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石
(二)莫扎特歌劇的民族性特征
1.公認的音樂“神童”
莫扎特是舉世公認的音樂天才,小時便以“神童”著稱。
他出生于奧地利薩爾茨堡的一個宮廷樂師之家。父親是小提琴手,也是作曲家。母親也愛好音樂,會拉大、小提琴。兄弟姐妹眾多,他排行第七。他4歲跟父親學鋼琴,5歲能作曲,6歲學小提琴,11歲便寫了第一部歌劇。6歲時他便跟著父親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茨堡等地作試驗性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引起轟動。1763年,年僅9歲的莫扎特便到德、比、法、英、荷、意等國巡演。從1763年到1773年,十年間的巡演,轟動歐洲各地,特別是各國宮廷。音樂神童的名聲由此產生,一時譽滿天下。
莫扎特的傳奇經歷使得貝多芬的酒鬼父親也想有樣學樣,要把小貝多芬也培養(yǎng)成莫扎特式的“神童”,讓兒子通宵達旦地練琴,稍有出錯,便狠打耳光。這無異于“拔苗助長”,害得貝多芬未到30歲,即為耳疾所苦,40歲后便完全耳聾。莫扎特比貝多芬大24歲,比貝多芬幸運的是,他有個能教他文化和音樂而又不打他耳光的父親。貝多芬當然也是天才。有傳言說少年貝多芬去維也納拜訪莫扎特時,莫扎特一下子就看出這位少年的才華,認為他日后必“名聞天下”,并愿意收他為學生。
貝多芬父親打耳光的辦法固然不好,莫扎特父親過早讓兒子去做商業(yè)性巡演的辦法也并不可取。這一方面耽誤孩子的學業(yè),另一方面損害他的健康。學業(yè)還可以彌補,但健康則影響他的終生。莫扎特的父親后來也許意識到這一點,當十年巡演結束后回到故鄉(xiāng)薩爾茨堡,他便親自輔導兒子補習中斷的文化課和音樂課。
天才也需要刻苦學習。少年莫扎特是虛心好學的,即使在繁忙的巡演中,他也沒放棄任何學習音樂的機會。他有幸結識了巴赫等名家,向他們學習作曲。同時,巡演也使他打開了眼界,廣泛地接觸到歐洲風行的新音樂戲劇藝術:意大利和法國的歌劇、德國的交響樂等,使他萌生了創(chuàng)作歌劇、交響樂的欲望并很快便付諸實踐。他早期音樂創(chuàng)作受巴赫影響較多。
1777年21歲時,莫扎特與母親為自謀生計,經大主教同意,外出巡演兩年,先后在慕尼黑、曼海姆等地演出兼教學,得到市民音樂家的幫助,并接觸到“曼海姆樂派”,聽到一流的交響樂。此次自謀職業(yè)后因母親去世雖未成功,但促使他創(chuàng)作了《巴黎交響曲》及大量協(xié)奏曲、奏鳴曲及歌劇。內容上反映了狂飆運動的思想,形式上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民間的“曼海姆樂派”對莫扎特中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有較大影響。甚至他后來未經父親同意找的妻子也是“曼海姆樂派”音樂家的女兒。(父親久為宮廷樂師,也許覺得“神童”兒子應找個“門當戶對”的)。
一直到1781年莫扎特25歲時,他與大主教決裂,脫離了教會的控制與宮廷卑微的樂手地位。之后,他定居維也納當起了自由作曲家。他偶然發(fā)現巴赫的作品,對其復調的技法做了深入的研究與學習,從而影響了其后期的創(chuàng)作。維也納時期,莫扎特結識了海頓,向他請教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后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贈予海頓)。
以上只是這位公認的天才作曲家為充實、提高自己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轉益多師”的若干例子。他刻苦學習的例子還有很多。
同時,天才更是需要勤奮創(chuàng)作才能成功。莫扎特在創(chuàng)作上同樣也是十分勤奮的。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共創(chuàng)作了549部作品,其中22部歌劇、41部交響樂、42部協(xié)奏曲,還有大量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與歌曲等。音樂創(chuàng)作的品類齊全、數量十分驚人。生命的最后,重病中的莫扎特還在寫《安魂曲》,未完成即心力耗盡而逝,年僅35歲。這最后的作品《安魂曲》,仿佛是為他自己譜寫的。
