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龍
摘 要:自從我國頒布學生高考內容改革政策,我國的教育就逐漸開始轉型,一些地區(qū)已經開始不分文理科目,實行新的高考政策3+3或者3+2+1的模式,教育向新的高考政策靠攏,但是無論如何改革,語文、數學以及英語依然是高考中不變的必考科目。以高中數學為討論的題材,淺析如何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讓教師教好數學,學生學好數學,希望能為廣大高考學子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考;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教育
近年來,我國高中數學的高考成績差距愈來愈大,呈現斷崖式的狀態(tài),分數高的和分數低的相差較大,學生數學素質參差不齊,導致數學教學的質量不高,如何教學讓學生學會高中數學,縮小學生之間的分數差距是現代數學教學重要思考的問題,并且成為學校和教師應當思考的重要問題,就高中數學的教學策略,筆者提出以下教學方案。
一、高考數學的基本內容和考核重心
新的高考背景下,高考所出的數學題型不僅僅是考核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還考驗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否靈活,能夠自由轉換,數學邏輯是否縝密,數學的基本功是否扎實等,題型雖然花樣百出,但是總歸萬變不離其宗。教育部要求,高考數學的題型要逐年創(chuàng)新化,進行題型轉化,根據社會的人才需要慢慢改變,考核的重心也由單一的解數學題變成了數學的各方面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考核,由一個中心點向周圍擴散,不斷擴展數學的考核側面,這對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挑戰(zhàn),需要教師日常悉心教導,家長嚴加管理,同時學生也要具備嚴格的自控能力,能夠自主學習,才能在高考的浪潮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走向成功。
二、當前高中數學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一些班級中,學生大致分為兩種,熱愛學習能夠自主學習的學生和抗拒學習成績也差的學生,這兩類學生使班級內的學生成績呈現兩極分化,一些學生上課不用心聽講,可能也會影響周圍的學生認真聽講,或者是面臨高考的巨大壓力,認為自己努力也來不及,干脆自暴自棄的學生,這些思想和行為或多或少影響著班級里的其他同學,使班級里的不正之風盛行。高中數學具有一定的難度,一些學生很想學習數學,學好數學,但就是力不從心,聽不懂教師所講的內容,久而久之,對數學的疑問越來越多,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也開始逃避學習數學,認為學習數學難度非常大,從而放棄數學。
三、高考內容改革下高中數學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1.回歸數學教材,強化學生數學基礎
根據筆者的調查表明,歷年的高考試卷中,75%的內容都是通過數學教材的基本知識轉換的,或者改變一些邏輯順序,這樣的出題方式也是換湯不換藥的,所以學生的數學基礎還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當讓學生將教材的知識內容充分滲透到腦海中,這樣才能在遇到新的題型的時候精準地抓住試卷要考核的知識內容。例如,在教學“函數的概念和性質”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就需要花費多一點的課時來講課,這部分內容是學生接觸高中函數的初始,以后還要學習“三角函數”和“一元函數的導數”等有關于函數的知識內容,所以教師一定要在本章的學習中為學生建立穩(wěn)固的函數知識基礎。
2.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數學思維
教師應當適時地教導學生,讓學生在可以去學習的年紀里努力認真地學習,利用一些學習改變命運的案例來教導學生,讓他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學習。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高中數學本就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解題思維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應對不同題型。例如,在教學“隨機事件與概率”的時候,利用教學實際來展示概率,教師通過抓箱子里不同顏色的小球來展示概率的發(fā)生,這樣學生在以后做有關概率的題目時,能夠與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產生聯想,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來比喻題目中的事物,將解題思維簡單化,更加有助于學生進行解題,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
3.教師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內學生的數學素質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階層,日常布置課后作業(yè)或者學習任務的時候也設置不同的難度,學習較好的學生學習任務難度較高,學習差一點的學生學習任務難度就較低,不放棄每個學生的數學學習,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任務中都能夠學會一些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要領,學習好的學生數學成績將會越來越好,涉及的層面越來越廣闊,學習差的學生也能得到提升,不會讓學生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與此同時,教師也要經常鼓勵學生,讓學生相信自己是可以學好數學的,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獲,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數學成績。
數學教師應當完成好數學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下感受到更加精彩的學習體驗,熱愛學習數學,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數學成績。
參考文獻:
[1]趙艷芳.關于“新高考”與高中數學教學適應性探討[J].人生與伴侶,2020(1):52.
[2]馬秀清.基于新高考的高中數學教學創(chuàng)新路徑[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