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妹
摘 要:關愛教育主張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關心學生、關愛學生,以關心為核心來開展教育。在關愛教育的理念影響下,更加強調要發(fā)揮小學德育教育的人文關懷。文章結合當前小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探究基于關愛理念下的小學德育路徑:豐富德育教育內容,加強學生“愛”的體驗;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方法,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真正關愛學生。
關鍵詞:關愛教育;小學德育;德育探究
德育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礎,也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和智育、美育、體育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方向和動力。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他們未來的發(fā)展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關愛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提出的,在她看來,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愛”,一切教育活動都要圍繞這一核心開展,要關注學生的內在發(fā)展需求。關愛教育理念給予了小學德育新的研究視角,在開展德育教育的同時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內在發(fā)展需求。
一、關愛教育理念的內涵分析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在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和女權主義發(fā)展的影響下,人們的思維方式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開始不再僅僅滿足于單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教育領域的改革。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結合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提出了“關愛教育”(caring theory),認為要將關心、關愛、關懷的理念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關懷意識和關愛能力,提升學生的道德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出具有責任心、關愛意識和關愛能力的學生,使他們能夠體會到真正的幸福。
從關愛教育理念的內涵分析,關愛教育理論主要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關愛。這種關愛不僅是要關愛他人,也包含了要關愛自身的需求發(fā)展的內容。關心自身發(fā)展并不代表著自私自利,并不意味著這樣就是純粹的利己主義者,關愛自身和關愛他人兩者并不沖突,在內核中還具有一致性。只有學會關心自身的個體,才能夠真正學會關心身邊的人和物,才具備關愛的能力。第二,關愛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關系的體現(xiàn)。從關愛的本質來看,關愛是一種平等的內在關系,被關愛者呈現(xiàn)出某種需要,關愛者發(fā)現(xiàn)這種需要并作出接受或肯定的反應,這一過程是一種平等互惠的關系體現(xiàn),兩者在一定條件下還能實現(xiàn)相互轉化。對于師生而言,這種關愛關系必須建立在師生地位平等的基礎之上,培養(yǎng)學生的關愛意識和能力。第三,教育的過程要圍繞關愛這一核心理念來開展。關愛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源于生活,教育的本質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生活的能力。學會生活不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情感方面的滿足也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關愛意識是需要培養(yǎng)的,通過接受關心和關愛,從而自己主動學會去關愛他人和身邊的事物,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能感受到生活的廣度與深度。
二、當前小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基礎教育改革的有效開展,在倡導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的指引下,德育教育的地位得到提升,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德育教育的作用,德育教育迎來了發(fā)展契機。但從當前小學德育教育開展的實際情況來看,還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小學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首先,德育教育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相脫節(jié)。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育教學要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開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育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德育教育也不例外。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來開展德育教育,能夠使德育教育的內容更具有針對性、生活化,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但從當前小學德育教育的內容來看,還主要依靠書本教材,但教材和學生的生活相脫節(jié),無法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也使得德育課堂氛圍沉悶、效果不佳。其次,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學生的特點相孤立。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小學德育教育中教師往往還沿用理論灌輸法來開展教學,這一方法很難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也容易造成學生只關注于理論知識的學習,無法將理論知識的內容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喪失了原有的德育教育的意義。最后,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師生之間的地位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性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在德育教育中占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教師取代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喪失了德育教育的主動權和話語權,也導致了小學德育教育和原有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
三、基于關愛理念下的小學德育路徑探究
(一)豐富德育教育內容,加強學生“愛”的體驗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由于我國社會傳統(tǒng)理念的影響,很少會對學生開展關愛教育。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社會中,人們都很羞于談論愛、表達愛。長此以往,很多學生都缺乏主動關愛他人的意識和能力。關愛意識和能力是需要培養(yǎng)的,我們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加入關愛教育的內容,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其中感受到關愛及關愛他人的美好體驗,從中學會分享、學會關愛,加強學生“愛”的體驗。
(二)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方法,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強,注意力較難集中,需要通過不斷地刺激才能維持專注力。因此,在開展小學德育教育時,要尊重學生的性格特點,采用多樣化的德育教育的方法,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梢圆捎们榫辰虒W法,通過模擬學生所熟悉的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受到德育教育對自身發(fā)展的要求,從而樹立起正確的價值取向?;蚴遣捎皿w驗式教學法,使學生在體驗中自己感悟到關愛他人的滿足感和幸福感,從而加強學生關愛意識和能力的發(fā)展,實現(xiàn)德育教育的目標。
(三)提升教師綜合素養(yǎng),真正關愛學生
教師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是德育教育的組織者、引導者,對于學生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小學德育教育的成敗。對于小學德育教育而言,要加入關愛教育的理念,就要求教師要認真學習關愛教育的理論,對關愛教育的內涵及特點有清晰地認識,培養(yǎng)教師掌握關愛學生的意識和能力。要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以自身的行為影響學生的發(fā)展,吸引學生以教師為榜樣,學會關心關愛他人。
參考文獻:
[1]趙宏義,于秀華.尊重關愛學生的倫理意蘊[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3(01).
[2]陸松.和諧社會視野下成人教育關愛社會弱勢階層芻議[J].中國成人教育,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