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潔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第一手術室,山東 濟南 250012)
當前,對于胃腸道疾病患者而言,手術是重要的治療方式,但由于胃腸道中存在大量菌群,因此手術治療容易引發(fā)切口感染,這不僅會對手術效果產生影響,而且會延長患者術后恢復時間[1-3]。據實踐研究指出,胃腸道手術切口感染通常與手術室操作有關,特別是器械、空氣以及環(huán)境等,為細菌傳播提供可能,因此需要做好手術室護理工作,使細菌減少,保證手術安全性,預防切口感染[4-6]。本文研究分析在胃腸道手術中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對切口感染的預防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擇取120例胃腸道手術患者,納入標準:有手術指征,對本次研究知曉且同意參與。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嚴重病變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將其按入院時間先后順序進行分組,每組60例,對照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最大66歲,最小33歲,平均年齡(43.89±2.74)歲;疾病類型:22例闌尾炎,16例腸梗阻,12例結直腸癌,10例胃癌。研究組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最大67歲,最小34歲,平均年齡(43.92±2.88)歲;疾病類型:24例闌尾炎,16例腸梗阻,11例結直腸癌,9例胃癌。經統(tǒng)計學檢驗組間無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手術前一天,對患者進行訪視,評估患者情況,對手術治療情況進行確定,同時介紹手術方法及流程,增加患者對手術的認識,重點告知注意事項,對患者心理情緒進行評估,使其心態(tài)得到調整,確?;颊咚叱渥?。對術前一天晚上囑患者做好個人衛(wèi)生清潔,注意休息,術后注意切口保護,指導并幫助患者更換敷料。研究組實施手術室護理干預,包括:①強化術區(qū)消毒處理。對手術室進行有效清潔和消毒處理,確保其質量與要求相符合,對術區(qū)皮膚予以徹底消毒,同時消毒范圍應超過切口面積。打開腹腔之后,可通過全層保護器、潔凈袋保護切口,避免切口及其周圍組織受到污染。在胃腸道切開之前,需要用保護墊保護切口,通過聚維酮碘對胃腸道斷端吻合消毒。在關閉腹腔之前,應為手術醫(yī)師更換無菌手套,切口縫合用具備較強吸附性的敷料覆蓋。②聚維酮碘沖洗。在腹膜縫合之后,需要通過聚維酮碘充分沖洗切口皮膚、皮下組織以及肌層組織。若有必要,可通過聚維酮碘對切口進行浸泡2 min,之后再通過氯化鈉溶液(0.9%)進行沖洗??p合肌層之后,需要通過聚維酮碘+氯化鈉溶液(0.9%)對皮下組織、皮膚予以沖洗,對切口進行逐層縫合。③無菌操作。當手術醫(yī)師穿好手術衣之后只能與無菌物品接觸,活動范圍也在無菌區(qū)。術中手術器械及物品的傳遞應在醫(yī)師面前進行,避免反復使用切皮用的道具及器械,若手套破壞,則應及時更換。④手術室管理。在手術前做好手術室清潔和滅菌工作,不僅要注重空氣消毒,還需要對物體表面消毒。兩臺手術需要間隔半小時以上,并做好清潔以及消毒處理。
1.3 臨床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切口感染發(fā)生率、住院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費用、SAS評分、SDS評分差異。切口愈合標準:切口無感染以及不良反應則為甲級愈合;切口出現小面積皮膚壞死,同時伴隨積液以及血腫癥狀為乙級愈合;切口大量化膿,需要切開引流處理為丙級愈合。SAS評分、SDS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數據信息均通過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分析,其中包括兩種資料信息,一種是計量資料,另一種為計數資料,前者以()方式展示,并利用t值檢驗,后者則按照[n(%)]方式展示,檢驗方式為χ2值檢驗,以檢驗結果是否<0.05為準,若P<0.05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反之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切口感染情況對比 從切口感染發(fā)生率分析,研究組5例切口感染,發(fā)生率為8.33%,對照組13例切口感染,發(fā)生率為21.67%??梢姡芯拷M切口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4.183,P=0.041)。從切口愈合情況分析,研究組甲級愈合44例,占比為73.33%,乙級愈合14例,占比為23.33%,丙級愈合2例,占比為3.33%;對照組甲級愈合14例,占比為23.33%,乙級愈合32例,占比為53.33%,丙級愈合14例,占比為23.33%??梢?,研究組甲級愈合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丙級愈合患者占比少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觀察指標對比 護理干預后,研究組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觀察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觀察指標對比()
