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邵晟 金平
觀中外音樂歷史,很多作曲家在步入創(chuàng)作成熟期后,音樂風格和藝術觀念都會進一步拓展,其創(chuàng)作往往從對個人內心感受的表達轉變?yōu)殛P注和思考全社會和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宏達主題。一如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從他的《幻想交響曲》到歌劇《特洛伊人》,就經歷了從自傳性表達向個人與民族和國家使命關系的深入思考;英國作曲家布里頓晚期的作品《戰(zhàn)爭安魂曲》顯示出一個和平主義者對戰(zhàn)爭與死亡的終極觀照;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更是完美詮釋了對于人類自由和博愛精神的追求。伴隨著音樂表達思想內容上的日趨成熟深刻,這些作曲家的音樂風格和創(chuàng)作手法也都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
上述現象,在當代中國作曲家身上也有著鮮明的體現。我們注意到,曾經作為中國“新潮音樂”代表人物的葉小鋼,近年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諸多引人注目的變化——他逐漸舍棄了原來強調內省和個人感受的表達方式,在題材的選擇上越來越和中國當代社會文化生活發(fā)展相關聯(lián)。這種對于社會性、歷史性和思想性的轉向,既是葉小鋼文化藝術觀念內在邏輯的發(fā)展,也與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變遷等外部因素息息相關。兩者結合促成了葉小鋼近年來音樂創(chuàng)作的豐碩成果,也標志著他的藝術生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一、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的拓展和成就
(一)創(chuàng)作題材和風格手法的變化
如果把葉小鋼2012年為低男中音與樂隊而作的《悲欣之歌》和后來的一系列作品相比較,就能非常明顯地看出他的作品在題材和表現手法方面的變化?!侗乐琛返母柙~選自李叔同的詩作,作品流露出高度的內省、出世和悲憫等情感。這部作品的音樂語匯豐富而超脫,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很明顯,葉小鋼把李叔同詩作中的內心感受通過音樂投射到了自己的身上,從而使得《悲欣之歌》成為典型的文人音樂。但在近年的第四交響曲《草原之歌》(2016),第五交響曲《魯迅》(2017),第七交響曲《英雄》(2018),以及為中提琴與樂隊而作的《井岡回憶》(201 9)等作品中,葉小鋼的創(chuàng)作題材迅速拓展,音樂所表達的文化意象從李叔同“眼前大干皆淚海,為誰惆悵為誰顰”的悲憫和自憐,到《草原之歌》的“天下沒有山鋪滿黃金,唯有高高的興安嶺”的寬廣豪放,顯示出審美上的巨大變化。他通過第五交響曲《魯迅》對中國近現代文化和歷史,尤其是“五四”以來的思想發(fā)展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他的第七交響曲《英雄》在哲學和人類的層面上探討了英雄的內涵;《井岡回憶》則是一個中國當代作曲家對革命先烈用生命建立的理想豐碑的贊頌。
需要強調的是,題材的選擇并不能保證產生優(yōu)秀的作品,產生精品力作的關鍵是要用完美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表現題材中的深刻意義。當一個題材所蘊含的復雜性越高,對作品的結構、和聲、配器和主題發(fā)展等方面的要求就越高,對音樂內容和作曲技術手法統(tǒng)一的要求也就越高,而這也是衡量作品和作曲家的核心標準。在《草原之歌》中,作曲家借用了民間音樂的元素,音樂句法悠長,情感表達真摯,節(jié)奏的使用熱烈而直接。整部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豐富的情感抒發(fā),生動的場景描繪,音樂動聽又具有高度的藝術性。第七交響曲《英雄》用音樂的語言從哲學高度來闡釋英雄性這一宏大主題,但這部作品卻并不借助于任何具體的情節(jié)和人物,音樂完全靠自身內在的邏輯來發(fā)展。這部交響曲的整體結構和四個樂章中的主題材料高度統(tǒng)一,因此作品雖有標題,但卻是純音樂的創(chuàng)作思維。
2019年,葉小鋼還創(chuàng)作了以環(huán)保和氣候變化為題材的管弦樂作品《消失的銀杏》。作品通過單聲部旋律中各單音之間的關系和微妙的調性對比來獲得音樂色彩的變化,同時又保持著旋律結構的完整,在對音色的追求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葉小鋼為美國茱莉亞新音樂團而作的大室內樂《Strophe》(2020)似乎不同于他以前的任何創(chuàng)作。作為中國作曲家在大室內樂體裁中為數不多的嘗試,作品在節(jié)奏、和聲、織體和結構等方面都表現出高度的復雜性。透過這兩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到,葉小鋼音樂中固有的精致、敏感、靈動、豐富、張力甚至復雜等特點仍然是其音樂語匯中重要的部分。
(二)藝術歌曲領域的探索