正因為莫扎特以非凡的才華,再加上他的刻苦學習與勤奮創(chuàng)作,才能在短短的一生中,取得了別人不可能達到的巨大成就。他在歌劇方面的成就,只有格魯克、瓦格納和威爾第這三位大師可與之匹敵,同為歐洲古典歌劇的“四大巨匠”。交響樂方面,他與海頓、貝多芬同為“交響樂之王”。18世紀后半葉,莫扎特成為歐洲音樂星空中最為燦爛的明星。
和他前后的幾位音樂大師相比,莫扎特比格魯克小42歲。格魯克活了73歲,格魯克去世四年后,莫扎特也離世。三人中,貝多芬最小,但也只活了57歲。他去世時,莫扎特已去世26年了。
縱觀莫扎特的一生,他自然是幸運的,從小成名,用他的音樂新風吹拂著18世紀的歐洲樂壇。同時他又是不幸的,自始至終都生活在封建專制(皇權與教會)的統(tǒng)治下。他渴望自由,為維護人的尊嚴竭力抗爭,一再想擺脫而不能。他最后與大主教決裂、參加共濟會這種秘密團體等等,都是其反專制統(tǒng)治斗爭的表現。然而,壓迫與貧困最終壓垮了他。他臨終時,家無余款,妻子也病了。莫扎特死在維也納的貧民窟里,葬在無名公墓里,沒有親人為他送葬。他的死也成了謎。應該說,這位天才是被封建專制制度扼殺的。
人們也許從他的音樂中只聽到青春、快樂與陽光,其實,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悲憤、哀愁與渴望。他的一生并不都是鮮花和笑容,更多的是荊棘和淚水……
2.莫扎特的歌劇創(chuàng)作分期
莫扎特的全部音樂創(chuàng)作中,歌劇是他最花費心血、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1)早期(1762~1773)
這是莫扎特的少年時期。他11歲已表現出對歌劇的興趣,寫了第一部歌劇作品,當然,這時還處于“描紅”的模仿階段。
1768年,12歲寫了歌劇《虛偽的善意》《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
1770年,14歲寫了《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
1772年,16歲寫了《盧齊奧·西拉》。
(2)中期(1774~1781)
這時莫扎特已成年,創(chuàng)作也開始進入成熟期。
1775年,19歲寫了《假園丁》《牧人王》;
1780年,24歲寫了《伊多梅紐》;
(3)后期(1781~1791)
這是莫扎特遷居維也納最后的十年。他歌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都集中在這一時期。
1781年,他24歲,與大主教決裂后,定居維也納,寫了《后宮誘逃》。第二年在荷蘭首演,獲得巨大成功。
1785年,他28歲,因維也納民族歌劇院倒閉后恢復演出,他寫了喜歌劇《劇院經理》,第二年首演。
1786年,29歲寫了《費加羅的婚禮》,在布拉格首演,十分轟動,幾乎家喻戶曉,為莫扎特三大歌劇杰作之一。
1787年,30歲寫了《唐璜》,為莫扎特三大歌劇杰作之二。
1791年1月,34歲寫的《女人心》首演;又寫了《蒂托的仁慈》,演出未獲成功。
1791年9月抱病完成最后一部歌劇《魔笛》,為莫扎特三大歌劇杰作之三。
莫扎特一生35年,有25年從事歌劇創(chuàng)作,寫了25部。其中三部代表作是:《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
3.三部代表作介紹
(1)《費加羅的婚禮》(四幕歌劇,1786年首演于維也納歌劇院)
該劇是應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之約寫的。首演后,皇帝對莫扎特說:“親愛的莫扎特,你得承認,你所用的音符實在太多了?!蹦鼗卮鹫f:“陛下,一點也不多。”他當然是自負又自信的,知道皇帝不習慣他豐富的新手法:戲劇性重唱的發(fā)展、動聽動情的新鮮旋律、管弦樂的豐富變化……都令人耳目一新、應接不暇。
