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潤苓
(大連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消化內科,遼寧 大連 116011)
淺表性胃炎為臨床上的高發(fā)疾病,輕、壯年高發(fā),當人們患有胃腸道相關疾病時,慢性淺表性胃炎屬于胃腸道疾病并且住院患者臨床癥狀較嚴重。胃鏡檢查也能發(fā)現嚴重的糜爛并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心理因素對胃液分泌也有不利影響并加重胃腸道疾病[1]。部分患者在胃痛發(fā)作時有明顯的情緒波 動[2]。因此,對慢性淺表肝郁氣滯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0例淺表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針刺聯(lián)合中醫(yī)情志護理對肝郁氣滯型淺表性胃炎患者的方法及效果,見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遼寧省大連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消化內科的80例腸肝郁氣滯型淺表性胃炎患者,對腸肝郁氣滯型淺表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兩組腸肝郁氣滯型淺表性胃炎患者均提供傳統(tǒng)護理方法。其中試驗組40例患者在上述護理的基礎上加用針刺聯(lián)合中醫(yī)情志護理;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40~62歲,平均年齡(51±1.80)歲。病程3~10年,平均病程(5.30±0.18),基礎疾病高血壓1例,冠心病2例,糖尿病1例;對照組40例患者在上述護理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42~62歲,平均年齡(52±1.70)歲。病程3~10年,平均病程(5.50±0.23),基礎疾病高血壓1例,冠心病2例,糖尿病2例;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和病程與一般臨床患者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以比較。
1.2 納入標準 ①經胃鏡診斷為淺表性胃炎。②中醫(yī)辨證分型為肝郁氣滯型。③可以接受中醫(yī)針灸治療。④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排除具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的腸肝郁氣滯型淺表性胃炎患者。②不愿參加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 入組患者均采取中醫(yī)針刺治療,選取的穴位為上脘、中脘、下脘,天樞(雙側)、大橫(雙側)、關元,足三里(雙側)、上巨虛(雙側)、三陰交(雙側)、封?。p側)、太沖(雙側)、期門(雙側)、章門(雙側),患者采取仰臥位,用75%酒精消毒皮膚,采取平補平瀉針法,留針30 min。
1.4.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包括熟悉病房環(huán)境、用藥護理、簡單的健康宣教。試驗組在上述護理的基礎上采取中醫(yī)情志護理,具體護理內容的各個方面如下。①情志護理或心理護理:情志護理貫穿在整個護理的始終,護理人員熱情的與患者進行交談,了解患者的喜好,與患者建立親密的醫(yī)護關系,在交談過程中了解患者的抑郁情況,對其進行分析,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并且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保持心情愉悅對疾病的重要性,并且對淺表性胃炎的疾病機制進行講解,讓患者了解疾病,積極樂觀的面對疾病。②飲食護理:肝郁氣滯型淺表性胃炎患者應盡量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盡量避免食用豆類、辛辣刺激性食物。減少茶和咖啡的攝入,以確保患者充足的睡眠。對于睡眠質量差的患者,可以選擇口服安眠藥以改善睡眠。使用藥物治療疼痛或胃脹患者,指導患者按時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③安全護理:在住院治療過程中,由于疾病等原因,一些患者會感到疲憊,發(fā)生意外,從而導致醫(yī)患糾紛[3]。因此,采取安全護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病房和過道的窗戶需要固定,住院期間患者不能攜帶刀具等物品,醫(yī)院必須保證24 h有護士在崗。
1.5 觀察指標 通過中醫(yī)癥候評分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颊咔榫w抑郁、急躁易怒總是發(fā)生積6分,經常發(fā)生積 4分,偶爾發(fā)生積2分;喜嘆息總是發(fā)生積6分,經常發(fā)生積 4分,偶爾發(fā)生積2分;胸脅少腹脹問或竄痛總是發(fā)生積6分,經常發(fā)生積4分,偶爾發(fā)生積2分;自覺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總是發(fā)生積6分,經常發(fā)生積4分,偶爾發(fā)生積2分;女性有月經失調總是發(fā)生積6分,經常發(fā)生積4分,偶爾發(fā)生 積2分。注意:舌、脈不加入評分。中醫(yī)癥候評分降低90,臨床癥狀消失為痊愈;中醫(yī)癥候評分降低70,臨床癥狀消失為好轉,中醫(yī)癥候評分好轉少于70,并且臨床癥狀不見好轉甚至加重為無任何改善。臨床有效率=(痊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6 倫理學 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可以試驗。
試驗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損傷。慢性胃炎患者上腹疼痛、反酸、惡心等,由于病程長,多數患者會有輕度抑郁癥狀,因此情志干預就顯得非常重要[4]。針刺治療淺表性胃炎效果顯著,祖國醫(yī)學認為,肝郁氣滯行胃痛,主要是由于情志不舒,肝氣郁滯,或者患者情緒容易激動,肝氣橫逆乘胃,為肝氣乘脾土,氣郁滯在胃部發(fā)生的疼痛。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通則氣行、血行通暢,疼痛自除。筆者采取針刺對患者進行治療,選取任脈上的上脘、中脘、下脘,關元,以上穴位均位于腹部,其中上脘、中脘、下脘位于上腹部,起到經絡的近治作用,通過局部刺激,緩解患者疼痛,并且這些穴位均位于任脈上,任脈為血海,調動機體氣血。天樞、大橫位于肚臍兩側,也起到經絡的近治作用,并且可以調節(jié)脾胃功能,對肝氣乘脾導致的腹瀉的治療效果顯著[5]。期門、章門,為肝膽經絡穴,有效地調理肝膽,梳理肝氣,起到疏通肝經、膽經的作用,從根本上調理肝氣。太沖穴為肝經原穴,起到調理肝經氣血的作用[6-11]。足三里位于胃經上,起到調理脾胃的作用,并且是公認得保健穴,可提升胃氣。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有調理脾胃的作用,而三陰交為陰經交匯之處,起到調理一身陰經的作用。以上穴位同用,起到調理肝脾,疏肝解郁,理氣止痛的作用。同時配合中醫(yī)情志護理,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情緒問題,護理人員通過細致耐心的護理,以及對疾病的解釋,可以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恐慌,出現疼痛時患者不會恐慌,以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有學者采取中醫(yī)護理方案對胃脘痛(慢性胃炎)患者進行護理,發(fā)現患者的抑郁情況明顯得到改善,并且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以上研究與本研究結果相同。
綜上所述,慢性淺表性胃炎肝郁氣滯型的患者進行針刺聯(lián)合中醫(yī)情志護理,可以促進患者的療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