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地區(qū)和個體疫情暴露狀況對人際沖突的影響:應對方式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2021-07-19 16:19:15葛乙平馬敏張麗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21年7期
      關鍵詞:人際沖突個體

      葛乙平 馬敏 張麗

      摘 要 新冠疫情的爆發(fā)對居民心理和行為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本研究旨在探討非湖北地區(qū)居民疫情暴露程度和人際沖突之間的關系以及意義取向應對方式對兩者關系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疫情期間人際沖突程度與個體疫情暴露狀況呈顯著正相關。相比于其他居民,處于低風險地區(qū)但是個體暴露狀況嚴峻的個體更容易產(chǎn)生人際沖突。意義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其中起調(diào)節(jié)作用。具體來講,疫情暴露程度較低時,采用意義取向應對方式的個體人際沖突較少,而疫情暴露程度較高時,意義取向的應對方式和人際沖突沒有關系。

      關鍵詞 疫情暴露;COVID-19;人際沖突;意義取向應對

      分類號 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1.07.005

      1 引言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人際關系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自疫情爆發(fā)以來,多數(shù)民眾都感到社會距離更遠、心理防御性更強。疫情初期,一項三萬多人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55.5%的民眾認為新冠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戒備增強,社會性的人際關系偏于緊張,缺乏信任(方鵬等,2020)。針對高風險地區(qū)居民和患者的歧視,如言語輕蔑、過度回避、隨意擴散患者個人信息和污名化等現(xiàn)象也層出不窮(佐斌,溫芳芳,2020)。除此之外,居家隔離等疫情防控舉措進一步加劇了原有的家庭矛盾和沖突(Mazza et al., 2020)。據(jù)民政局統(tǒng)計,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的離結(jié)率達到了39.31%,作為疫情重災區(qū)的湖北地區(qū)的離結(jié)率高達43.83%。種種證據(jù)表明新冠疫情可以催化人際沖突的產(chǎn)生,但是尚未有實證研究具體探討兩者的關系。

      回顧以往研究,描述風險事件如何影響不同地區(qū)民眾心理和行為主要有兩種觀點。其一是“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面對自然災害等風險事件,越靠近事件中心,人們風險認知和負性情緒越高(Burns & Slovic, 2012)。本次疫情中一項針對全國居民心理狀態(tài)的大樣本調(diào)查顯示,居民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與疫情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擴散趨勢正相關,相比而言湖北省居民整體心理狀態(tài)緊張程度最高,這一結(jié)論基本符合漣漪效應(蘇芳等,2020)。其二是“心理臺風眼效應”(Psychological Typhoon Eye Effect),有研究發(fā)現(xiàn)居住在核電站周圍的居民擔憂情緒反而低于其他地區(qū)的居民(Maderthaner et al., 1978),說明與風險事件空間距離越近,民眾心理反而越平靜。國內(nèi)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災區(qū)居民對地震災情嚴重程度的擔憂反而比非災區(qū)人民更低(李紓等,2009);SARS流行期間非隔離區(qū)的居民要比隔離區(qū)的居民更加焦慮(謝曉非等,2003)。本次疫情中,楊舒雯等人(2020)發(fā)現(xiàn)相較于武漢當?shù)鼐用瘢俏錆h地區(qū)甚至國外居民主觀估計武漢人聚會次數(shù)和握手次數(shù)更少,對武漢疫情更加擔憂(楊舒雯等,2020);Zhang等人(2020)發(fā)現(xiàn)居民心理健康狀況與所處地區(qū)的疫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Zhang et al., 2020),這些結(jié)果支持了“心理臺風眼效應”。但截至目前,實證研究證據(jù)仍然停留在疫情對個體風險認知和心理健康的直接影響上,據(jù)我們了解還沒有研究探討疫情是否影響人際沖突。在風險認知的基礎上,疫情如何間接影響社會心理和行為,仍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辛自強,李越,2020)。

