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綺云
[摘 要]《古人談讀書》是五年級的一篇文言文。教學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古人讀書的方法,學會讀書,而且要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研題導入、讀通課文、感知大意、領悟內涵、讀寫結合、延伸拓展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和作者對話,感受古代圣賢的讀書智慧、深邃思想。這樣教學,重視學生心理體驗、內心選擇和精神升華,適時、適度發(fā)揮教師的示范、引導作用,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自覺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
[關鍵詞]教學設計;讀書智慧;傳統(tǒng)文化;讀寫結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6-0072-04
《古人談讀書》是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由關于讀書的兩個短篇構成,都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現(xiàn)。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以感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先代哲人的智慧為主題,重視學生心理體驗、內心選擇和精神升華,適時、適度發(fā)揮教師的示范、引導、提示作用。
一、整體建構,文言共生
學習文言文,是語言的積累,更是文化的傳承。本課教學站在單元整組的視角,緊緊圍繞語文要素展開設計。從“是哪些古人”到“談了什么”,最后到“怎樣談的”,逐層深入,指導學生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疏通字義時,從篇章閱讀的角度推敲詞語的語境義;分析篇章時,著眼于篇章的整合,與具體的詞語理解相結合,言文貫通,形成言語經驗。最后以讀書的名言警句結課,探尋讀書之法,讓學生感受先賢的智慧,受到文化的浸染。
二、強調涵泳,多法導學
經典古文語言精練、意蘊深刻,具有節(jié)奏美、韻律美的特點。古文教學要以讀為根本。本課教學開展多渠道、多角度誦讀,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反復揣摩,使他們真正理解內容,獲得量的積累和質的提升,達到厚積薄發(fā)之效。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多種輔助工具架橋搭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提煉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鼓勵他們靈活運用;創(chuàng)設朗讀情境,引發(fā)他們情感共鳴;巧借微課、學習單,激發(fā)學生探究并解決問題的熱情;適時引入背景資料,讀寫結合,促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深度學習,讓他們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閱讀的自信。
三、內引外聯(lián),以古度今
文言文語言精練,內涵豐富,教者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開闊的眼界。教師突破單一課文的限制,內引外聯(lián),對課文進行精心的補充和拓展。學習第一則拓展了孔子與弟子對話的原文出處,還原對話情境,讓學生的理解更有畫面感。學習第二則適度引入《童蒙須知》內容,并以古今中外名人讀書名言作結,這樣既將文言文放置于更大的文化語境中,引導學生理解和感受,又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在比較辨析中真切體悟讀書之道、為學處世之道。古文學習生活化,使文化傳承更加真實而鮮活。
【教學目標】
1.會認“矣、恥”等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識”,會寫“恥、誨”等9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大意。
4.能聯(lián)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說說課文內容給自己帶來的啟發(fā)。
【教學流程】
一、單元整組,研題導入
1.文字承載了人類記憶。與書本為友,讀書明智。課本第八單元,談讀書,憶讀書,悟讀書,推薦好書。今天,就讓我們和先賢至圣一起談讀書。
2.簡單反饋學生的課前預習,肯定學生自主讀書、思考、查資料。
3.古人談讀書,是哪些古人呢?
介紹孔子和朱熹的信息。用思維導圖梳理內容,讓學生了解這是兩位儒學大家、教育家在談讀書。
4.三四年級我們學過文言文,其中《囊螢夜讀》也跟讀書有關。讀書有法,事半功倍。學習文言文有什么好方法呢?