該劇是根據法國博馬舍的《費加羅》三部曲改編的。莫扎特寫的是第二部的故事,羅西尼后來寫的《塞維利亞理發(fā)師》是第一部的故事。第一部故事是:年輕又機敏的理發(fā)師費加羅看出他的主人——一位老醫(yī)生對他保護下的孤女、美麗的羅西娜不懷好意,既想圖“財”又想貪“色”,妄圖借與她結婚來霸占她名下的遺產。費加羅用盡種種計謀,讓這老家伙的圖謀一再落空。與此同時,他又成就了羅西娜和一位青年伯爵的愛情。
莫扎特寫的第二部故事,人物和劇情都發(fā)生了令人意外又極為有趣的變化:費加羅當不成老醫(yī)生的理發(fā)師了,被從主人家趕走,卻因禍得福成了那位青年伯爵家的新管家。而且好事成雙,由于費加羅年輕帥氣又機敏,贏得了已成為伯爵夫人羅西娜的貼身丫鬟——蘇珊娜的芳心。
不幸的是,這位喜新厭舊的小伯爵也看上了蘇珊娜。小伯爵居然被這位身份卑微卻美麗靈巧的小丫鬟迷得六神無主。他使出種種借口,阻礙她與費加羅的婚事。而聰明伶俐的蘇珊娜一方面要擺脫伯爵的糾纏,不能讓他得手;另一方面又不能得罪伯爵,得多方應付、虛與委蛇與其周旋。
小丫鬟蘇珊娜成了劇中的中心人物。她在費加羅和伯爵夫人羅西娜的協(xié)助下,使伯爵好色的圖謀一次次落空,也讓他出盡了洋相。蘇珊娜與費加羅這兩位卑微的小人物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終于喜結連理。
與羅西尼的第一部不同的是,莫扎特這第二部中心人物由費加羅轉為蘇珊娜,主角由男轉為女,更加受到喜歡女主角的觀眾們的喜愛。
該劇分幕劇情如下:
第一幕第一場:喜氣熱鬧的序曲。結婚新房。
費加羅與蘇珊娜就要結婚了。主人小伯爵故意把新房安排在自己臥室的隔壁,說是便于呼喚費加羅為他辦事,實則另有圖謀。蘇珊娜提醒費加羅:伯爵看上的是她,要他小心提防。費加羅心里自然明白,只要他們能順利結婚,新房安在哪兒不重要。但他的麻煩來了:他在原主人老醫(yī)生家曾向老管家婆借了筆債,并立下契約:到時還不了錢,費加羅便要娶這位老婦為妻?,F在老主人醫(yī)生帶著老婦上門逼債來了。
老醫(yī)生曾被費加羅耍弄過,弄得人財兩空,心里很是恨他,竭力鼓動管家婆向他逼債,同時自己也可趁機擺脫這位年老色衰的老嫗。當年醫(yī)生與她有過私情,并生下過一男孩,但幼時便被人拐跑了。
第二場:蘇珊娜居室。
先上場的是一位見女人就愛的男仆凱魯比諾。他被開除了,前來找蘇珊娜,求她向伯爵夫人說情,讓他留在伯爵夫人身邊侍候。此人不僅看上蘇珊娜,也愛上了伯爵夫人。
伯爵也進來了。凱魯比諾嚇得躲在椅子后面,偷聽到伯爵對蘇珊娜說的情話。正好音樂老師進來,伯爵也忙躲了起來,正巧聽見音樂老師說了凱魯比諾一大串拈花惹草的風流事,并且也在打伯爵夫人的主意。伯爵雖好尋花問柳,卻絕不容忍任何人對自己夫人有非分之想。他一聽凱魯比諾居然敢對夫人無禮,便怒不可遏從躲藏處站了出來,宣稱一定要對他嚴加懲處。伯爵并說凱魯比諾總是喜歡躲藏在蒙著的被子或椅子下,越說越氣,無意中掀開椅子上蒙著的布,布底下正藏著凱魯比諾。
伯爵自然饒不了這個色狼,堅決要把他趕出家去。費加羅進來了,見此情景,盡力為凱魯比諾說情。伯爵也怕凱魯比諾把剛才偷聽到的自己對蘇珊娜說的情話告訴伯爵夫人,只好答應給他在衛(wèi)隊中留個下級軍官位置。凱魯比諾對費加羅十分感激,費加羅對他唱道:“不要再去當情郎……”
第二幕:伯爵夫人羅西娜居所。
費加羅原來主人家的女管家逼債逼婚一事,讓小伯爵很高興。他正好可借機拒絕費加羅和蘇珊娜的婚事。費、蘇二人到羅西娜房里商量怎么辦。羅西娜哀嘆丈夫用情不專、喜新厭舊的毛病,不知該如何使他回心轉意?費加羅想出一計:寫一信向伯爵告密,說夫人與人在花園約會,又讓蘇珊娜假意同意與伯爵在同一地點會面。屆時蘇珊娜不去,讓凱魯比諾穿她衣裳替她赴約,再讓夫人到花園,將二人抓住。到時伯爵必感羞愧,也知道蘇珊娜違約是因為不愛他。
計謀定好,隨后將凱魯比諾找來,讓他試穿蘇珊娜的衣裳以便去花園赴約。凱魯比諾因費加羅替他說了情,對他言聽計從,便依計行事。羅西娜夫人正看給凱魯比諾當衛(wèi)隊小軍官的委任狀,發(fā)現上面還沒蓋章。此時伯爵突然敲門,眾人大驚,凱魯比諾急忙躲入夫人內室,蘇珊娜也藏在布幔后面。伯爵進來,見夫人神色慌張,心生疑團。他要推開內室門,門已被男仆從里面閂住。他知道里面肯定有人,便拉著夫人出去找人準備撬開門。男仆乘機從內室溜出,跳窗逃走。蘇珊娜則溜進內室,把門反閂上。
伯爵返回把門撬開,發(fā)現內室不是男人而是蘇珊娜,無話可說。這時,園丁跑進來報告:一個男人從夫人屋里跳窗逃走時砸壞了個花盆。伯爵又生疑團:怎么回事?費加羅正好進來,說剛才是他與蘇珊娜在夫人處會見,跳窗子的是他??蓤@丁說還撿到跳窗人丟失的一份軍官委任狀。委任狀怎會在費加羅手里?情急之下,夫人對費加羅耳語后,費加羅解釋說因委任狀還沒蓋章,是他拿來請夫人蓋章的。一切都解釋得嚴絲合縫,讓伯爵抓不到任何把柄。
