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鳳
摘? 要:愛國主義始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乃至世界的發(fā)展帶來了威脅和挑戰(zhàn),中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用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譜寫了偉大的抗“疫”歷史,思政教育者要把握此次特殊的愛國主義機遇、充分挖掘在這場戰(zhàn)“疫”中感人素材,有感情、有層次、有深度、有對比地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通過“共情”“引導”“培育”的方式將抗“疫”故事融入愛國主義教育中,激發(fā)愛國熱情,把握愛國主義的內(nèi)涵,讓愛國主義轉化為青年學生的精神力量和行動自覺。
關鍵詞:抗“疫”素材;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2-0012-05
Abstract: Patriotism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s a powerful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Chinese nation's advancement. The COVID-19 has posed threats and challenges to China and the worl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written a great history of anti-epidemic with great patriotism,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should seize this special opportunity and fill the patriotic opportun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ouching materials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COVID-19, tells the Chinese anti-epidemic stories with emotion, level, depth and contrast, and integrates the anti-epidemic stories into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by means of "empathy", "guidance" and "cultivation", so as to stimulate patriotic enthusiasm,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patriotism, and turn patriotism into the spiritual strength and action of young students conscious.
Keywords: anti-epidemic materials;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抗“疫”素材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2020年春節(jié)期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大爆發(fā),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黨中央高度重視,迅速做出部署,全面加強對疫情防控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共同參與了這場疫情防控狙擊戰(zhàn),醫(yī)生護士、軍人警察、基層干部,以及各行各業(yè)的抗“疫”英雄沖在了前線,他們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什么是愛國主義??箵粢咔殛P乎國家的命運,愛國主義教育也關系著國家的未來,2月26日,教育部辦公廳在關于開展“共抗‘疫情、愛國力行”主題宣傳教育和網(wǎng)絡文化成果征集展示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注重加強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的思想引導,將防疫知識、戰(zhàn)‘疫先進事跡教育、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在線學習,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弘揚抗“疫”精神,將抗“疫”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有著深刻的意義。
(一)是激勵抗“疫”信念,凝聚精神力量的現(xiàn)實需要
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和磨難,信念、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這樣的信念、信心并非無源之水,而是源于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中華民族是最富有愛國精神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中華兒女最樸質(zhì)、最深厚的情感,在中國歷史的宏偉畫卷中,愛國主義從來就是激蕩全國人民堅強團結、萬眾一心的動人篇章。無論是在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tǒng)治,還是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始終以國家之務為己任,這種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歷經(jīng)千百年的淬煉,已經(jīng)成為磅礴的精神力量,也正是這樣的力量才能激蕩起全國人民團結抗“疫”的信心、凝聚民族力量:黨員干部、醫(y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廣大基層人員、普通群眾百姓,全體中國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堅定信念,共同譜寫抗“疫”歷史,事實證明只有愛國主義才能激勵中國人民抗“疫”的堅定信念,在抗“疫”勝利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疫”精神也會成為一筆永恒的寶貴財富,激蕩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不畏艱難,投身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
(二)是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事而化、因時而
進、因勢而新的育人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強調(diào),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新冠肺炎發(fā)生以來,全國人民響應黨中央號召,14億中國人民共同譜寫了愛國主義的生動篇章,無數(shù)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成為了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只有用最“近”的故事才能讓愛國主義教育貼合現(xiàn)實生活、融入生活,讓大學生在空間的維度中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讓愛國主義教育充滿親和力;只有用最“新”的故事,才能順應時代潮流、符合教育規(guī)律,讓大學生在時間的維度更加辯證地認識我們的國家,讓愛國主義教育充滿時代感;只有用最“真”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回應學生的關切和疑惑、獲得青年學生的認可。
(三)是凝聚廣大青年、構筑青年陣地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diào):只有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成為現(xiàn)實。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箵粢咔槠陂g,雖然大學生“停學”在家,但每一位青年學生都密切關注著疫情防控形勢,這正是利用抗“疫”故事大力宣揚愛國主義、有力回擊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新時機,也是聚焦青年、感召青年、團結青年的新時機,通過用好疫情防控故事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讓青年大學生更理性、更透徹地了解我們的黨、我們的國情、我國的制度,才能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才能激發(fā)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力量,讓更多的優(yōu)秀大學生扎根人民、奉獻祖國,主動將個人理想融入到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之中。
二、以抗“疫”為素材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優(yōu)勢