      因此,本研究探討的第一個問題是新冠疫情是否可以影響人際沖突。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首先區(qū)分了湖北地區(qū)和非湖北地區(qū)的居民。疫情感染的“可能性”和“嚴重性”不同,兩類居民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反應也可能存在差異(溫芳芳等,2020)??紤]到湖北地區(qū)的數(shù)據(jù)較難收集,本研究將主要關注非湖北地區(qū)居民的人際沖突。其次,本研究創(chuàng)新的區(qū)分了地區(qū)和個體疫情暴露兩類情況。以往大部分研究概括論述了地區(qū)和個體疫情暴露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鐘智錦,周金連,2020; Han et al., 2014),并沒有關注兩者的差異。根據(jù)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和解釋水平理論,個體對自身威脅直接相關的信息關注度更高,加工更具體;與個體直接接觸的微觀系統(tǒng)對其認知和行為的影響最顯著(鄭久華, 2020; Bronfenbrenner, 1992)。因此,我們預期相較于地區(qū)疫情暴露,個體疫情暴露對人際沖突的影響更大。除此之外,區(qū)分地區(qū)和個體疫情暴露有利于進一步探討兩者的交互作用,即不同地區(qū)和個體疫情暴露情況下居民人際沖突的差異。

      地區(qū)和個體疫情暴露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致的,有時兩者是不一致的,比如地區(qū)高暴露而個體低暴露,地區(qū)低暴露而個體高暴露。兩者不一致時居民很可能出現(xiàn)認知失調(diào)。地區(qū)高暴露而個體低暴露可以看作是一種“幸運情境”,這部分居民主觀風險認知較低,但是客觀行為上仍然遵守地區(qū)嚴格的防疫政策?!胺潘伞钡姆酪邞B(tài)度和“緊張”的防疫行為造成矛盾,容易引起個體與政策執(zhí)行者和擁護者之間的沖突。地區(qū)低暴露而個體高暴露則是 “倒霉情境”,這部分居民不僅會有“緊張”態(tài)度和“放松”行為之間的失調(diào),還會認為命運不公,對政策反對者和疫情嚴重地區(qū)的居民抱有更大的敵意(佐斌,溫芳芳,2020)。因此,我們預期地區(qū)和個體疫情暴露差異越大,個體認知失調(diào)程度越高,相應的情緒喚起和動機更強,更容易產(chǎn)生人際沖突(Festinger,1957)。

      本研究要探討的第二個問題是意義取向的應對方式是否可以調(diào)節(jié)疫情暴露程度對人際沖突的影響。應對方式反映的是個體面對類似新冠疫情這類應激事件所采取的應對策略(梁寶勇, 2002)。意義取向應對方式(meaning-focused coping)通過賦予消極事件意義感,改變?nèi)藗儗な录饬x的評估,促使個體接受應激事件的發(fā)生,在面對重大應激事件特別是創(chuàng)傷性事件時尤其有效(劉天舒等,2015;Pearlin, 1991)。以往研究表明,積極的應對方式可以有效調(diào)節(jié)應激事件的負面影響(王穎等,2015)。因此本研究設想在疫情影響人際沖突這一過程中,意義取向的應對方式可以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具體而言對于高意義取向應對的個體,疫情暴露對人際沖突無影響;對于低意義取向應對的個體,疫情暴露與人際沖突正相關。

      綜上所述,本研究關注民眾在新冠疫情期間的人際沖突情況,主要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地區(qū)和個體疫情暴露是否影響非湖北地區(qū)居民的人際沖突?第二,意義取向應對方式是否可以調(diào)節(jié)新冠疫情對人際沖突的影響?研究結(jié)果將有助于進一步理解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對民眾社會關系和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干預。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通過問卷星平臺發(fā)放線上問卷。問卷采用主觀報告的方法,收集了參與者人口學信息、疫情暴露和意義應對情況、以及疫情期間的人際沖突。共收集了非湖北地區(qū)21個省份3310份有效數(shù)據(jù),有效回收率為73.9%。各個省份的作答人數(shù)均超過30人,數(shù)據(jù)審核合格后,每人獲得平均5.5元的報酬。其中,男性2191人,女性1119人,18歲以下92人,18~25歲978人,26~30歲1138人,31~40歲875人,41~50歲186人,51~60歲30人,60歲以上11人。

      2.2 變量與工具

      2.2.1 人際沖突

      人際沖突量表以Spector和Jex (1998)設計的工作環(huán)境中人際沖突量表(Interpersonal Conflict at Work Scale,ICAWS)為模板,統(tǒng)計了個體在疫情暴發(fā)的兩個月中,是否與家庭成員產(chǎn)生口頭或肢體沖突,是否在線上、線下與非家庭成員產(chǎn)生人際沖突。三位專家和8名心理學系的同學參與了編制和前測。經(jīng)過討論后形成6道問題,樣題為“過去兩個月內(nèi),我在社交網(wǎng)站上(如微博/知乎)與人發(fā)生沖突”。 問題均為是/否作答,其中肯定回答計1分,否定回答計0分;最后的總分代表個體在疫情期間的人際沖突情況,得分越高,說明人際沖突越嚴重。