可就在這時,老管家婆又跟著原主人老醫(yī)生來找費加羅,要他踐約,還不了債就得與那老婦結婚,否則便法庭上見。費加羅被迫無奈,同意上法庭,用官司了斷。這正中伯爵心意:這下官司纏身的費加羅和蘇珊娜又結不成婚了。最后,場上幾個人有一段多重唱,各懷心事,簡潔又富有戲劇效果。
第三幕:法庭審判庭。
審訊中,審判官不僅解決了費加羅與老管家婆的訟事糾紛,還令人意外地發(fā)現:費加羅竟是老醫(yī)生與老管家婆當年丟失的私生子。這一下子,欠債、結婚事自然都迎刃而解了。欣喜之余,蘇珊娜大方地為他們母子倆交了訴訟費。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費加羅的婚事似乎又可以順利進行了。
第四幕第一場:伯爵夫人居室。
然而眾人高興得太早,蘇珊娜發(fā)現伯爵對她仍不死心。她找到夫人,商量出一個小圈套:在蘇珊娜結婚的日子,她會給伯爵發(fā)一封密信,約他在花園幽會,到時讓伯爵夫人穿上蘇珊娜的衣裳前去赴約。此事未告知費加羅,他偶然見到蘇珊娜與伯爵約會的短簡,妒火中燒。
第二場:花園里。一場約會,真相大白。費加羅的疑云和妒火都消失了。出盡丑態(tài)的伯爵不得不向夫人賠罪認錯,表示痛改前非,再不敢向蘇珊娜濫施愛意、自取其辱了。沖破了重重障礙,費加羅和蘇珊娜這一對小人物的婚禮,到此時總算可以順利舉行了……
(2)《唐璜》(二幕歌劇,1787年首演于布拉格)
該劇仍屬于喜歌劇體裁,由于莫扎特音樂典雅脫俗而富有新意,世人認為它實已超出喜歌劇范疇,也是一出悲喜兼?zhèn)涞拇蟾鑴 ?/p>
《唐璜》是中世紀甚至更早時代西班牙的民間故事,后流傳于歐洲各國。這是一個近乎荒誕的故事:被害人的陰魂接受兇手赴宴的邀請,出現在宴會上,最終把不肯悔過的兇手拖下了地獄。這兇手便是西班牙風流成性的貴族唐璜(“唐”又譯為“堂”,是西班牙對男子的尊稱,如“堂吉訶德”。)以此題材改編成的作品甚多,較早的有莫里哀的《石客筵》、拜倫的長詩《唐璜》。莫扎特的歌劇腳本是據意大利某詩人的《石客記》改編的。
莫扎特親自指導該劇的音樂排練,教演員如何唱好某些較難唱的唱段、如何演出人物的性格。他對每個問題都細加分析,達到精益求精的地步。有位女演員在演到幕后唐璜調戲她時要發(fā)出驚叫,卻總是叫不出令人滿意的效果。莫扎特干脆悄然站在幕側她的邊上,等進行到那段戲時,伸手在她腿上捏了一下。女演員毫無防備,大聲驚叫了起來。莫扎特告訴她:“這就對了。我需要的就是這樣叫?!比魏螘r候天才莫扎特都是個機靈、有趣而又搞怪的人。
他確實是位天才?!短畦放R開演前一夜,他正與朋友們閑聊。聊得正高興時,有人提醒他明天就要演出,可序曲還沒寫呢。這時已經近半夜了,他拿來幾張五線譜,提筆開始寫序曲。當他寫累了、昏昏欲睡時,妻子便給他講些有趣的故事,讓他清醒過來,繼續(xù)將序曲寫完。這位天才真像是個可愛的孩子。莫扎特完成這個序曲,只用了三個多小時,成為音樂史上人們津津樂道的佳話。
天才與眾不同之處還在于,他從不會“一個音符不許改”。該劇在布拉格預演時,他發(fā)現長號吹奏的某一段不甚滿意,并未指責樂手,而是當場在總譜上劃拉幾下,加入了其他的木管聲部,使之協(xié)調起來。后來,為了在維也納的演出,他又加寫了三段曲子。有的女演員希望他為自己加寫一段唱,好發(fā)揮她聲音的長處,他也樂意辦(即添了劇中一段美麗的詠嘆調“辜負了我,沒良心的人”)。有的男演員覺得原先的唱段太吃力,希望他給寫段較容易唱的。莫扎特也滿口答應(上述的唱段均在第二幕)。為增加觀眾的興趣,他又加寫了另一段滑稽的二重唱“為了你這雙小手”。
總之,天才也好,大師也罷,真正有本事的人,從不擺臭架子,從不會覺得自己作品是完美無缺、“一個音符都不能動”的。他們樂思泉涌而又從善如流。只有不入流的角色才會有“黔驢技窮”的時候。
該劇分幕劇情如下:
第一幕第一場:西班牙某將軍府邸花園。
開場的序曲一結束,不間斷的便是唐璜仆人萊波雷洛的獨唱。他埋怨主人四處尋花問柳、惹禍招恨。唐璜上,獨唱轉為二重唱:仆人無可奈何,預感到主人如不改惡習,必遭惡報。唐璜則放蕩不羈、無所顧忌,一如既往地進行他的“愛情”探險,去實現一個又一個的“抱得美人歸”的美夢。
唐璜剛進內屋,似乎發(fā)現了什么,又匆匆從屋里跑了出來,已訂婚的將軍女兒安娜小姐在后面追著他。唐璜、仆人和安娜一段三重唱,將浪蕩子的煩惱、受污辱女人的憤怒、仆人的怯弱均表現得淋漓盡致,又結合得異常巧妙。