(一)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具有時代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處在不斷變化和發(fā)展中的有機整體和復雜系統(tǒng)”,與時俱進也是我們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對于教育主體的大學生而言,他們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成長的一代,他們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和探究心理。當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雖然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但依舊存在教育方式偏于傳統(tǒng)、教材內(nèi)容脫離時代、脫離生活的缺陷。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講好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老故事,更要講好在時代發(fā)展、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故事,分析發(fā)展中的新矛盾,解決前進中的新困惑;只有適時、準時、及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引發(fā)他們的興趣和思考。新冠肺炎疫情從爆發(fā)到現(xiàn)在,本身就是一件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及時化、跟進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準確地理解黨的政策,讓學生用時代的眼光、發(fā)展的眼光去分析和思考問題;另一方面,只有用不斷更新“抗‘疫”故事作為素材,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讓愛國主義教育與時代接軌,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具有先進性和針對性。
(二)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具有感染力
愛國情感、愛國情懷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情感基礎,也是愛國主義的基礎條件,愛國主義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體歷史的,是存于人民心靈深處的深厚情感??箵粢咔椴皇请x我們生活遙遠的新聞、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或數(shù)字,而是生動的、具體的存在于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死存亡有著緊密的關系,在抗“疫”中,抗“疫”英雄、教育主體、教育客體都存在于在共同面對疫情的情境下,無論是鐘南山、李蘭娟那樣的領軍人物,還是普通的基層百姓,他們的故事牽動并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將抗擊疫情故事作為愛國主義的教材,更加體現(xiàn)了真實感,能夠引起共鳴,激發(fā)了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加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感染力。
(三)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具有說服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體制內(nèi),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之間一般會呈現(xiàn)間歇性的觀念博弈,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不再是簡單的價值理念傳遞關系”。[1]傳統(tǒng)的教條式灌輸式愛國主義教育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當前95后、00后需求,“一種理論能否獲得受教育者的認同和接受,不僅要看這種理論是否具有映照現(xiàn)實世界的感召力、解釋力和說服力,而且還要看這種理論能否融合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去?!盵2]愛國主義教育要入心入腦、做到真正的認可和接受并自覺轉化為愛國行動,一方面需要教育內(nèi)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要經(jīng)得起推敲和考驗,另一方面需要教育主體有更多的參與感、見證感:從疫情全面爆發(fā)蔓延,到武漢封城、雷神山火神山的建立,再到疫情全面有效控制,面對抗擊新冠肺炎的整個歷程,青年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抗擊疫情的參與者,更是見證者。思政教育者可以運用這些真實的事例、不斷變化的數(shù)據(jù)、有效的疫情防控成果轉化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論據(jù),將愛國主義精神與抗“疫”故事進行整合和解說,提高每一位青年學生感受到“眼見為實”的見證感,使大學生感知和領悟愛國主義的精髓,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具備說服力。
三、抗“疫”素材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
(一)“共情”:講好抗“疫”故事,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
共情(empathy) 是由人本主義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所闡述的概念,也稱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所謂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皼]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3]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僅是一個理論灌輸?shù)倪^程,更是一個溝通過程,目的正是為了促進學生與教師及教學內(nèi)容之間在認知和情感上達成共識,并最終促使學生在實踐行為上的變動[4],講好抗“疫”中感人的故事,用具體化、生動化、個性化的事例觸動青年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才能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
1. 做好教育者與青年學生的共情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采取平等的‘對話式和‘生活化的話語方式,激發(fā)大學生對話語內(nèi)容的認同和內(nèi)化,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5]在全國抗“疫”的背景下,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不再是單向的灌輸與接受關系,而是在同一情境下,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辯論、表達情感的關系。教育者可以圍繞愛國主題,選取采用與學生的同一視角,講述大家共同關注的抗“疫”故事,表露自己的觀點和情感,不僅讓學生感受并接受教育者的情感,并且激勵學生主動表達交換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讓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能達到共情,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建立信任的溝通關系,更好地激發(fā)愛國情感。
2. 做好青年學生與抗“疫”故事人物的共情
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選取在抗擊疫情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并深挖該人物的成長經(jīng)歷、抗“疫”歷程、內(nèi)心活動、奉獻作為,比如在講述鐘南山院士的抗“疫”故事時,可以讓學生具體了解其在2003年抗擊“非典”時做出的巨大貢獻,也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比如是什么原因讓年逾八旬的鐘南山院士不顧自身安危,在武漢疫情肆虐的時候義無反顧奔赴抗“疫”最前線,鐘南山院士接受新華社采訪時為何眼角閃爍著淚花等等,從而進一步揣摩和解讀抗“疫”英雄的內(nèi)心世界,讓大家體驗到愛國情懷的力量;另一方面,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講好90后、00后抗“疫”人物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愛國奉獻故事,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yī)護人員中,就有1.2萬多名是“90后”,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是“95后”甚至“00后”。在疫情抗戰(zhàn)中,以“90后”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擔當奉獻,他們彰顯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蓬勃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3月15日給北京大學援鄂醫(yī)療隊全體“90后”黨員回信中,勉勵他們要“帶動廣大青年不懼風雨、勇挑重擔,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選擇與“00后”年齡最相近的群體,通過他們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代入感,將“我”變成“我們”,以心度心、以情度情,讓學生感受到青年一代的抗“疫”信念,主動換位思考,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二)“引導”:剖析抗“疫”故事,深化愛國主義認識