      2.2.2 個體疫情暴露

      個體疫情暴露程度從自我、家人、鄰居、朋友(同事)四個角度進行評估。其中家人、鄰居、朋友(同事)中有人因為疫情死亡計3分;四類群體中有人確診新冠肺炎計2分;有人疑似新冠肺炎計1分;無感染情況計0分。最后得到個體疫情暴露程度得分從0~11遞增,其中0分代表無疫情暴露,11分代表自己確診新冠肺炎,家人、鄰居、朋友(同事)中均有人確診并不幸離世。

      2.2.3 地區(qū)疫情暴露

      地區(qū)疫情暴露采用以往研究普遍使用的各地區(qū)確診總?cè)藬?shù)這一指標加以衡量(許明星等,2020; Zhang et al., 2020)。根據(jù)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官方數(shù)據(jù),我們統(tǒng)計了收集數(shù)據(jù)的前一天3月23日各地區(qū)的確診總?cè)藬?shù)。確診總?cè)藬?shù)越多表明該地區(qū)疫情暴露越嚴峻。

      2.2.4 地區(qū)-個體疫情暴露的沖突

      為探討地區(qū)和個體疫情暴露差異對人際沖突的影響,本研究采用“地區(qū)-個體疫情暴露沖突”這一衡量指標。具體計算方式為個體疫情暴露的標準分與地區(qū)疫情暴露的標準分做差。其中差值的絕對值表示地區(qū)和個體疫情暴露差異程度,絕對值越大表明暴露差異越大。差值的正負性區(qū)分兩類情境,個體暴露大于地區(qū)暴露為“倒霉情境”,個體暴露小于地區(qū)暴露為“幸運情境”。

      2.2.5 意義取向應對方式

      意義取向應對問卷(Meaning Focus Coping Questionnaire,MFCQ)由Gan等(2013)編制,問卷包括26道條目,包括情境信念的改變、全局信念的改變、目標的改變、思維反芻、長期預防策略、資源的合理利用、接受和啟發(fā)式思維8個維度。本研究根據(jù)疫情的情境對問題的條目進行了改編,樣題如“我試圖從更廣闊的角度來考慮此次事件”。被試需要按照從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Likert 5點量表判斷主觀的應對是否符合描述,分數(shù)越高代表被試更多的采用的意義取向應對方式。本研究中每個維度的克倫巴赫α系數(shù)為0.67~0.81,總量表的克倫巴赫α系數(shù)為0.93。

      2.3 數(shù)據(jù)整理和分析

      采用SPSS 26.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采用線性回歸等統(tǒng)計方法和Process 3.5插件探究個體和地區(qū)疫情暴露狀況、意義取向應對方式和人際沖突的關系。

      3 結(jié)果

      3.1 地區(qū)和個體疫情暴露對人際沖突的影響

      個體疫情暴露程度區(qū)間為0~11,平均暴露得分為1.17,標準差為2.65;地區(qū)疫情暴露為75~1428,平均值為518.46,標準差為439.52。人際沖突、個體疫情暴露、地區(qū)疫情暴露和其他人口學變量之間具體的相關程度見表1。由表中可知,人際沖突與個體疫情暴露呈顯著正相關,個體疫情暴露程度越高,人際沖突越嚴重, r=0.49, p<0.01;人際沖突與地區(qū)疫情暴露呈顯著負相關,地區(qū)疫情暴露越嚴峻,個體人際沖突越少, r =-0.06, p<0.01。除此之外,相比于女性(M=0.60, SD=1.14),男性(M=0.90, SD=1.45)更容易發(fā)生人際沖突, p<0.05,Cohen's d=0.23。將個體疫情暴露、地區(qū)疫情暴露和其他人口學信息進一步納入線性回歸得出,地區(qū)疫情暴露影響不顯著, t=-0.52, p=0.61, β=-0.01,性別影響顯著, t=-2.58, p=0.01, β=-0.04,年齡影響顯著, t=-3.35, p<0.01, β=-0.05,個體疫情暴露程度是影響人際沖突的最主要因素, t=31.58, p<0.001, β=0.49,整體模型R2=0.24, B=0.88, SE=0.10, p<0.001。