安娜的司令官父親聽見花園里女兒與唐璜的吵鬧聲,拔劍趕了出來,二人展開決斗。安娜急忙跑出去喊人救援。年老的司令官受了致命傷,又是一段三重唱(垂死的司令官、唐璜主仆二人),為歌劇史上三重唱的杰作:沉重、哀感、圣潔,盡在其中。
安娜帶著未婚夫奧塔維奧和仆人趕來了,但父親已奄奄一息。安娜悲啼地唱了一段詠敘調,表達心中的哀痛與絕望。后又與未婚夫唱了段二重唱,表示自己的悔恨內疚和哀憐。善良、和順的未婚夫對她不僅不加責備,還竭力安慰她。二人悲傷地與仆人把司令官的遺體抬下。
此時,另一位受唐璜污辱的女子埃爾薇拉小姐也找來了。唐璜一見,立即溜之大吉,讓仆人去告訴她自己為什么拋棄了她。仆人萊波雷洛不敢違背,對受辱的埃爾薇拉唱了一段宣敘調“小姐,我來向你報告你這情人的底細……”他一五一十地把唐璜在歐洲各地成百上千次的風流艷事說了個遍,既富含諷刺又帶著感情,曲調優(yōu)美又具喜劇性,成為宣敘調的杰作。埃爾薇拉小姐聽了,如夢方醒,發(fā)誓報仇。
第二場:塞維利亞,唐璜府邸附近的鄉(xiāng)村。
歡樂的歌舞場面。美麗的鄉(xiāng)村姑娘采琳娜和未婚夫馬賽托將要結婚,一群村民紛紛趕來祝賀,唱歌跳舞。唐璜為了“獵艷”,帶著他的仆人也混進人群,參加這本與他毫不相干的聚會。唐璜故伎重演,頻頻向新娘采琳娜眉眼傳情,并用甜蜜的情話挑逗她。為了讓美麗的姑娘能和自己單獨在一起,他命萊波雷洛領著她的未婚夫和村民們一起去他附近的宅邸參加宴會。
萊波雷洛當然看出了他的用心,嘮叨后也只得順從,領著大家走了。唐璜特意請采琳娜稍為留步。唐璜和采琳娜唱了一段二重唱,這個情場老手已看上美麗的“小獵物”,用甜言蜜語撥動她的春心。正當唐璜的情意正濃時,埃爾薇拉趕來了,對唐璜破口大罵。這一罵把采琳娜罵醒了,明白了她崇拜的這位新情郎是什么人。這時,安娜和她的未婚夫奧塔維奧也來了。他們加入唱了段四重唱:或哀怨或憤怒或悲傷,各抒心事……
安娜從變了裝的唐璜聲音中,認出他便是殺父的兇手!她回想起前夜那悲慘的一幕,唱了一段宣敘調,十分哀傷悲戚??曝愓J為這一段可與格魯克最好的女高音宣敘調媲美。唐璜見勢不妙,又想借口開溜,吩咐仆人在宮中設宴招待客人,唱了《香檳之歌》。采琳娜心中十分懊悔,請求未婚夫原諒,唱道:“打我吧!我的好人!……”
第三場:唐璜宅邸的宴會廳。
小樂隊演奏典雅優(yōu)美的“米奴哀”舞曲。仆人萊波雷洛打開宴會廳窗子,發(fā)現窗外有一男二女,都戴著面具,急忙提醒主人小心。唐璜并不知這三人是誰,為何戴著面具前來?他們是安娜和她的未婚夫及埃爾薇拉,前來抓捕殺害司令官的兇手。踏入大門之前,每人心中未免都有點忐忑不安,說不出的神秘與恐懼,只能默默祈求上天保佑。三人唱了被稱為“假面人三重唱”的有名的《祈禱之歌》:“上天,保佑我們吧!……”
宴會開始,再次演奏“米奴哀”舞曲。臺上同時有兩支小樂隊:一個演奏二拍子的“鄉(xiāng)村舞曲”,一個演奏三拍子的“米奴哀”圓舞曲。貴族男女跳米奴哀舞曲,村民則跳著鄉(xiāng)村舞曲。兩種舞曲節(jié)拍不同,卻結合得異常巧妙,別有風味。唐璜再次使用勾引手段,請采琳娜跳舞,又示意仆人萊波雷洛請采琳娜的未婚夫跳華爾茲舞,以分散其注意力。舞蹈間歇,唐璜又將采琳娜單獨領到一個房間里去。但警覺的未婚夫甩開萊波雷洛,時時注視著那房間的動靜。萊波雷洛見狀,便進了那房間提醒主人小心。
這時,房里傳出采琳娜的驚叫聲。只見唐璜手里提著劍,拽著萊波雷洛從房里沖了出來。他以為這樣可造成是萊波雷洛干壞事的假象。但這次他再也騙不了場上眾多的受害者了。只見安娜和她的未婚夫奧維塔奧及埃爾薇拉同時揭開了假面具,一同指認唐璜是殺人兇手:“真相已經大白!……”
唐璜開始還有點驚恐,但這個一向膽大妄為的家伙很快便鎮(zhèn)靜下來,拔劍迎戰(zhàn)……窗外雷電交加,管弦樂隊奏出暴風雨的聲響:管樂低音部奏出雷鳴,弦樂部描寫電閃。窗外的雷電與廳里的搏殺,交織成一片強烈的音響,造成激烈廝殺的氛圍。唐璜不敢戀戰(zhàn),且戰(zhàn)且退。
第二幕第一場:月夜。埃爾薇拉小姐所住樓房。
樓下,唐璜主仆正互換服裝。唐璜讓仆人萊波雷洛假扮他將埃爾薇拉引到花園里,他自己則去向在埃爾薇拉家留宿的采琳娜唱小夜曲,想再次勾引她。樓上,埃爾薇拉憑欄望月,十分傷感:她雖目睹唐璜種種不端行為,但心里痛苦,卻忘不了他,更恨不起他來。唐璜主仆二人與唐璜組成三重唱:“啊,靜一靜吧,狂亂的心!”
