的分享。群友大部分的反饋是覺得實操性很強,所以也很建議你們有空可以聽聽。
我在這里,抽取幾點我認為很重要的,以文字形式總結(jié)一下:
1、首先,我想澄清幾個大家常常會踩的誤區(qū)。
(1)不建議跟著演講大神、大師學(xué)習(xí)。諸如跟著喬布斯學(xué)演講啦,甚至還有人喜歡看美國總統(tǒng)競選演說等等。
不要去找個人風(fēng)格強烈的大師,不要找羅振宇、羅永浩這種神級,靠嘴皮子為生的人作為對標(biāo)。
因為,我們大部分普通人,根本沒有那樣的應(yīng)用場景,沒有機會去登那樣的臺。場景不同,當(dāng)然演講需要的技巧、風(fēng)格、氣場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大師級的人,個人風(fēng)格太過強烈,很可能與你自身差異很大,高山仰止,從一開始就會讓你望而卻步的。
靜靜的建議是:TED演講(國內(nèi)版),主持人大賽、超級演說家等等節(jié)目里,尋找和你一樣的素人、普通人,職業(yè)不是以演講為生的人。
尤其推薦TED演講,每次都是18分鐘,請來的是各種行業(yè)背景的人,看得出來,有些是匠人、技術(shù)宅,也許他們也是第一次在這樣的舞臺上演講。
去找一個你看得順眼的,喜歡的,又和你自己比較接近的,甚至行業(yè)都有相似性的,去看他怎么分配他的18分鐘,怎么開場白,中間如何配合PPT,怎么設(shè)置一些小故事、段子,怎么娓娓道來,描述清楚自己的職業(yè)背景、個人風(fēng)格等等。
主持人大賽和超級演說家里也是找到那種比較小白的選手,去看他的成長,看導(dǎo)師的點評和建議。
另外,關(guān)注影視劇里的人物,他們的對白、臺詞。尤其是那些不擅長表達的人,突然說出一長串話的時候,他(她)會怎么說,語言的節(jié)奏是怎么樣的。
(2)公眾表達,對大部分人來說,場景就是論壇、沙龍、公司內(nèi)部活動、給客戶提案等等。所以,和競選演說、演講比賽還是很不一樣的。
一般來講,一個人一輩子也沒啥機會演說。演說指的是像二戰(zhàn)時期丘吉爾經(jīng)常對公眾做的那種煽動性很強的發(fā)言。所以,第一條里才說,不太建議去多看這一類的視頻和資料,可借鑒性是不強的。
很多人去看甚至背誦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雖然據(jù)說他當(dāng)時也是即興發(fā)表的這通演說,但是,試問有幾個人能脫口而出那樣氣貫山河的排比句,坐下來慢慢寫也未必做得到。
現(xiàn)代的公眾表達,更傾向于不那么帶表演性質(zhì)的,自然流暢的,甚至有一點談話感覺的娓娓道來,是一種有況味、有思考、有逸趣的聊天。不同于日常閑散的聊天的是,始終有一個中心觀點在里面,此時的語言比較緊湊,有邏輯,也比較有張力。
(3)口才好不等同于嘴皮子溜,不是“能說”那么簡單。能說的背后是“思考力”“邏輯力”“共情力”“推演力”“故事力”等綜合能力的呈現(xiàn)。
我很難理解一個人平時從不讀書,毫無知識儲備,又指望在短期內(nèi)速成,到臺上妙語連珠。這就好像我現(xiàn)在去找一個健身教練,說我不想運動也不打算控制飲食,但我就是希望十天瘦二十斤。
一個人語言的貧乏,很多時候是詞匯量不夠,是閱讀量不夠。雖然現(xiàn)在大家都很忙,可能都很難耐著性子看完一本書,但是語言和文字這件事,就是和鍛煉肌肉一樣,關(guān)鍵是日常的訓(xùn)練。
比如我就連刷抖音,看到好的句子,也會抄下來。我追劇、看電影,事后一定會寫讀后感。也一定會找朋友,死乞白賴非要把我的感想告訴她。我曾經(jīng)因為讀了一本書很興奮,就打電話給朋友給對方足足講了兩個小時。
所以很多人問我,為什么那么能說。我說是天賦,你們可能要呵呵。我說是刻意練習(xí),一萬小時定律,你們可能更加不信。
我的工作性質(zhì),本來就要不停地提案,參加各種活動要發(fā)言,即便是這樣,我都還嫌不夠,還是會找各種機會去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
我并不是閱讀量很驚人,我只是一直持續(xù)在思考。我天生對文字有一種熱愛和敏感,坐地鐵看到好的廣告語都會停下來拍照,并且會問自己,如果是十篇一個系列,那么剩下九個我會怎么寫。
這些也許真的因為是我自己的興趣,就慢慢融入我的血液里了,我不用刻意去做,就是玩一樣地就做了。
很多朋友,會看到我在朋友圈發(fā)長文,那就是我在磨練文字。有時候吃個冰淇淋、一碗面,都能寫出長篇大論,被很多人笑話。但是保持對生活的那份感知和敏銳,才會讓你的思想和語言變得豐富。
2、為什么我認為,對每一個人來說,表達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人生小事?
我不敢說語言是最直接的傳情達意,甚至也不是最高級的。有一句話叫做:在語言消失的地方,詩歌前進了。在詩歌消失的地方,音樂前進了。
人們潛意識里最不可名狀的部分,以及猶如受到神喻般的表達,往往是更加抽象的形式,詩歌、繪畫、音樂等等。
但語言作為一個容器,在心理學(xué)上還是給了人們一個很好的紓解的出口。曾經(jīng)就有人,不懂得命名自己的情緒,而百思不得其解,只知道難受,卻無法精確描述出,那是悲傷、憤怒、沮喪、失望還是其他?
張愛玲畢生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從來沒有一個事情,是她不能精確用文字表述的。當(dāng)我們看到蚊子血與朱砂痣、米飯粒與白月光的時候,真的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當(dāng)我們能用語言精準(zhǔn)地形容出我們是誰,我們在做什么,我們正在做著的事情的意義的時候,也會有一種直抒胸臆,長舒一口氣的感覺。相信我,試一次,你會感到非常非常爽的。
很多美好,在說出口的那一刻,就照亮了更多人。很多問題,在被表達出來之后,就治愈了一半了。
所以,我總是鼓勵大家,大聲地說出你自己。說出你正在做的事情,說出它的意義。也可以說你的困難,說你希望得到的幫助,說你想幫的人,說你希望這個世界哪個方面變好一點。
說你昨天偶遇一家小店,那碗面的味道。詳細說說那天你躲雨的屋檐下,那堵墻是怎樣的。
我始終認為,表達,內(nèi)容比形式重要。你未必是鏗鏘有力的,未必是舌燦蓮花的,但無論你的風(fēng)格是慢吞吞的,是有點語速快的,是容易重復(fù)一些疊詞的,還是帶點口頭禪的,這些都沒有關(guān)系。重點是,你說的內(nèi)容,你觀察到的世界,把這些分享出來。
3、一定要有個第三點的話,很簡單:如何變得能說會道?去說,多說!
(摘自微信公眾號“靜靜小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