葉小鋼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的變化還集中體現在他以前較少涉足的藝術歌曲領域。這些歌曲鮮明地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把與聽眾的溝通和對藝術的追求有機結合起來。他在2020年創(chuàng)作的三首藝術歌曲《大愛蒼生》《天安門》和《櫻花滿天紅》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洞髳凵n生》創(chuàng)作于“抗疫”最緊張的時期,在網上一經推出就迅速獲得兩千多萬的點擊量。這首作品對當時人們普遍緊張和焦慮的情緒無疑是一種心靈上的關懷和精神上的慰籍。相比之下,《天安門》具有更高的藝術性。這是繼1970年代由金月苓的《我愛北京天安門》之后少有的以天安門為主題的歌曲。作品在和聲方面具有明晰的特點:頻繁使用三度關系的和弦,相鄰和弦的三音做半音的變化,突出和聲的色彩,大量使用附加音尤其是附加六音,使和聲音響在更接近中國的五聲性特點的同時還具有色彩和緊張度上的變化。這首歌曲的精致之處還表現在對歌詞的細微處理,以及在旋律上巧妙地使用對稱和非對稱的句法等方面?!短彀查T》的篇幅不長,但在和聲、配器、情緒等方面幅度非常大,這種處理賦予了藝術歌曲某種交響化的特征。
(三)不忘發(fā)展民族音樂的初心
201 5年,葉小鋼曾在全國音協(xié)音樂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提出要促進和繁榮民族器樂曲的創(chuàng)作。第二年,他就完成了為二胡與樂隊而作的《光明行》。這部作品問世之后得到業(yè)內外的高度認可并被頻繁演出,成為葉小鋼自古箏獨奏曲《林泉》(2001)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民樂作品?!豆饷餍小冯m借用了劉天華同名作品的標題,卻是用全新的音樂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兩部作品在精神層面上一脈相承,其創(chuàng)作也意味著當代作曲家不忘劉天華等前輩音樂家的遺志,通過吸收西方音樂的精華來發(fā)展中國民族音樂的初心。
二、促進音樂文化交流推動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
2015年6月,當選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以來,面對新的時代,新的要求,新的期待,葉小鋼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打造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
2015年9月,為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為新時代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事業(yè)謀篇布局,剛剛履新的葉小鋼便在北京策劃召開了中國音協(xié)全國音樂創(chuàng)作座談會。在經歷了1980年代的新潮音樂崛起,1990年代的穩(wěn)健發(fā)展,以及進入21世紀后的深度全球化、細分化的幾個階段后,中國的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面臨著一些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學術音樂創(chuàng)作曲高和寡,社會音樂創(chuàng)作趨于庸俗浮躁,以及歐美日韓港臺等外來音樂傾銷霸占市場的現象等等。召開這場座談會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直面這些問題,并在思想和理論層面來討論解決之道。座談會更為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探討如何落實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的要求。結合個人經歷與創(chuàng)作經驗,葉小鋼在座談會上就如何以打造精品力作為目標展開音樂創(chuàng)作工作提出了五點建議。這既是他面對新時代新要求的深入思考,也是對自己過去創(chuàng)作和堅持的總結與升華。在這五點建議中,葉小鋼首先提出創(chuàng)作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謳歌時代,藝術家要有人文理想和文化情懷,要反應和表達人民的共同心聲。第二,他對藝術歌曲和交響樂這兩種一直以來與大眾日常生活相距較遠的音樂門類的創(chuàng)作提出了以下建議:“藝術歌曲和交響樂等類型的音樂創(chuàng)作應貼近人民、貼近生活,以人民熟悉的生活內容為對象,創(chuàng)造出有獨特個性的藝術精品,讓中國音樂文化走出去,讓中國時代精神在世界文化環(huán)境中產生影響?!钡谌?,他指出,發(fā)展民族器樂音樂是中國作曲家不容推卻的社會責任。第四,在音樂創(chuàng)作的題材和內容方面,他提出了“要和中華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結合,加強體現中國風格韻味、中華審美趣味、中華文化精神、中華審美追求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生產”。第五,他指出并強調了作品的演出和傳播對每一位作曲家的重要意義,提出要讓作曲家精心創(chuàng)作的作品能夠盡快得以上演。這五點建議成為之后五年中葉小鋼工作的重點和事業(yè)開展的路線圖。