【設計意圖 單元整組導入,明確語文要素內容。反饋預習單,展現(xiàn)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學習起點。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用思維導圖提煉、梳理兩位古人的關鍵信息,清晰呈現(xiàn)兩者的異同,潛移默化地為學生示范“根據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的過程和方法,可謂“潤物細無聲”。“溫故知新”,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承上啟下,聯(lián)結貫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自然開啟學習之旅?!?/p>
二、通讀課文,正音順句
1.“書只貴讀,讀多自然曉” (朱熹)。學生根據課前自主朗讀的情況,互相提醒需要注意讀準的字音。
2.讀好第一則古文。
(1)關注課文注釋,正確認讀通假字“知”。
(2)關注課文注音,結合語境判斷多音字“識”“好”的讀音。
(3)輪讀、齊讀第一則古文。
3.讀好第二則古文
(1)教師提醒學生讀好第二則古文的第二句。相機引導理解“心眼”的含義,讀準停頓。
(2)指導讀好節(jié)奏。根據意思斷句,把長句子讀好。
(3)齊讀第二則古文。
【設計意圖 這一環(huán)節(jié)以朱熹的讀書名言為導引,順學而教,在語言實踐過程中加深學生的理解,強化學生的實踐。兩則文言文的朗讀指導各有側重。第一則出現(xiàn)了通假字和多音字,因此重點指導學生關注注釋和注音,讀準讀通文本,并滲透結合語境判斷多音字的方法;第二則難讀的字不多,則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停頓,讀出節(jié)奏,滲透根據意思斷句的方法。通過有目的、有層次、有方法的朗讀指導,實現(xiàn)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三、自主學習,感知大意
1.蘇軾有詩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古人談讀書,到底談了什么呢?我們要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
2.播放微課,推薦批注學習的方法。
3.古人談讀書到底談了什么呢?學生默讀課文,圈畫關鍵詞句,梳理信息,適當批注。
4.學生分享批注內容,了解詞語的古今異義。
兩則古文都有“嘗”字,是曾經的意思。這個字古今意思發(fā)生了改變。四年級上冊的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嘗”字也是曾經的意思。像這樣古今意思不同的字,課文中還有“厭”“急”等字。古今詞義變化,是我國常見的用字現(xiàn)象。
5.古人談讀書,到底談了什么?
第一則,找準關鍵詞把握內容要點??鬃诱勛x書強調要有態(tài)度、方法。第二則,抓關鍵句把握內容要點。理學大師朱熹和孔子都談到了讀書求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
【設計意圖 這一環(huán)節(jié)立足語文要素展開學法指導,從讀熟走向讀懂,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借助微課,學習批注的方法,指導學生運用圈點標記等方式記錄思考內容,把零碎的知識和閱讀感受進行整合,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分享批注有的放矢,以“嘗”字為突破點,以點帶面讓學生認識漢字的古今異義,有效釋疑解惑。交流“談了什么”,比較“談”的內容,層層推進,梳理歸納,引導學生提取信息,掌握抓關鍵詞句把握內容要點的方法。這樣的支架助學,清晰直觀,具體實踐了單元的語文要素?!?/p>
四、品讀第一則,悟孔子讀書感言
古人談讀書,句句箴言。第一則六句話是《論語》中記載孔子談學習的言論。
板塊一:學習第一二句
1.孔子怎么談讀書?讀讀孔子對弟子說的話。
2.學生將古今譯文對應連線,理解句意。男女生分讀文言文和譯文。
3.孔子在教導他的弟子怎么讀書。我們回到當時的情景,看看第一句原文出處。
師:子路原名仲由,孔子說:“仲由啊,我對你的教導你明白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笨鬃訉ψ勇返慕陶d,你們明白了嗎?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讀書的智慧嗎?
生:讀書不能不懂裝懂,要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4.查古文出處對理解有幫助。我們再回到孔子說第二句的情境中,看看原文出處。
師:孔文子是魏國大夫。子貢問孔子:“為什么給孔文子‘文的謚號呢?縱觀歷史,能夠被稱為‘文的人,往往是大德之人。”孔子回答:“是因為他聰明勤勉,喜愛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文的謚號?!?/p>
5.孔文子不恥下問,那地位、學識高于自己的人,要不要問呢?
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弊迂暡恢鴨?,孔子就耐心回答。真正有“文”的人,為了真知,哪里可問就向哪里求問?!安欢蛦?,不恥下問”值得我們學習。
6.師引生讀。
師:孔子教誨子路,切莫強不知以為知 ,真正的讀書智慧是——(男生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師:見賢思齊,我們既要像子貢這樣向高人請教,也要學習孔文子好學善問——(女生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師:讀書要實事求是,謙虛好學。孔子對弟子因材施教,我們也受益良多。
【設計意圖 對這則《論語》,我們采用板塊推進的方式組織教學。第一、第二句均為孔子與學生的對話,因此作為第一個板塊,指導學生比照閱讀。古文譯文對應連線、適時補充原文、還原當時的言語情境,這樣具有畫面感、生活感、情趣感,讓學生置身語言環(huán)境中感悟先賢的讀書智慧,從而理解與思考更加精準深刻?!?/p>
板塊二:學習第三至第六句
1.這四句是孔子自己的讀書體會,他認為怎么讀書呢?學生完成“課中實踐單”,思考并交流。
2.學習交流第三句。讀書治學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1)學生簡述理解。教師點撥“識”。談到“識”,孔子又云“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求知的方法是多聽多看,牢記在心里。
(2)孔子不僅這樣要求自己,還不停自省——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這就是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的原因呀!