埃爾薇拉被引開后,唐璜便溜到窗下,向留宿在埃爾薇拉屋里的采琳娜唱小夜曲:“來吧,到窗前來吧!”并用曼陀林伴奏,曼妙而自然。采琳娜的未婚夫馬賽托發(fā)現唐璜對其愛侶一再糾纏不休,怒火中燒,便上前想教訓他,結果反挨這膽大妄為的家伙一頓揍。唐璜隨后揚長而去。采琳娜一見,忙跑出來對挨了打的未婚夫盡心勸慰,表示對他忠貞不變,勸他別再去招惹這個有錢有勢的貴族老爺,二人相隨進屋。
奧塔維奧心事重重地上場,唱了一段有名的詠嘆調:“我最親愛的寶貝!……”抒發(fā)了他對安娜的至愛和心中的擔憂,決心讓唐璜這個無恥之徒得到應有的懲罰。歷來評論家們對這個難度很大的唱段贊不絕口,認為是男高音的“試金石”。
第二場:墓地,墓前有被殺害的安娜父親的雕像。
這時已是深夜,唐璜勾引采琳娜未成反而差點被打,心事煩亂,漫無目的地游蕩至此。正好剛支開埃爾薇拉的萊波雷洛也來找他。他們一眼就看到了那栩栩如生的司令官的石像。仆人深感恐懼,唐璜竟突發(fā)奇想:讓仆人上前邀請“石像人”到府上赴宴。他也許是出于愧疚,也許僅是拿被害人窮開心。
仆人上前邀請,沒想到石像竟應了一聲:“好!”仆人嚇得魂不附體。唐璜也暗自驚恐:“怪事!他竟真答應了?!”馬上吩咐仆人回去準備接待的宴會。
第三場:唐璜宅邸的宴會廳。
臺上,小樂隊演奏各種樂曲,其中有別人的,也有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中的曲子。唐璜坐在大餐桌主人席上,靜候客人的到來。他心中惴惴不安而又裝得若無其事,追憶人生的快樂,借以壯膽。埃爾薇拉這位癡情女跑了進來,跪在他的面前,哀求他改悔,改掉自己到處拈花惹草的浪蕩子惡習,以免遭到報應。但唐璜不為所動,幾乎毫無反應。癡情女對這負心漢十分氣憤而絕望,跑了出去,只聽她驚叫一聲,像見了鬼似的又跑了回來,從另一道門奪門而出。
唐璜命萊波雷洛出去看看,出了什么事。仆人出去一看,嚇得發(fā)抖——石像進門了!唐璜也吃驚不小,一手舉著蠟燭,一手提著劍,面對石像客人,一步步倒退著。忽然,燈光熄滅,廳里一片黑暗,僅剩唐璜手上微弱的燭光。場上只有石像緩步走來的沉重的腳步聲,令人毛骨悚然。“唐璜先生,你不是邀我赴宴嗎?——我來了!”石像說。唐璜已感到厄運臨頭,故作鎮(zhèn)靜,請石像入席。
石像說他是從天上來的,不食人間煙火,反問唐璜敢與他一同用餐嗎?唐璜說敢。石像讓唐璜把手伸給他,唐璜壯著膽子伸出手去。石像拉著他的手,他頓時覺得徹骨透心的冰冷。石像拽著他微微發(fā)抖的手,痛斥他是個不要臉的浪蕩子、玩弄女性的無恥之徒。如果他肯對天發(fā)誓,痛改前非,他或許還可挽救。唐璜此時似乎鬼迷了心竅,鐵了心拒絕悔改:喜歡美人,何罪之有?況且,他至今還沒找到最令他滿意的美女呢。
石像再勸:“你再也找不到了?!愀幕诓唬磕氵@壞種!”唐璜蠻橫:“絕不!你這老不死的家伙!” 他以為一個死去的人除了嚇唬膽小鬼,又能把他怎樣?此時,只見地上裂開一道縫隙,烈火上冒。石像一招手,上來一群惡鬼抓住唐璜。他死命掙扎,但哪里掙脫得開?群鬼瞬間便把他拖下了地獄?。ㄔ谝话阊莩鲋?,全劇到此結束。但原腳本中還有一場,是所有劇中人對唐璜及其下場的議論和評判。這已是戲外的“蛇足”。)
(3)《魔笛》(二幕歌劇,1791年首演于維也納)
《西洋歌劇故事集》作者科貝認為,《魔笛》劇本是荒誕無稽的,別想從中找出什么微言大義來。此言差矣,寫腳本的??▋鹊率悄毓矟鷷呐笥眩瑑蓚€共濟會的志同道合之人會寫出一部毫無意義的東西?況且,這還是莫扎特抱病寫的最后一部歌劇,寫完沒幾個月,他就與世長辭了。
其實,在《魔笛》之前,這位共濟會朋友(當過劇場經理)就想讓莫扎特為他以前寫的一個東方童話的傀儡戲《魯魯》譜曲子,并將其改成歌劇。劇中故事是:“夜后”的女兒被奸惡的巫師拐走了,有位埃及王子用魔法救出了她。作者借故事發(fā)生地埃及,想把被查禁的共濟會儀式搬上舞臺,因為共濟會自認他們所有的儀式均源于古代埃及。該劇被人認為有明顯的影射現實政治的色彩:“夜后”是暗指查禁并派兵鎮(zhèn)壓過共濟會的奧地利王后。該劇后未弄成,但莫扎特已寫好了曲子,音樂神秘而圣潔。
隨后,這兩位共濟會好友又合作了《魔笛》,故事基本相同。從一開始的《魔笛》序曲就有沉重的和弦,據說這是敲打秘密結社之門的聲音。劇中受戒一場,這聲響又再次出現?!浒凳竟矟鷷囊馑际鞘置黠@的。至于該劇表現的是什么?待下面介紹完分幕劇情再加以探討。