      3.2 地區(qū)-個體疫情暴露沖突對人際沖突的影響

      將“倒霉情境”計為1,“幸運情境”計為-1。為探究地區(qū)-個體疫情暴露沖突程度對人際沖突的影響,利用process 3.5插件,以地區(qū)-個體疫情暴露沖突程度為自變量,人際沖突為因變量,沖突情境做調(diào)節(jié)變量,性別和年齡作為控制變量進行分析。結(jié)果表明,地區(qū)-個體疫情暴露沖突絕對程度對人際沖突具有顯著影響,主效應顯著,t=14.23, p<0.001, β=0.33;暴露沖突情境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顯著, t=14.47, p<0.001, β=0.33,整體模型R2=0.22, B=0.90, SE=0.10, p<0.001。由圖1可以看出處于“幸運情境”的群體人際關系并不會受到暴露沖突程度的影響;“倒霉情境”的群體人際沖突情況則會隨著暴露沖突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可知當周圍地區(qū)疫情暴露良好而個體暴露較高時,最容易引發(fā)人際沖突。

      3.3 意義取向應對方式的影響

      利用process3.5插件,將個體疫情暴露不為0的766名受測者按照暴露程度分為高低兩組,將個體疫情暴露程度高低作為自變量,人際沖突為因變量,意義取向應對方式為調(diào)節(jié)變量,性別、年齡為控制變量進行分析。結(jié)果表明意義取向應對方式調(diào)節(jié)作用顯著, t=3.64, p<0.001, β=0.83,模型總體R2=0.18, B=4.52, SE=1.12, p<0.001。簡單效應分析得個體高暴露時應對方式對人際沖突的影響不顯著, t=-1.21, p=0.23, β=0.15;個體疫情暴露較低時,采取意義取向的應對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人際沖突, t=-7.55, p<0.001, β=-0.35。具體調(diào)節(jié)作用見圖2,由圖可知當個體疫情暴露程度較低時,高意義取向應對可以有效降低人際沖突;但個體疫情暴露程度較高時,意義取向應對方式對人際沖突無影響。

      4 討論

      本研究采用問卷法對疫情期間非湖北地區(qū)居民人際沖突情況進行了探討,結(jié)果表明個體疫情暴露是影響人際沖突最主要的因素,個體疫情暴露越高,人際沖突越嚴重。相比于其他居民,居住在低風險地區(qū)但是個體疫情暴露較高的居民最容易發(fā)生人際沖突。意義取向的應對方式在此過程中起到調(diào)節(jié)作用:對于個體疫情暴露程度較低的居民來說,采取意義取向應對方式可以有效緩解疫情暴露對人際關系的負面影響??傮w而言,本研究有助于進一步了解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對居民人際互動中心理與行為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4.1 疫情暴露情況和人際沖突的關系

      地區(qū)疫情暴露對人際沖突無顯著影響,個體疫情暴露顯著影響人際沖突,這一結(jié)果回應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指出的微觀系統(tǒng)對個體心理和行為影響更大這一觀點(Bronfenbrenner, 1992)。個體疫情暴露程度和人際沖突正相關,結(jié)果基本符合“漣漪效應”。高威脅卷入感促使高疫情暴露的個體對疫情相關的信息關注更多,面臨更多就業(yè)、醫(yī)療、家庭、輿論等方面的壓力,因此會比低疫情暴露的個體表現(xiàn)出更高的負面情緒(Buttell & Ferreira, 2020;Jones & Nisbett, 1972)。同時,熟悉他人的確診甚至死亡過程無疑極大地激活了個體內(nèi)心對死亡的恐懼和擔憂,體驗到高度的死亡焦慮(death anxiety)。根據(jù)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TMT),個體自尊是緩解個體死亡焦慮的首要防御力量,而這種防御也帶有一定的破壞性(黃鳳,姚本先,2020)。有研究指出,面對死亡焦慮,高自尊個體更有可能偏愛內(nèi)群體成員、損毀外群體成員,出現(xiàn)更多的心理防御和攻擊性行為(McGregor et al., 2007)。此外,高疫情暴露的個體往往面臨更加嚴格的隔離政策,缺少與親密他人有效溝通的機會,也無法從親密關系中獲得支持以緩解死亡焦慮(陸可心等,2018)。

