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嬋華
(廣東省羅定市中醫(yī)院,廣東 羅定 527200)
腦梗塞屬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抽搐失語、意識障礙等,對其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響。一旦發(fā)病,如果救治不及時,就會引發(fā)患者偏癱,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死亡。雖然伴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急性腦梗塞具有較為明顯的治愈率,但仍舊存在較高的致殘率。據(jù)相關研究表明,臨床護理工作中注重對康復訓練技術加以掌握,并偏癱肢體康復訓練技巧詳細告知患者,讓其學會自我管理,可加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1]。為此,本文將對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進行分析研究。
1.1 一般資料。選取廣東省羅定市中醫(yī)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25例腦梗塞偏癱患者,隨機將其分為甲組(n=112)和乙組(n=113),對本次研究內(nèi)容均有知曉權,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具有較為完整的臨床資料。甲組男61例、女51例;年齡為51~82歲,平均(63.47±7.78)歲;病程為5個月至7年,平均(3.97±1.32)年;癱瘓位置:64例左側癱瘓、48例右側癱瘓。乙組男63例、女50例;年齡為52~83歲,平均(64.58±7.67)歲;病程為4個月至7年,平均(2.66±1.45)年;癱瘓位置:66例左側癱瘓、47例右側癱瘓。對比甲乙組的一般資料,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給予甲組常規(guī)護理如下:指導患者健康進食;加強健康教育的宣傳;營造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等。在此基礎上給予乙組康復訓練如下:①入院24 h內(nèi):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臥床,選取正確的體位,合理擺放其肢體。主要是健側臥床,次之仰臥、半側臥。護理人員要定期指導患者翻身,間隔2 h對其受壓肌肉進行按摩。同時,要注意在對患者體位進行更換時切勿強行牽拉,以免受到損傷,可在患者肢體下放置靠枕墊,以免出現(xiàn)關節(jié)攣縮、壓瘡等癥狀。另外,要早起指導患者被動和主動訓練,確保其康復效果;②入院24 h后:病情允許情況下,在良肢位擺放的基礎上進行被動運動。正確擺放患者良肢,并指導患者被動訓練。協(xié)助患者向外伸展肩關節(jié),并將其網(wǎng)上舉起。指導患者屈伸肘關節(jié)、屈指腕關節(jié)掌、屈曲以及伸直手指關節(jié)、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并內(nèi)外旋展踝關節(jié),外翻足趾關節(jié),同時用毛刷輕刷和拍打患者患肢,以此幫助伸屈患者肢體。在被動運動過程中,護理人員每天指導患者活動2~3次,每次半刻鐘,重復各個動作十次,力度要適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如果患者的癥狀有所緩解,且已恢復意識,那么可讓患者主動運動,主要撫摸和伸屈其手指和腳趾。若病情允許,護理人員則可指導患者慢慢翻身,以此活動自身的肢體;③入院2周內(nèi):被動運動過后,護理人員可增加患者的主動運動量,即讓其舉起雙手、屈曲雙腿、抬高臀部等。指導可行走和坐下的患者訓練坐、走和站的能力,同時還要讓其主動刷牙、脫衣服、如廁等,鍛煉其日常生活能力。在主動運動過程中需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保持適應的力度,每日2~3次,每次30 min,每個動作需做10次,且心率≤原有心率加10%。護理人員要共同制定各個時段鍛煉的步驟,并在患者病房內(nèi)張貼相應的圖版,不僅能加強健康宣教,還能讓患者對肢體功能鍛煉方式、擺放肢體的位置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相關科室還可借助多媒體制定微視頻,視頻內(nèi)容為康復訓練方法,每日下午護理人員可用筆記本電腦循環(huán)播放肢體鍛煉相關的內(nèi)容共患者觀看,讓家屬也能對相關內(nèi)容有所掌握,讓其對康復訓練更加重視。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結局,以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zhì)量與護理滿意度判定護理效果。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軟件分析處理本研究的實驗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標準差(±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護理滿意度對比。乙組護理滿意度優(yōu)于甲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所示。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n(%)]
2.2 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zhì)量對比。甲乙組的干預前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zhì)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所示。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zhì)量評分(±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zhì)量評分(±s)
組別 例數(shù) 運動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 生理健康 精神健康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甲組 112 29.52±8.42 49.63±9.37 37.54±8.43 43.65±9.44 204.87±25.44 208.32±25.25 201.34±25.44 207.81±25.46乙組 113 29.36±8.29 65.22±10.32 37.39±8.54 56.39±10.34 204.75±25.46 221.97±26.46 201.42±25.26 221.88±26.23 t - 0.18 6.28 0.17 5.15 0.87 4.16 0.12 4.22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腦梗塞是臨床比較常見的腦血管病變,多發(fā)生在中老年人群,發(fā)病急促,多無前驅癥狀。該疾病主要是指腦部血液循環(huán)急性的供應障礙造成的缺血、缺氧改變,腦組織發(fā)生缺血性的壞死軟化,臨床可表現(xiàn)為突然的一次肢體麻木,語言障礙、吞咽障礙、流口水等。病變的輕重緩急主要是和梗塞的血管部位面積大小等有關,其屬于臨床急癥,需要及時就醫(yī)予以溶栓對癥處理,減少對機體的損害,以此避免發(fā)生后遺癥[2]。腦梗偏癱為一側肢體的上、下肢癱瘓,常伴有同側腦神經(jīng)損害,可分為四種:①輕偏癱,多表現(xiàn)為一側肢體無力,無其他表現(xiàn),極易漏診;②痙攣性偏癱,肌張力明顯增高,一側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狀態(tài),被動伸直手指有僵硬抵抗感,活動受限;③遲緩性癱瘓,表現(xiàn)為一側上、下肢隨意運動障礙,伴明顯肌張力減低;④意識障礙性癱瘓,一側肢體活動明顯受限,伴嗜睡、昏睡、昏迷等意識障礙,多有頭或眼偏向一側。近幾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均出現(xiàn)重大的變大,導致腦梗塞偏癱人數(shù)也隨之增肌,對其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腦梗塞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盡管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但患者身體仍會出現(xiàn)各種肢體障礙,因而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極為重要[3]。
相關研究顯示,早期康復訓練計劃可加快恢復肢體偏癱患者的早期運動功能。由于早期腦梗塞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具有可逆性,且能夠進行修復,所以康復訓練計劃能幫助恢復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避免其出現(xiàn)肌肉緊張、痙攣等情況,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身體健康,進而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本文實施的康復訓練護理干預從入院24 h內(nèi)、入院24 h后、入院2周內(nèi)各個時間段展開訓練,注重健康教育知識的宣傳,加強患者心理的疏導,同時調(diào)整和更換患者的體位,指導患者被動和主動運動,取得顯著的效果[4]。何麗芝[5]等學者研究中指出,干預后觀察組的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更高(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生活質(zhì)量相較于對照組呈更高顯示(P<0.05);觀察組十分滿意72例,較滿意26例,不太滿意2例,總滿意率為十分滿意與較滿意的總和占比98%,而對照組十分滿意68例,較滿意22例,不太滿意10例,總滿意率為十分滿意與較滿意的總和占比9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乙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7.34%明顯高于甲組的79.46%,且乙組的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zhì)量評分顯著高于甲組(P<0.05),該結果與研究中的結果相似,說明早期康復訓練護理意義顯著。
綜上所述,腦梗塞護理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加快患者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