(原句:“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師引生讀。
(3)讀書治學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4)《論語》中有不少類似的語句逐漸演化并固定為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xiàn)代漢語中,如“溫故知新”“后生可畏”“當仁不讓”等。
(5)孔子勤奮好學,堪稱楷模。他誨人不倦,為人師表。相機指導學生朗讀。
3.學習交流第四、第五句。
(1)學生朗讀并交流感受。這兩句話都談到了讀書要勤奮、勤勉。
(2)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入境朗讀。沒有天生的圣人,孔子多知多智,緣于多聽多記、勤奮好學。為學不知滿足,真正有志于學的人,唯恐學不到、唯恐學不會。這不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厭”嗎?他就是靠勤勉求得知識的人??鬃右圆W和知禮聞名,這就是他主動進取的求學態(tài)度。
4.學習交流第六句。
(1)學生朗讀并交流感受。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名言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書必須學思并重。學是思的前提,思使知識融會貫通。
(2)指導朗讀。圣賢讀書,都強調邊讀邊思的方法。學和思不可偏廢,兩者結合,方能進步。
【設計意圖 后四句為孔子自己的讀書體會,作為第二板塊進行教學。教師打破傳統(tǒng)講解方法,獨辟蹊徑,運用“課中實踐單”引導學生探究,這樣讓課堂轉變?yōu)樘骄康恼n堂。教學中,教師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通過旁征博引、聯(lián)系比較等方式,引領學生主動思考,理解讀書的態(tài)度和方法。同時,鏈接學生的日常生活實例,開展語用實踐。這樣,以讀代講,以評代講,將文本的深刻意義巧妙地揭示出來,富有文化意蘊,激思啟智。】
5.情景引讀第一則
孔子,至圣先師。他學高為師,教導自己的學生讀書要端正態(tài)度,實事求是,讀書要講究方法,要好學善問??鬃由碚秊榉?,時常自我反思,總結出勤學善思的讀書智慧??鬃幼x書求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言猶在耳。(配樂讀)
【設計意圖 這一環(huán)節(jié)回到整體,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朗讀,這樣從分散到集中、從粗淺到深刻、從模糊到明確,文內文外有機結合,使學生體悟讀書的真諦,感受孔子“至圣”魅力?!?/p>
五、品讀第二則,悟朱熹讀書感言
1.宋代理學家朱熹發(fā)表了很多的關于讀書的真知灼見。第二則文言文就出自他的《童蒙須知》。他對兒童怎么讀書提出了具體的標準和要求。
2.朱熹啟發(fā)我們,讀書盡量多調動我們的感覺器官。小組討論:“三到之中”,為什么“心到最急?”
3.互助合作,分享感悟。
(1)第一小組反饋。
①生1: 這段文字點明了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重要。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讀書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tǒng)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么絕對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說明,讀書如果心不在焉,就會記不住、學不好。
生2: 我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有一次,媽媽不在家,我一個人背課文,可是我總是想著玩,結果過了一個小時,我都背不下來。我們如果不用心學,就是浪費時間。
②師:這個小組借助注釋理解關鍵句的含義,聯(lián)系親身經歷、結合生活實際談體會,很不錯!心不在焉,這是在反面論證。那心在此,好好讀書呢,那就是專心致志。
③語言實踐:心若在此, 。
學生練說。
④教師先出示“心”的甲骨文、小篆,再出現(xiàn)“思”的篆書。
“心”的初始字形是心臟的模樣。古人認為人的思維與心臟有關,思考、思想是“心”的事兒。后來有了“思”字,“思”以“心”字做底,意為思考、思索。讀書要用心讀,就是要有思考的讀。學思結合,朱熹的觀點和孔子思想一脈相承。
⑤朱熹從反面來論述說明“心不到”的后果,強調“心到最急”。師生對讀。
【設計意圖 提綱挈領,百毛皆順。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直奔重點,抓住關鍵處“心到最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在這過程中,“心”“思”兩個字的演變,不僅讓學生明確“學”與“思”之間的關系,而且滲透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思考為何“心到最急”,梳理提煉“學思結合”的讀書方法。】
(2)乙小組反饋。
①生1:我們小組重點結合最后一句來談。這是一個反問句。大家能把這個反問句變?yōu)榭隙ň鋯幔?/p>
生2:這個反問句強調了“心到”最重要。我們一起讀讀這個反問句吧!