      4.2 個體-地區(qū)疫情暴露差異與人際沖突的關系

      低地區(qū)暴露高個體暴露的居民表現(xiàn)出了較高的人際沖突。根據(jù)相對剝奪感理論(Stouffer et al., 1949),這部分居民對比同樣居住在低風險地區(qū)的其他居民,可能會產(chǎn)生自己處于劣勢的相對剝奪感和不公平感,同時伴隨著憤怒、不滿等消極情緒,從而誘發(fā)暴力和沖突(熊猛,葉一舵,2016)。其次,由于疫情卷入度不同,高暴露的個體也容易與地區(qū)其他居民在疫情風險、防疫政策等方面產(chǎn)生分歧。相比之下,地區(qū)和個體高暴露的居民反而沒有表現(xiàn)出更多人際沖突。根據(jù)“心理臺風眼”理論,一方面應對疫情的直接經(jīng)驗可以增強居民的應對效能感;另一方面“高地區(qū)疫情暴露”和“疫情危險”的認知失調(diào)使得個體主觀削弱了對疫情的風險認知(謝曉非,林婧,2012),可能是這部分居民雖然疫情暴露較高但人際沖突較低的原因之一。

      4.3 意義取向應對方式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只有當個體疫情暴露程度較低時,采用更多意義取向應對策略可以有效降低疫情對人際關系的負面影響,這與我們的假設有一定差異。高疫情暴露的個體即使采取了意義取向的應對方式,也不能減少人際沖突,側(cè)面反映出個體高暴露誘發(fā)的死亡焦慮對認知和行為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Pyszczynski et al., 2021)。盡管如此,不能否認采用意義取向應對方式可以有效減少應激事件對居民人際互動和生活的負面影響。在面對類似的突發(fā)性公共危機事件時,心理服務工作者可以將這一應對策略介紹給民眾,以緩解危機事件對人際關系的沖擊。此外,干預危機事件對居民心理與行為的影響,需要結(jié)合個體微觀視角和地區(qū)宏觀視角。比如在本次疫情中,關注高風險地區(qū)居民身心健康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低風險地區(qū)的部分居民由于自身疫情暴露較高而更容易產(chǎn)生人際沖突。

      參考文獻

      方鵬, 史康, 朱霞, 黃鵬, 苗丹民, 崔迪, 劉旭峰, 武圣君 (202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民眾心態(tài)特點分析. 傳染病信息, 33(1), 30-35.

      黃鳳, 姚本先 (202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的死亡焦慮心理危機與應對. 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 37(10), 778-781.

      李紓, 劉歡, 白新文, 任孝鵬, 鄭蕊, 李金珍, 饒儷琳, 汪祚軍 (2009). 汶川“5. 12”地震中的“心理臺風眼”效應. 科技導報, 27(3), 87-89.

      梁寶勇 (2002). 應對研究的成果、問題與解決辦法. 心理學報, (6), 643-650.

      劉天舒, 郭明珠, 陳煒夷, 甘怡群 (2015). 意義取向應對的產(chǎn)生機制及其中介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 100-106.

      陸可心, 王旭, 李虹 (2018). 恐懼管理中死亡焦慮不同防御機制之間的關系. 心理科學進展, 27(2), 344-356.

      蘇芳, 宋妮妮, 薛冰, 李京忠, 王燕俠, 方蘭, 程葉青 (2020). 新冠疫情期間民眾心理狀態(tài)時空特征——基于全國24188份樣本分析. 中國軟科學, 11, 52-60.

      王穎, 倪超, 劉秋燕 (2015). 中國公務員職業(yè)倦怠的產(chǎn)生過程: 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的調(diào)節(jié)效應. 中國行政管理, 4, 118-122.

      溫芳芳, 馬書瀚, 葉含雪, 齊玥, 佐斌 (2020). “漣漪效應”與“心理臺風眼效應”:不同程度COVID-19疫情地區(qū)民眾風險認知與焦慮的雙視角檢驗. 心理學報, 52(9), 1087-1104.

      謝曉非, 林靖 (2012). 心理臺風眼效應研究綜述. 中國應急管理, 1, 21-25.

      謝曉非, 謝冬梅, 鄭蕊, 張利沙 (2003). SARS危機中公眾理性特征初探. 管理評論, 4, 6-12+63.

      辛自強, 李越 (2020). 疫情的風險認知及經(jīng)濟社會心理研究進展. 心理技術與應用, 8(6), 342-352.

      熊猛, 葉一舵 (2016). 相對剝奪感:概念、測量、影響因素及作用. 心理科學進展, 24(3), 438-453.

      許明星, 鄭蕊, 饒儷琳, 匡儀, 楊舒雯, 丁陽, 李江龍, 李紓 (2020). 妥善應對現(xiàn)于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理臺風眼效應”的建議. 中國科學院院刊, 35(3), 273-282.

