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菊
摘要: 一般而言“學困生”學習態(tài)度消極、自信心不足,部分原因就是自我效能感不高。本文就此提出了三條建議,以幫助教師提高“學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關鍵詞:學困生、自我效能感
一、 引言
不難發(fā)現,課堂上存在著這樣一類學生:他們成績一般,甚至是偏下,上課時總是規(guī)避和老師的眼神交流和口頭交流;害怕回答問題;心理上比較自卑;學習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于這些學生而言,其“自我效能感”普遍較低[1],對自己認識不夠,缺乏自信心。
“學困生”的低自我效能感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目標以及對于困難的態(tài)度;而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則會傾向于在學業(yè)活動中努力堅持,克服困難。因此,教師有責任幫助“學困生”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幫助他們培養(yǎng)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
二、 對“低自我效能感”學生的教育措施
據研究,教師支持和學習氛圍對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3],所以教師作為學?;顒拥闹饕獏⑴c者,應更加重視學習者的情感因素,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給予支持。
(一) 把握課堂時間,激發(fā)內在動力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內在學習”的概念,即依靠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充分開發(fā)潛能,達到自我實現的學習[4],這種內在的學習模式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所在,從而激發(fā)內在動力,轉變學生觀念。
首先,在做教學活動和教學任務的安排時,教師應先分析教材特征,預測不同學生的學習困難。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需全面、深層地分析教學材料,充分了解教材,準確把握特征,在此基礎上,預測學生學習困難,以此設計有層次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以英語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們應關注到閱讀的微目標,比如說培養(yǎng)閱讀興趣,訓練學生思維等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分析就閱讀材料的體裁、功能、結構、主旨等方面的內容,再設置合理的教學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所收獲。
其次,教師應注意提問方式,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合格的教師應該關注所有學生,給與所有學生同等的關愛和關心。一方面,教師應循序漸進地提問,促進每個學生的思考。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難易結合,宏觀和微觀結合,設置情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之中;除此之外,這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使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切不可將教學程序化和步驟固定化,因為若是這樣,學生將會喪失對課堂和學習的興趣,進而造成學生消極、被動地學習。
最后,在教學評價上,教師要做到評價的多樣化,使用豐富的鼓勵語。多數“學困生”都不敢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就是因為害怕回答錯誤,被老師批評,所以很多時候就算他們知道答案,也不會想要回答。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有多使用積極正向的話語,引導學生參與課堂。
(二) 利用課后服務,加強師生交流
根據教育部發(fā)布的通知,義務教育階段將全面實行“5+2”這一新模式,即學校每周5天都要開展課后服務兩個小時,這無疑是一個促進師生交流的良好平臺和機會。對于“學困生”群體來說,他們在準確表達、溝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對較弱,這不僅僅會影響到學習效果,還會影響到學生的個人成長。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后服務的時間,在班級里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讓課后服務不僅僅為學習和成績服務,也為班級整體氛圍和學生的其他智能服務。
良好的學習氛圍會讓所有學生都朝著一個方向努力,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目標,所以教師要利用好課后服務時間和同學們溝通交流,用朋友的身份去了解“學困生”的真實想法和內心感受,從而發(fā)現學生的長處和短處,幫助學生取長補短。除此之外,教師們還可用朋友的身份擴大對困難學生的支持和關愛,將其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之中。
(三) 引導同伴互助,營造活躍氣氛
同伴關系是指學生之間在學校交往中建立的一種人際關系,它以獨特且重要的方式塑造著學生個體的個性和社會行為,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的全面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 “學困生”和其他同學可以探討交流。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促進同學間的互幫互助,他們不僅可以探討學習策略、學習技巧,還可以討論其他方面的內容,比如說體育啊、美術啊等等,這樣也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氣氛,同樣可以消除學生的顧慮和自卑感。
三、 結語
總體而言,“學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比較低,但他們的可塑性依然很強。教育工作者們不可忽視他們,反而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引導學生們積極向上、樂于學習。
參考文獻:
[1]李宏.淺談初中英語學困生低自我效能感的成因及其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280.
[2]趙新亮.西部貧困地區(qū)學困生的來源特征和影響因素[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8-21.
[3]朱冉月.在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J].教學與管理,201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