2.3 兩組情緒評分對比 護理干預后,研究組SAS評分評分、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情緒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情緒評分對比(分,)
胃腸道是人體接觸外界物體的主要系統(tǒng),因此更容易滋生細菌,而且細菌種類多種多樣,更容易發(fā)生胃腸道疾病,而針對胃腸道疾病患者而言,手術治療是重要治療方式[7-9]。臨床中,外科手術作為重要手術方式之一,此種方式雖然可取得顯著效果,但術后容易產生并發(fā)癥,其中切口感染就是其中之一,而且發(fā)病率高,對患者影響嚴重[10-12]。尤其是胃腸道手術之后,如果切口未得到有效愈合,則會影響患者預后情況,甚至可能導致全身感染以及器官衰竭等嚴重癥狀,增加患者病死率。在胃腸道手術中,切口感染是常見且高發(fā)的一種并發(fā)癥,因此需要實施有效護理干預,這樣才能降低切口發(fā)生率,因此積極有效的手術室護理干預對患者而言非常重要。胃腸道術后通常會出現發(fā)熱以及切口疼痛等癥狀,通常情況下3 d左右癥狀將會自行改善,但如果癥狀無變化,且出現紅腫、化膿等現象,則表示切口發(fā)生感染。切口感染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功能,降低手術效果,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住院治療費用,使患者預后效果受到嚴重影響。通過手術室護理干預可以使手術區(qū)域消毒工作得到進一步強化,避免切口感染現象的發(fā)生,同時有效觀察術后切口感染情況,對患者切口愈合有利[13-15]。
手術室作為開展臨床工作的重要陣地,在這一科室中,切口感染為常見并發(fā)癥,對患者恢復產生影響[16-17]。胃腸道手術患者切口感染會延緩術后恢復,還可能導致其他癥狀,影響手術成功率。據相關研究指出,患者胃腸道菌群、手術室環(huán)境、醫(yī)護人員操作等均是切口感染發(fā)生的影響因素[18-19]。特別是手術室未徹底消毒處理,為細菌傳播提供可能,增加切口感染的發(fā)生率。為使切口感染發(fā)生率降低,因此需要做好護理干預工作。
近些年,醫(yī)護人員越來越注重手術室護理干預在臨床中的價值和作用,同時認為通過強化手術室管理工作,做好手術室消毒及消毒工作,可以使切口感染發(fā)生率降低[20-22]。在手術室護理干預中,手術之前護理人員對患者術區(qū)皮膚予以徹底消毒處理,可以使皮膚上細菌減少,為手術安全開展提供支持[23-24]。同時強化手術室中醫(yī)護人員對無菌原則的執(zhí)行,手術醫(yī)師在穿好手術衣之后避免與未徹底清潔、消毒物品接觸,且在已經徹底消毒的區(qū)域活動,同時在護理人員的協(xié)作下開展手術操作,可以縮短手術時間,進而縮短切口顯露時間[25]。另外護理人員做好胃腸道組織以及切口等部位的保護工作,對保護墊、潔凈袋、全層保護器進行充分利用,對切口及其周圍組織進行有效保護,對術中細菌傳播有阻斷作用[26]。手術后,通過聚維酮碘對切口予以沖洗,并用較強吸附力敷料覆蓋,使切口處于無菌環(huán)境,避免切口滲液,降低死腔率,促進術后切口愈合[27-29]。
據相關研究指出,環(huán)境、年齡是引發(fā)患者感染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使得耐受度下降,進而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因此在手術之前需要做好提前預防工作,在護理期間應注重醫(yī)護人員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和配合,確保操作無菌化,這樣才能使患者手術室環(huán)境得到保障,確保手術操作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強化手術治療的效果,確保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對患者情緒的疏導和安撫,可以使其維持良好心態(tài),以積極態(tài)度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本次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切口感染率、丙級愈合率、住院費用更低,切口甲級愈合更高,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更短,P<0.05。另外,研究組SAS評分、SDS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由此可見,手術室護理干預的實施可有效預防切口感染,促進切口愈合,進而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抗生素使用,進而減少住院費用。在手術室護理干預中,護理人員更加注重患者圍手術期細菌源的清除,不管是在手術之前,還是在手術之后,均對手術室環(huán)境進行清潔和消毒,不僅做好空氣消毒,而且做好物體表面消毒處理,可以阻斷細菌經物體表面、手術器械等方面的傳播途徑,減少切口受到污染的可能性,使手術室處于無菌環(huán)境中。同時也使臨床手術操作安全性提高,對切口愈合有幫助,使患者術后情緒維持穩(wěn)定,減輕心理因素對切口愈合的影響[18]。
總之,對于胃腸道手術患者來說,手術室護理干預的實施可預防切口感染,促進切口良好愈合,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抗生素的應用,進而減少住院費用,使患者不良心理情緒得到改善,對患者術后恢復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