該劇分幕劇情如下:
第一幕第一場:深谷曠野,原始森林。
埃及王子塔米諾遭一條巨蛇追趕,一邊奪路而逃,一邊大喊“救命!”他慌不擇路,不慎摔了一大跤,暈了過去?!耙购蟆睂m中的三位女侍衛(wèi)聽到有人喊救命,急忙執(zhí)戟趕來。她們合力用長戟將巨蛇刺死。三位女侍衛(wèi)見那昏迷不醒的原來是個美少年,有點戀戀不舍,隨后離開。
少頃,塔米諾醒來,看見一個全身披著羽毛的人蹦蹦跳跳地向他跑過來。他是捕鳥者帕帕基諾,告訴少年王子:這里是“夜后”的國度。他見地上有條死了的巨蛇,便吹噓是他殺死的。他的謊言讓還沒走遠的女侍衛(wèi)們聽到了,便過來用鎖把他的嘴巴鎖住了,以示對他說了假話的懲罰。
三位女侍衛(wèi)取出一位美麗少女的頭像給王子看。王子對這少女一見鐘情,馬上就愛上了她?!耙购蟆甭動嵰瞾砹恕K嬖V少年,她已經知道他是埃及王子,剛才他看到的少女像是她的女兒帕米娜,被巫師薩拉斯特羅拐跑了。她說少年王子如果能把她女兒救回來,她就把女兒嫁給他。“夜后”說完便隱去。
女侍衛(wèi)解開捕鳥人嘴上的鎖,給了他一串鈴鐺,又給王子一根金笛子,告訴二人說:靠著這兩樣寶貝,路上什么危險都可以解除,因為一路上有三位守護神跟隨他們。
第二場:密林中的太陽神廟。
一間裝飾富麗堂皇的宮室,帕米娜被囚禁在這里。宮中一奴隸總管——摩爾人不懷好意地追逐著帕米娜。突然,捕鳥人帕帕基諾神奇般出現,摩爾人嚇得急忙逃走。捕鳥人告訴帕米娜,他是跟隨埃及王子前來救她的。
王子被三個保護神領到神廟。三座廟宇門前,王子上前敲門。頭兩座門均緊閉不應,他敲開第三座門,出來一位祭司。祭司告訴王子:“夜后”所說的拐走她女兒的巫師薩拉斯特羅并不是惡人,是這太陽神廟里的大祭司,是個心地善良的賢人。
王子聽了很納悶。這時,他忽聽見捕鳥人在喊他,便吹起金笛子:只見捕鳥人正要帶著帕米娜逃走,卻被奴隸總管摩爾人發(fā)現。摩爾人總管招來很多奴隸,抓住了他們。捕鳥人搖起那串魔鈴,摩爾人和他的奴隸伙伴全都身不由己地跳起舞來。
號角聲起,“巫魔”大祭司薩拉斯特羅駕到。帕米娜跪下求他寬恕,說她是因為受不了摩爾人總管的騷擾才逃走的。這時,摩爾人總管正好把被他逮住的王子塔米諾拖了上來。他本想以此邀功,想不到反遭到一頓鞭打。
大祭司下令將王子塔米諾和帕米娜帶進一座廟里受戒。他們需接受種種考驗,以決定二人能否結為夫妻。
第二幕:棕櫚林中。
大祭司薩拉斯特羅對眾祭司交代他預先做好的安排。他說:上天已安排好了,帕米娜公主將嫁給塔米諾王子,但王子還必須經受考驗,以證明自己能進入廟宇受戒。他之所以先把帕米娜收養(yǎng)在身邊,是因為她是“夜后”的女兒,而“夜后”是一切黑暗和邪惡勢力的代表。為了破除“夜后”陰森恐怖的勢力而進入光明的廟宇,這對青年男女還必須經過嚴格的考驗。
接下來便是依照大祭司預先安排的不同場景下的種種考驗。品格高尚的埃及王子依仗著有那支金笛子——“魔笛”的幫助,每次面臨危難都能順利化險為夷。笛聲一響,甚至連野獸都紛紛從洞穴里出來,環(huán)繞在他身邊,保護他不受妖魔鬼怪的傷害。王子塔米諾與帕米娜經受了種種考驗,終于攜手走進太陽神伊西斯的廟宇。
頓時,黑暗消失了,天地一片光明。頃刻之間,“夜后”統(tǒng)治的國度也化為烏有。
劇中最后,善與惡、磨難與幸福,連同光明與黑暗,借助這一對相愛的青年男女的魔幻經歷徹底轉換了。該劇針對現實封建黑暗統(tǒng)治的意味,難道還不夠明顯嗎?人們之所以把奧地利王后與“夜后”畫了等號,正因為她有殘酷鎮(zhèn)壓共濟會這一樁事。若非如此,莫扎特豈肯為一部毫無意義的荒誕之作付出生命的代價?該劇應視為莫扎特一生追求的“光明戰(zhàn)勝黑暗”理想的最后的吶喊,是他獻給未來的光明世界的一部杰作。
4.莫扎特歌劇的民族性特征
莫扎特歌劇是18世紀下半葉歐洲啟蒙運動的產物,無論內容或是形式,都代表了這一時期德奧民族的歌劇,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性特征。
從民族性的內容上,由于倡導民主、自由的啟蒙運動極大地促使封建王權的衰落,貴族的權威也迅速喪失,促使音樂戲劇從宮廷走向民間、從貴族化走向世俗化。莫扎特表現小人物的《費加羅的婚禮》由此應運而生。
