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發(fā)展迅速,而個人能否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直接影響個人的發(fā)展和生存。我國有眾多的殘疾人,而聽障兒童是其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通過特殊教育教會他們跟上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重要的難題。由于身體上的缺陷,聽障兒童會表現的更加自卑,同時他們的社會認知和自信心會受損、人際交往能力也會不太正常。所以我們急需利用當今的信息技術來幫助聽障生與健聽生正常的交流,這就需要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交流平臺,補足聽障生先天不足,讓他們更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關鍵詞:聽障生;信息技術;社會適應能力
一、信息技術和當今社會適應能力的大概關系
由于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其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這使得世界各地對信息技術的定義各不相同。權威學者黃榮懷比較全面的定義了信息技術,他認為信息技術是具完成信息的獲取、傳輸、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為一體的一項技術,它也是感測、通訊、計算機、和智能等技術的整合。我們在文章中提到的信息技術是一種范圍比較廣的信息技術角度,我們可以利用像多媒體設備、新媒體軟件等高科技產品數輔助聽障生進行交流和學習,這種技術也被包括在內。社會適應是個體靠近、融合社會的一個過程。這其中包括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的融合與改變。我們知道社會環(huán)境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個體適應社會是一種生存的方式。若想得到更好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享受,就必須有比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兩點是分不開的。而我們可以把社會適應能力主要分為生活滿意度、生涯適應、學習適應、人際適應、情緒適應五大方面,當它還包括很多的方面。
二、研究聽障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原因及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的歷史意義
(1)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與繁榮穩(wěn)定離不開提高聽障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當今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但是可能世界的改變很少隨著個體的意愿進行。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是提高我們個體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能力。若個體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沒有很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它的發(fā)展將會被限制,更有甚者鬼使人精神混亂,帶來不良影響,阻礙社會的前進。因為自身先天或者后天身體的缺陷,殘疾群體往往不能夠擁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而我國也是十分重視殘疾人群的發(fā)展,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yè)“十二五發(fā)展綱要”》《“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guī)劃綱要》等一系列規(guī)劃中都強調了對殘疾人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而聽障生是殘疾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人口占比大,且我國大部分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招收的大部分是聽障生,這就讓提高聽障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成為了一大重要課題。使聽障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是社會各界包括政府在內的工作機構的關心的重要問題,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對聽障生高等特殊教育的最終要義。
(2)高等教育的統(tǒng)籌發(fā)展離不開對聽障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
黃偉在一文中指出: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以殘疾人高等教育學習為中心、普通高校為主、遠程和成人教育為等方式為輔的框架。但是聽障生融入社會還是有些一定的困難,這些都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如資金和教育資源等。所以,促進聽障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是一個大問題,而提高聽障生的適應能力可以推動高等融合教育向更前發(fā)展。
(3)提高聽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助于其更好的發(fā)展
由于身體的缺陷,聽障生有著不可磨滅的生理缺陷。但是大部分聽障生并非先天性的,多為后天患病或者藥物導致的。這些使得聽障生信息交流不暢通,與健聽生的正常交流很少。相比于健聽生,聽障生會花上更多的精力去熟悉身邊的事物。他們相對封閉的成長環(huán)境使他們得到更少的社會體驗感,很難應對多彩的社會問題。所以,提高聽障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促進他們的發(fā)展。
三、借助信息技術的手段多開展一些逼真的在外面的實踐活動
借助信息技術模擬課外實踐活動可以很大程度減少聽障兒童與世界的隔閡。我們可以開展像“我是銷售員”“我是超人”“我是環(huán)衛(wèi)工人”等角色扮演的實踐活動。同時我們也要根據聽障兒童的具體情況,根據聽障兒童的喜好來模仿他們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樣一來可以增強聽障兒童的體驗感,盡可能彌補他們先天的缺陷。同時這些活動也可以引起聽障兒童的思考、激情。是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探索的欲望。
四、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借助學校和家庭環(huán)境有力地促進聽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首先我們要抓住課外課堂,充分利用多媒體等工具,為聽障生提供更多的課外教學機會,從而提高他們的各項能力尤其是社會適應能力。再利用家庭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我們也需要開拓實踐教學內容,從多個方向利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聽障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其次,在課堂教學上我們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利用信息技術搭建起聽障生和健聽生交流的平臺,使他們平等對話,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及交流能力,這無疑會大大促進聽障生的交流能力,并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基于此,我們可以所信息技術著實能夠促進聽障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打開聽障生的內心新世界、彌補他們在身體方面的不足、提高他們的社會認同感,讓聽障生感覺和健聽生并沒有什么不一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最后,信息技術在很多方面都能促進健聽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希望各學者集思廣益,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邵辰.基于信息技術的聽障大學生泛在學習的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5.
[2]陳麗江.在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中培養(yǎng)聾生語言能力[J].現代特殊教育,2008.
[3]侯占新.現代信息技術下如何創(chuàng)新聾生數學教學[J].才智,2011(34).
[4]王敏.信息技術助推聾生寫作教學[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2(20).
[5]黃少華.信息技術下聾生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9).
[6]李蘇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聾生的有效學習[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7]蔣小艷.利用多媒體技術促進聾生有效學習[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17).
[8]姜琨,田鴿,王凱.信息技術提升聽障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新探索[J].中國輕工教育,2017(02):21-23.
作者簡介:
王梅芳(1979年02月)女,漢,山東省東營市,當前職稱:一級教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聽障兒童信息技術與社會適應能力課程整合教學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