      楊舒雯, 許明星, 匡儀, 丁陽, 鄭蕊, 饒儷琳, 李紓 (2020). 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的客觀危險與主觀恐慌:全球范圍內(nèi)的“心理臺風眼效應”. 應用心理學, 26(4), 291-297.

      鄭久華 (2020). “參與”還是“旁觀”: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屬性在空間距離感知與社會參與意愿間的中介效應.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5(1), 100-112.

      鐘智錦, 周金連 (2020). 新冠疫情中的媒體與公眾注意力研究. 新聞記者, 10, 45-56.

      佐斌, 溫芳芳 (2020). 新冠肺炎疫情時期的群際歧視探析.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3, 70-78.

      Bronfenbrenner, U. (1992).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In R. Vasta (Ed.), 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 Revised formulations and current issues (pp. 187-249).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Burns, W. J., & Slovic, P. (2012). Risk perception and behaviors: Anticipating and responding to crises. Risk Analysis, 32(4), 579-582.

      Buttell, F., & Ferreira, R. J. (2020). The hidden disaster of COVID-19: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12, 197-198.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an, Y. Q., Guo, M. Z., & Tong, J. (2012). Scale development of meaning-focused coping. Journal of Loss and Trauma, 18(1), 10-26.

      Han, G. K., Zhang, J. M., Chu, K. R., & Shen, G. (2014).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H1N1 flu risk percep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ealth Communication, 29(2), 109-123.

      Jones, E. E., & Nisbett, R. E. (1972). The actor and the observer: Divergent perceptions of the causes of behavior. In E. E. Jones, D. E. Kanouse, H. H. Kelley, R. E. Nisbett, S. Valins, & B. Weiner. (Eds.), Attribution: perceiving the causes of behavior. Morristown, N. J. : General Learning Press.

      Maderthaner, R., Guttmann, G., Swaton, E., & Otway, H. J. (1978). Effect of distance upon risk percep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3), 380-382.

      Mazza, M., Marano, G., Lai, C., Janiri, L., & Sani, G. (2020). Danger in danger: Interpersonal violence during COVID-19 quarantine. Psychiatry Research, 289, 113046.

      McGregor, I., Gailliot, M. T., Vasquez, N. A., & Nash, K. A. (2007). Ideological and personal zeal reactions to threat among people with high self-esteem: Motivated promotion focu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11), 1587-1599.

      Pearlin, L. I. (1991). The study of coping: an overview of problems and directions. In J. Eckenrode (Ed.), The social context of coping (pp. 261-276). New York: Plenum Press.

      Pyszczynski, T., Lockett, M., Greenberg, J., & Solomon, S. (2021).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61(2), 173-189.

      Spector, P. E., & Jex, S. M. (1998). Development of four self-report measures of job stressors and stra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at work scale,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scale, quantitative workload inventory, and physical symptoms inventor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3(4), 356-367.

      Stouffer, S. A., Suchman, E. A., De Vinney, L. C., Star, S. A., & Williams, R. M. (1949). The American soldier: Adjustment during army lif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hang, L., Ma, M., Li, D. F., Xin, Z. Q. (2020). The psychological typhoon eye effect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The role of coping efficacy and perceived threat. Globalization and Health, 16, Article 105.

      猜你喜歡
      人際沖突個體
      耶路撒冷爆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師生沖突
      井岡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搞好人際『弱』關系
      從《戰(zhàn)國策》看人際傳播中的說服藝術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2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詞的人際功能探討
      劍南文學(2015年2期)2015-02-28 01:15:20
      “鄰避沖突”的破解路徑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0
      由人際代詞與非人際代詞的對立看語體分類
      當代修辭學(2013年3期)2013-01-23 06:41:20
      乌拉特前旗| 阿图什市| 云龙县| 雅安市| 陵川县| 鲁山县| 禹城市| 利津县| 孙吴县| 山东省| 双辽市| 五莲县| 南宁市| 琼海市| 沂源县| 三亚市| 榕江县| 稻城县| 上犹县| 农安县| 买车| 辽源市| 中江县| 石城县| 久治县| 嘉兴市| 手机| 安吉县| 沧州市| 石河子市| 元谋县| 惠州市| 盈江县| 黄石市| 襄汾县| 桐城市| 屯留县| 西乌珠穆沁旗| 胶州市| 云梦县| 南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