該劇把揭露批判的矛頭指向上層的貴族老爺,而把贊美的歌聲獻給下層的平民百姓。在他的筆下,侍從、丫鬟這樣的小人物無不聰明、善良、正直,而貴族老爺和有錢人則個個貪婪荒淫、喜新厭舊、丑態(tài)百出。同時,莫扎特又是個充滿理想、追求光明的人,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與無奈又讓他在選材上喜歡把幻想與現實結合起來,以魔幻手法解決現實的矛盾與斗爭,如他的《唐璜》與《魔笛》。
《唐璜》表現一位荒淫無度、四處尋花問柳而又不肯悔改的貴族老爺的自我毀滅?!赌У选丰槍φ维F實的特點尤其明顯,有鮮明的秘密社團共濟會的色彩。被“夜后”罵為“巫魔”的太陽神廟的“大祭司”即共濟會首領,不僅不是壞人而且還是賢人,代表的是光明。而那位“夜后”則是封建勢力的代表,代表的是黑暗,其影射的正是那位查禁、鎮(zhèn)壓共濟會的奧地利王后。
在表現形式上,莫扎特既有所繼承又有所發(fā)展,其音樂手法更加豐富多彩。奧地利與德國作為同一個民族、同一種德語文化地區(qū),他繼承了格魯克的德意志民族歌劇的傳統(tǒng),擺脫了意大利歌劇“炫技”美聲的羈絆,其成就又超過了格魯克,把德、奧民族歌劇推向新的高峰。他加強了歌劇音樂與戲劇的統(tǒng)一性與完整性。他的聲樂旋律更為優(yōu)美動人。他尤其看重歌劇的重唱手法,認為所有的藝術中,只有歌劇的重唱,可以把不同時空的人物內心感情同時加以表現,是獨一無二的藝術。當然,莫扎特作為音樂家,在音樂與戲劇的關系上,他是更加強調音樂的作用的,稱音樂是歌劇的“靈魂”。
可以說,莫扎特依靠他崇尚自由奔放的思想與豐富嫻熟的音樂手法,把歐洲古典主義歌劇推向一個新階段,影響遍及整個歐洲。他對于18世紀后半葉以及之后的意大利表現世俗生活的喜歌劇、法國的華麗宏大的大歌劇,以及德國瓦格納的浪漫主義歌劇——“樂劇”來說,都具有啟示性作用。在西洋歌劇發(fā)展史上,莫扎特是個樞紐性的關鍵人物,是無可替代的。
他對歐洲18、19世紀民族歌劇的發(fā)展,其貢獻是多方面的:
其一,他開了歌劇表現現代生活的先河。在他之前,歌劇的題材大都是古希臘或古神話內容。這一點先為貝多芬、后為普契尼等所繼承(瓦格納在這方面反而后退了)。表現現代生活,發(fā)揚反封建、爭民主、求獨立的民族精神,是歌劇民族性的主要特征。試想,如果全都一成不變地表現古希臘、古神話以及早期基督教“圣跡”的題材,現實生活中民族的斗爭內容得不到表現,其民族性內容的特征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其二,他創(chuàng)造了喜歌劇成功的范例。在他之前,歌劇沿襲希臘悲劇的傳統(tǒng),多為悲劇。喜歌劇難寫,少有成功之作。他的《費加羅的婚禮》獲得巨大的成功,為后來意大利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理發(fā)師》樹立了成功的范例。應該說,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能夠寫好喜歌劇的。莫扎特的快樂、幽默的個性使他的音樂也與眾不同,充滿了青春、歡快與陽光。這位天生的“樂天派”說過這樣的話:即使他的舌尖已嘗到死亡的味道,他也要獻給人們以歡樂的音樂。這也使他的喜歌劇能夠成為不朽的經典之作。
可以說,莫扎特歌劇影響所及,幾乎遍及整個歐洲,不僅開創(chuàng)了奧地利本國成熟的民族歌劇之先河,也影響了18世紀之后德國、意大利和法國浪漫主義浪潮中的民族歌劇的發(fā)展。
當然,莫扎特一生是充滿顛沛、勞苦與受壓抑的。這摧殘了他的生命,致使這位天才只活了35歲。他臨終更是處于貧病交加的悲慘境地,死后連個送葬的親人也沒有,葬在無名的貧民公墓里。我們應該看到,他的獻出歡樂,是含著眼淚的;他的追求光明,正因為生活在黑暗中。他之所以與大主教決裂、秘密參加共濟會,也是為了反抗封建教會的壓迫,追求人的自由與尊嚴。
“文章憎命達”,不幸反而成就了莫扎特的輝煌。西洋古典歌劇在莫扎特之前和之后,很多作品都銷聲匿跡了,只有莫扎特和屈指可數的幾位作曲家如貝多芬和羅西尼的作品,至今還在世界上演。這便是經典作品足以傳世的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