(二)大力推動國際音樂文化交流
2016年,葉小鋼擔任了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同深圳市政府聯(lián)合打造的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的藝術總監(jiān),負責“一帶一路”音樂季的整體藝術構想和實施。在國際上,一個音樂節(jié)藝術總監(jiān)的品質與追求常常就代表著這個音樂節(jié)的品質與追求,而高質量的音樂節(jié)在相當程度上反應著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音樂文化水平。葉小鋼在音樂季創(chuàng)立初始就高度重視如何展示“一帶一路”各國的音樂特色,打造沿一帶一路各國不同音樂文化的交流互鑒平臺。在他的策劃下,越南的竹樂,波羅的海三國的民間歌舞,阿根廷的班多鈕,中東的烏德琴等原汁原味極具特色的音樂作品和音樂演出得以呈現,這些表演使“一帶一路”音樂季真正成為了解和溝通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交流平臺。他積極鼓勵對中國民間音樂和戲曲的挖掘與推廣,音樂季期間推出的交響樂版粵劇唱段,既向國際介紹了粵劇的精彩之處,更贏得了本土觀眾的滿堂彩。這些演出和相關的交流活動不僅使中國觀眾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他國文化,也讓他們親身體會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的重要價值,這對于在國內音樂創(chuàng)作中堅持民族特色,追求具有中國韻味的音樂作品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葉小鋼這種開放的理念在他隨后擔任藝術總監(jiān)的“青島海洋音樂季”上也得到了貫徹與發(fā)揚。在他擔任藝術總監(jiān)的音樂節(jié)上,上百位中國作曲家得到創(chuàng)作委約,大量新作品上演。這不僅體現出一位作曲家寬廣的胸懷,更體現了他對當代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的熱愛與奉獻。
(三)對作品的推廣和對作曲家的扶持
葉小鋼在推動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的人才建設,特別是對青年作曲家的培養(yǎng)和扶持方面不遺余力。2018年,葉小鋼倡議并組織了“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交響樂作品回顧展演暨第六屆中國交響音樂季”。這一系列活動在七個城市舉辦,九個交響樂團參與演出了10場音樂會、推出一場論壇和多場回顧展覽。這場歷時3個月的活動主要關注的是當代中青年作曲家的作品。2019年,他又再次倡議并組織了“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中國交響樂作品展演”。這次展演的規(guī)模擴大到了六座城市,十個交響樂團共11場音樂會,整個活動歷時8個月。這次展演共上演了自建國以來68位老中青作曲家的76部作品,堪稱對新中國交響樂發(fā)展的一次完整回顧和檢閱,是對幾代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致敬,更是對當代中國作曲家的激勵。能夠動用如此眾多的人力物力來關注并支持中青年作曲家,總結一個時期以來中國交響樂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的成果,很難想象在其他任何國家能做到,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制度優(yōu)勢以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為了這兩次展演活動,葉小鋼殫精竭慮,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包括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中央音樂學院、人民音樂出版社、中國交響樂發(fā)展基金會、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山東即墨經濟開發(fā)區(qū)管委會、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中國交響音樂季藝術中心、博蘭斯勒(青島)國際藝術中心等政府與民間機構的鼎力支持,在中國交響樂發(fā)展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五年來,葉小鋼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創(chuàng)作風格變得更為豐富和多樣,他開始用多種語言來進行音樂講述,他的視野更為開闊。我們期待他在未來的創(chuàng)作中給中國音樂界和文化界帶來更多的佳作。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