②師:這個小組注意到了典型的表達,反問強調“心到”的重要性。
指導學生朗讀。
師:讀書需要什么心?
生:專心、細心、思考心、探究心……
師:這段文字觀點鮮明,先從反面論述“心不到”的后果,再從正面來論述。短短65個字,結構清晰,思維嚴謹,表達精妙。
③全班齊讀,配樂背誦。
④拓展:在《童蒙須知》這本書里,還提到了不少讀書的好方法。這是《童蒙須知》的第四部分,是對兒童的生活起居、學習、行為禮節(jié)等的具體要求。(出示)
衣服冠履第一 日中所著衣服,夜臥必更,則不藏蚤虱。
語言步趨第二 父母長上喚召,卻當疾走而前,不可舒緩。
灑掃涓潔第三 窗壁幾案文字間,不可書字。
讀書寫字第四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雜細事宜第五 凡眾坐,必斂身,勿廣占坐席。
【設計意圖 這一環(huán)節(jié)聚焦文本重難點,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典型表達,展開思考,探討朱熹的讀書態(tài)度和方法,提高了學生思辨力和表達力。拓展《童蒙須知》,不僅能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文言文的表達魅力,而且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p>
六、讀寫結合,深化感悟
1.兩位圣人都給我們傳授讀書秘訣??鬃友詡魃斫蹋瑥娬{讀書要實事求是,虛心求教,勤勉好學,邊讀邊思;朱熹強調讀書有三到,心到最重要??鬃又貞B(tài)度、方法的教誨,朱熹重具體操作方法的指導。
2.古人談讀書,哪些內容對你有啟發(fā)呢?
學生寫體會。
3.閱讀圣人古籍,繼承先祖智慧。交流讀書體會。
【設計意圖 讀書貴在得法。反復誦讀感悟后,讓學生練筆實踐,遷移運用,交流思想,這樣既增強學生對先賢至圣思想的體驗,又訓練學生的表達,積淀語感,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之法,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p>
七、情境延續(xù),讀書古今談
1.古人談讀書,讀書古今談。這個單元,我們還會聽到冰心奶奶聊讀書的家常,作家葉文玲坦言讀書的體會。課外,大家還可以學習其他的讀書方法。
2.拓展古今中外名人讀書名言。(出示)
(1)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司馬光
(2)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
——莎士比亞
(3)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fā),讓人滋養(yǎng)浩然之氣。
——習近平
師:經典傳千年,文脈承千古。凡成就卓著之人無不對學習極其重視,留下了字字珠璣的讀書感悟。大師們講述讀書佳話,教授讀書訣竅,讓我們受益匪淺。
3.寓理結課?!疤煜碌谝缓檬拢€是讀書?!毕M瑢W們都能好好讀書,多讀好書,書寫好自己的人生之書。
【設計意圖 這里從單元整組出發(fā),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能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文化視野和思維視野。以古今中外的名人讀書名言結課,意蘊深遠,讓學生進一步深刻體會讀書的意義,這也是這篇文章的核心價值?!?/p>
[動態(tài)板書]
【設計意圖 第一階段板書“古人談讀書”,教師啟發(fā)學生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用已知經驗促進未知的學習;第二階段調整板書“讀書古今談”,學生在扇形書簽上寫下讀書體會并擇優(yōu)展示。板書有文化韻味,頗具匠心。古人談讀書,讀書古今談,板書設計靈動有張力。】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