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俊玲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作業(yè)中常常會出現一些錯題,如何利用這些錯題資源,關系到數學教學的質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錯題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利用好錯題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錯題資源;運用探索
一、深度解析,尋找錯因
小學數學教學中出現的錯題,教師往往以為是學生因為粗心大意造成的,殊不知,正是在這些粗心大意的表象下,顯示了更為深層的原因。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解析,尋找錯誤的根源所在,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錯誤的本質,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從錯誤中學習“正確”的數學原理。
例1 一輛從A地開往B地的客車,它的時速是70公里,到達B地之后又以時速55公里的速度往A地返回。求客車往返于AB兩地的平均時速是多少?
錯題分析:面對這一應用題,學生出現最多的錯誤就是兩個時速相加的和除以2,得出平均速度。面對這一錯誤現象,從表面上似乎沒有問題,兩數之和相加除以二即是平均數,因為題目中的“來回”就是兩趟。但是仔細分析這種思維卻是錯誤的,由于機械地照搬了平均數概念,導致解答時出現了錯誤,而忽視了對題目中具體數量關系的分析。
針對學生出現的這種錯誤,可透過現象來理解本質:先讓學生理解數學應用題中平均數的內涵。把多種解題方法綜合起來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平均數之間對應的數量關系,從而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
二、深度加工,提升思維能力
當學生通過分析更正錯題之后,從數學學習的范圍來看,似乎已經訂正了錯誤,表面上完成了學習的任務,但是如果這樣理解的話,就忽視了錯題資源利用的價值,其實在錯題資源中還存在極高的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價值,教師可就此對錯題進行深度加工,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思維體系,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2 有一個長方體容器,它的長、寬、高分別為18cm、15cm、30cm,如果向容器中注入水,當水面高度還有10cm時,放進一正方體,它的棱長為5cm,請計算出這時水面上升了多少?
錯誤分析:這個題目中涉及的數量及關系多且復雜,學生一時可能把握不準,導致解題時出現了錯誤,針對這些錯誤,教師可進行如下的分析:第一步,運用教具進行形象直觀的演示注水過程,讓學生明白大容器中的水體積沒有變化,而上升的水體積與放進的正方體的體積相等;第二步,改編錯題提高認識,一是求出上升水位的體積,二是上升的水位高度是多少,通過改編分解了題目的解答過程,讓一個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三、做好錯題反思,促進教學相長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就錯題解決錯題,對錯題資源的認識不高,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新課標理念下,解決錯題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通過對錯題資源的深入探究,結合自己的反思,可對錯題資源進行深度開發(fā),促進學生的深度認知,提高學習效率,發(fā)展學生思維。
例3 如圖,圓中鑲嵌了一個正方形,而且已知正方形的面積是5平方厘米。請計算出圓的面積?
錯題分析:面對這一復雜的圖形,很多學生從常規(guī)思維出發(fā),做了這樣的思考,只要知道了圓的半徑,就可求出圓的面積來,但是這個圓的半徑卻不知道,所以就計算不出圓的面積。學生之所以出現這種思維定式,原因有二: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只是簡單地識記了圓的面積公式,而忽略了對這個公式推導過程的探究;二是對于圓面積的計算太過于絕對化,只是單純地通過半徑計算面積,不知變通,沒有很好地利用發(fā)散性思維。
針對這種錯誤分析,可通過如下的解答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的發(fā)展:一是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并做一下猜想,如果圖中正方形的面積為1平方厘米時,猜想一下圓的面積是多少;讓學生對實物圖形進行度量,發(fā)現圓的半徑;二是討論,通過前面的步驟,讓學生發(fā)現正方形與圓的半徑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到圓的半徑,結合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得出答案;三是做好拓展,就這一圖形讓學生通過實踐,掌握圓面積靈活計算的辦法。
總之,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是一種正常現象,學生的錯題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教師要認識到錯題也是一種教學資源,要加以利用,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數學興趣。
參考文獻:
[1]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單英.巧用“錯題本”,提高練習有效性[J].新校園(理論版),2010(4).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小學數學教學中錯題資源的運用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58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