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云
摘要:本文從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論述了開展小學美術圖像識讀的教學方法,強調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學生自身的內心體驗,強化教學過程同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等要點。在圖像識別教學的過程之中應以發(fā)展學生的識讀圖像能力和審美判斷力為教學的重點。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美術;對策
美術教學的主陣地是美術課堂,其是實現對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有效培育的主要渠道。依據美術課程的相關要求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由五個部分組成:一是學生的圖像識別能力;二是學生的美術表現;三是學生的審美判斷;四是學生的創(chuàng)意能力;五是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之中如何有效的從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圖像識別能力是一線美術教學老師關注的重點。實質上小學生圖像識讀教學的關鍵在于將美術課堂和生活聯(lián)系為一個整體,基于學生的實際內心體驗開展教學,并在這一過程之中強化寫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一、以學生個體情感引導識讀圖像
美術學科的一個基本特性是包含有濃厚的情感色彩,學生在學習美術這一課程,教師在教授美術課程的過程之中均應合理有效的把握這一特性。教師在實際的美術教學過程之中要重視美術作品給學生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即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之中應盡可能的選擇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美術作品。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本質上是進行圖像識讀的一個過程,其所發(fā)揮的作用是使學生能夠有效的感受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教師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之中不應僅僅從理論,技巧的角度講解一副美術作品的美學價值,更應該從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感受到美術作品的美學價值。
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之中可以通過以下的步驟實現從情感的角度引導學生感受某一作品的美學價值。第一步是請學生評價美術作品帶給其的直觀感受,并論述這一感受產生的原因。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對美術作品的布局,結構,色彩等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和評價。盡管學生無法全面的總結某一副美術作品所有的優(yōu)點,但是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對美術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的能力。第二部步是鼓勵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批評。大部分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較為久遠,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之中無法準備的感悟到作品中包含的情感,面對這一現象要鼓勵學生質疑和提問,以此使學生對相關的美術知識具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第三步是教師依據學生們的論述和表達對課堂的內容進行有效的總結,進而使學生對每一個時代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理念,審美要點等有深入的了解,提升學生的實際識讀能力。
二、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力
文化理解力是指從文化的角度對各個地區(qū)的文化藝術特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過程中學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自身的特點。圖像識讀的關鍵在于依據圖像的信息從尊重其特殊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評價。美術是人類在發(fā)展的過程之中所形成各種文明的有效載體之一,其是人類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因此美術之中的識讀圖像教學,不僅僅是教授基本的美術創(chuàng)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不同文明自身文化的差異性在美術作品之中的呈現,以及在識讀圖像的過程之中如何正確的看待美術作品之中包含的文化差異。
三、強化教學過程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
在美術圖像識讀的過程之中學生要依據自身所學習的知識理解美術作品之中已經明確表達的內容,還需要理解美術作品之中隱含的含義。這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識讀圖像的過程中要將圖像內容和學生的生活進行有機的融合,進而使學生能夠同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產生同樣的心境,深化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學生只有經歷過真實的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才會對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難度有一個清晰準備的認知。學校在開展相關課程教學時,應該鼓勵學生實際動手,臨摹被觀賞的美術作品,以此強化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在美術授課的過程之中,應根據課堂內容設置實際的實踐課程,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之中對各種各樣的美術創(chuàng)作技巧和手法有一個具體主觀的人認識和評價。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實際繪圖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價值。從整體上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應盡可能的選擇同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教學內容,以此便于學生深入的理解相關的作品進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
四、開拓美術學習空間
小學美術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應該以教材為主,但是也不能完全的拘泥于教材。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實際喜好進行有效的排查,進而將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的美術相關的內容引入到課堂之中,以此激發(fā)學生在美術課堂之中的參與性,不斷培養(yǎng)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教師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之中除了對相關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開拓之外,還需要對教學的空間進行有效的拓展。傳統(tǒng)上教師組織美術授課均是在教室內進行,其一定程度上對美術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進行了限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教室?guī)熢诿佬g授課的過程之中可以將課堂移動到教室之外,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具體的實踐方式有以下幾種:一是開拓美術活動空間,打破美術創(chuàng)作空間只局限于課堂的局面,向社會、向自然、向生活等空間延伸,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社會,在觀察自然和體驗生活中完成美術創(chuàng)作。如組織學生到公園、博物館、展覽館等地方觀察體驗,積累素材,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創(chuàng)作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二是開拓思維創(chuàng)作空間。學生的思維并非固定不變,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思維的增長點、活躍點,在學生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時及時給予他們適當的指導和鼓勵,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作品,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放飛,創(chuàng)造力得以激發(fā)。
參考文獻
[1]楊惠婷.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美術教學策略探究[J].藝術品鑒,2018(15)
[2]尹少淳.從核心素養(yǎng)到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大變軌[J].美術觀察,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