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哲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發(fā)展;歷史經驗
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的立足之本、發(fā)展之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fā)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群眾路線始終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梳理群眾路線的百年發(fā)展歷程,對于重溫黨的群眾路線、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黨的群眾路線演進
(一)新民主主義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的萌芽和形成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明確指出共產黨是為無產階級做革命運動的急先鋒,即“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要求“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獨創(chuàng)性成果,毛澤東同志是黨創(chuàng)立群眾路線的杰出代表。毛澤東同志關于群眾路線的思想,是在黨的群眾工作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隨著人民軍隊和紅色政權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他多次強調戰(zhàn)爭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反對單純軍事觀點,指出紅軍是執(zhí)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以幫助人民群眾建設革命政權為己任。1934年,江西瑞金召開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同志再次強調:“因為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延安時期是毛澤東群眾思想的成熟期。1943年,毛澤東同志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明確提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并深入闡述這一工作方法在黨的工作中的地位,即“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群眾路線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為群眾路線的傳承和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重申人民群眾的重要性,他說:“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基于對毛澤東思想的總結分析,系統(tǒng)闡述了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币越瓭擅裢緸榭倳浀牡谌I導集體對群眾路線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充分體現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著重突顯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戰(zhàn)略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是以人為本,強調一切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fā),發(fā)展為了人民群眾、發(fā)展依靠人民群眾、發(fā)展成果與人民群眾共享。
(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群眾路線的完善和豐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貫徹群眾路線與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密切相關,群眾路線被視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的關鍵節(jié)點。黨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要堅持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即“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指出:“這次活動的重點是促使全黨更好執(zhí)行黨的群眾路線,而當前影響執(zhí)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要害是作風問題,必須突出改進作風這個主題?!?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的有關情況做大會報告。他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边@段論述集中體現出堅持人民至上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全面貫徹黨的根本宗旨的生動體現。
二、黨的群眾路線演進的經驗與啟示
回顧黨的群眾路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演進歷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經驗與啟示:
首先,通過總結群眾路線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寶貴歷史經驗,我們不難發(fā)現貫徹群眾路線的首要前提,是始終明確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黨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人民擁護黨的領導,支持黨的工作,是黨繼續(xù)前進、持續(xù)奮斗的力量支撐。其次,黨的群眾路線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直接理論來源,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獨創(chuàng)性成果。最后,黨的群眾路線是與時俱進的,群眾路線的演進是糅合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具體實際的過程,黨的群眾路線攜帶時代印記,逐步完善為科學的黨群思想體系。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黨的群眾路線,必須深入理解貫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抓好黨內作風建設,切實了解人民心中所想,努力滿足人民現實所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1-04(1).
[2]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90.
[3]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4).
[8]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09(2).
[9]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0-11-04(2).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