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鳳珠
“播火——李大釗革命活動檔案史料展”在北京市檔案館舉辦。
他是第一個在中國大地上高舉馬克思主義火炬的先進知識分子,他把光明帶進封閉落后的舊中國;他為探索救國真理而赴日留學,他為喚起民族覺醒而回國建黨;他以一生踐行革命志向,他為共產主義獻身而至死不悔。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李大釗的生命歷程,短暫卻輝煌。
在北京市檔案館舉辦的“播火——李大釗革命活動檔案史料展”中,近200件檔案資料,細筆勾勒出站在建黨光輝起點處,一個高大的身影。先驅的熱血灑下,新生的黨組織在中華大地開出殷紅的理想之花。
“釗自束發(fā)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yè),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李大釗的《獄中自述》,將展板鋪滿。
在展覽展出的檔案資料中,后人拼接出李大釗獄中生活的面貌:與他一同被逮捕的蘇聯(lián)人甘布克曾發(fā)起絕食斗爭、獄友郭隆真曾為恢復自由而寫下辯訴狀……在獄中戰(zhàn)友的斗爭與辯訴中,李大釗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寫下2000余字的《獄中自述》。
時間是1927年4月,在當時《晨報》《順天時報》等報刊的報道中,獄中的李大釗“精神甚為煥發(fā),態(tài)度極為鎮(zhèn)靜”,即使遭受多次刑訊,都始終不曾屈服。
李大釗入獄,是北洋軍閥與帝國主義相互勾結,對共產主義者與革命黨人的迫害。展覽中陳列的京師警察廳請求荷蘭公使協(xié)助檢查東交民巷共產黨人藏匿處的公函、北洋軍閥政府為搜獲李大釗等的通電、北京大學為取消對李大釗的通緝呈給教育部的公函等,都是首次展出的檔案資料。
那時,為躲避反動政權的監(jiān)視與抓捕,李大釗等革命黨人將活動地點轉移到東交民巷使館區(qū)舊俄兵營?!缎脸髼l約》已經簽訂,若非得到東交民巷英國、日本、荷蘭等帝國主義公使團的許可,北洋軍閥斷然不敢輕易派兵進入。
被捕時的李大釗,尚不滿38周歲。北洋軍閥政府為“共產黨要犯”李大釗等判處死刑的通電在展覽中首次展出,這份檔案明確記載:反動政權為李大釗定下的罪名,是“赤黨要犯”。黨證存根1本、黨員名冊5本、黨旗大小14方……展柜中陳列出京師警察廳由俄使館開出的證據(jù)清單;清單中的“證據(jù)”,是李大釗為成立中國共產黨而奔波、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鐵證”。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中,“李大釗”是寫在早期黨史里最閃耀的名字。我國北方最早的共產黨小組由他一手創(chuàng)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由他促成。
1920年4月,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來到北京。在李大釗的家中和辦公室里,他們數(shù)次密談。那時的李大釗,在中國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宣揚共產主義,不僅在國內有極高的知名度,而且已經“馳名”共產國際。
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奮斗,是李大釗自日本回國之初便擇定的人生方向。展覽展示出李大釗書寫的對聯(lián)“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以筆為矛,刺破黑暗,是他踐行一生的信念。
回國后的李大釗,筆耕不輟。《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的勝利》……在一篇篇文章、一次次演說中,他將馬克思主義的火種播撒到中華大地??l(fā)在《新青年》雜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我國第一篇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文本原件在展柜中陳列,纖薄的紙頁承載著改寫一代青年命運的思想。在《布爾什維克的勝利》中,李大釗對未來的中國作出預判:“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p>
展覽中展示出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俱樂部告工友書原件,這是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開端。長辛店工人運動中散發(fā)的傳單、京綏鐵路車務同人提出的復工要求、京漢鐵路大罷工散發(fā)的傳單……一件件見證我國工人運動歷程的檔案在展板上展示。1920年5月1日,李大釗在北京大學主持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活動。大會印發(fā)的《五月一日北京勞工宣言》敬告工人朋友:“我們大家要聯(lián)絡起來,把所有一切的土地、田園、工廠、機器、物料,通通取回在我們的手里?!?/p>
維經斯基的到來,使李大釗了解到革命后俄國的道路;他迅速判斷出,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時機已經成熟。1920年10月,北京共產黨小組成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從此,中國共產黨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916年春,李大釗撰寫的文章《青春》刊發(fā)在《新青年》雜志上。
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李大釗集結青年力量、宣傳馬克思主義、播撒共產主義理想火種的功績不可磨滅。展柜中,北京大學圖書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于增訂外文期刊的決議、公余法文夜校發(fā)起人啟事、北大學生賀廷珊的唯物史觀考試試卷等檔案原件逐一陳列。這是李大釗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時,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喚起青年覺醒而努力的見證。
“唯物史觀研究”,是李大釗為宣揚馬克思唯物主義而在北京大學開設的課程;學生賀廷珊的答卷,以《試述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要義及其于現(xiàn)代史學的影響》為題,洋洋灑灑千余字的論述,皆是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成果的印記。在北京大學圖書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于增訂外文期刊的決議中,李大釗的簽名鮮明清晰;此后,增購或捐贈《獨立周報》《樂群》《民彝》《言治》……圖書館成了李大釗向青年宣傳新思想的陣地?!按筢摰葹楸阌谕藢W習法文起見,商請華法教育會會員龔禮南先生附設一夜班于本校,業(yè)經校長認可,凡本校同人及本校同人所介紹者,均可入班”;在公余法文夜校發(fā)起人啟事中,李大釗等發(fā)起人看到“近世文明有一最可注意之趨勢,即求學業(yè)之普及是也”,因此,他們以發(fā)起成立夜校的方式,為青年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機會。
赴日留學的李大釗,也曾是青年。1915年,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簽訂后,李大釗代表中國留日學生總會執(zhí)筆寫下《警告全國父老書》;“凡有血氣,莫不痛心,忠義之民,愿為國死”,文書原件在展廳中陳列,6000余字的文章向全國人民痛陳袁世凱的罪行。
那一年,李大釗26歲。他留日的所學,濃縮在留日學生總會機關刊物《民彝》創(chuàng)刊號刊發(fā)的文章《民彝與政治》中。在文章里,李大釗抨擊袁世凱的“大盜竊國”、批判為封建宗法制度服務的政治與文化,字里行間,已經顯露民主自由意志。
留學日本,是改寫李大釗命運的離家遠行。赴日以前,他是在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長大的少年?;掖u筑就的院落印刷在展板上,這是李大釗年少時生活的地方?!霸隈唏僦屑词р锸?,既無兄弟,又鮮秭妹,為一垂老之祖父教養(yǎng)成人?!崩畲筢搶⑸畛醯挠洃?,留在《獄中自述》里。
在對李大釗生命軌跡、檔案史料的深入挖掘中,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共產主義者的形象愈加豐滿。站在中國共產黨光輝歷史的發(fā)軔處,他以一生的積極奔走,創(chuàng)造出“開天辟地”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