教育者在共情時,已經(jīng)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獲得了學生的信任,激發(fā)了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感,“在大學階段應通過理論分析方式內(nèi)化為理性和價值認同,幫助大學生在原則高度把握愛國主義,形成理性認同,并立志為之獻身?!盵6]接下來,大學思政教育者要扮演好引導者和說理者,用完整嚴格的知識體系對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內(nèi)涵的深入分析,將黨的聲音與抗“疫”熱點故事結合,從國家制度、國家政策、治國理念、價值引領等多方面進行解讀,通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愛國主義內(nèi)涵,讓愛國主義教育從感性認同走向理性認同。
1. 引導學生深化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識
中國共產(chǎn)黨自誕生以來,就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奮斗,戰(zhàn)勝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難,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偉大勝利。當面對青年學生宣傳國家針對疫情防控的政策和措施時,要詳細解讀政策背后中國共產(chǎn)黨的立場、宗旨和使命: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擺在第一位,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領導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無論是1998年的特大洪災、2003年的非典,還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國共產(chǎn)黨為我們戰(zhàn)勝困難提供了堅強后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fā)生的傳播速度最快、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吧赜谔┥?,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疫情發(fā)生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就疫情防控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我們贏得疫情防控指引方向?!白岦h旗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在這場戰(zhàn)“疫”中,9000多萬名黨員、460多萬個基層黨員投入到抗“疫”前線,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講好各行各業(yè)的黨員勇于奉獻、舍我其誰的故事,讓大學生深刻了解到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精神,教育者要用身邊的鮮活教材讓學生看到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深刻了解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執(zhí)政理念,用事實向?qū)W生證明中國共產(chǎn)黨在災難面前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讓學生增強對黨的認識、增進對黨的感情。
2. 引導學生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
一方面要因勢利導,用抗擊疫情狙擊戰(zhàn)中取得的一次次勝利成果,給青年學生講明白中國制度的優(yōu)越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要把中國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在黨中央倡導下,全國人民自覺主動居家隔離,全國各地迅速行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采取了“一對一”對口支援模式;在短短十天之內(nèi)我們建設完成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的建設;從疫情爆發(fā)到1月23日武漢封城到全國疫情控制再到3月25號武漢逐步解封,所有的中國人民見證了“中國力量”“中國速度”,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生動體現(xiàn),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的最有力證明:“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全國一盤棋,齊心協(xié)力、攻艱克難,這是我們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支撐”[7]。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在國際比較中看到我國制度的優(yōu)越性?!?0”后大學生普遍成長于網(wǎng)絡蓬勃發(fā)展的時代,他們從小接觸的是多元的文化,而近年來,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不斷涌入網(wǎng)絡空間,給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體系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由于此次疫情在全球范圍內(nèi)蔓延,波及美國、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所以思政教育者要利用好網(wǎng)絡利劍,不僅講好“中國故事”,也要運用“國際比較”進行形勢政策教育,如實講解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的抗“疫”態(tài)度和作為,讓學生在現(xiàn)實比較中看到我國的社會制度與西方制度的本質(zhì)不同,比如在講解雷神山、火神山、方艙醫(yī)院建設時,思政教育者可以引用西方媒體及各國民眾在觀看火神山、雷神山建造直播時對“中國速度”的欽佩與贊嘆,通過實際對比和理論分析,思政教育者要讓青年學生更深層次了解中國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堅定“制度自信”。
3. 引導學生加深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熱愛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理論品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中國的偉大歷史進程以及無數(shù)次的驗證: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zhàn),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堅持奮斗、不畏艱險,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抗擊疫情中,無論是醫(yī)院、社區(qū),還是學校、街道,甚至是偏遠的鄉(xiāng)村,人民群眾都迅速地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積極行動起來。思政教育者要從群眾的視角,選取“網(wǎng)紅式”的抗“疫”人物和抗“疫”群體,唱響“人民贊歌、展現(xiàn)人民風貌、大力弘揚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8],深化青年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識,講好武漢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國家疫情防控工作、敢于“壯士斷腕”的故事、講好全國各地數(shù)百支醫(yī)療隊、3萬余名醫(yī)務人員馳援湖北的故事,講好社會各界和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捐款捐物,同舟共濟的故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讓每一位青年學生深刻了解到,在疫情防控的大考中,正是因為14億中華兒女愛國情深、團結一致,才能形成抗擊病魔的最強合力,讓青年學生在平凡的故事中感受中國人民不平凡、中華民族的不平凡,激發(fā)學生對人民群眾的敬意和中華民族的熱愛。
4. 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大國擔當”,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
在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團結艱苦努力下,我國的疫情防控形勢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韓國、日本、英國、意大利、美國等世界其他國家疫情相繼呈現(xiàn)爆發(fā)態(tài)勢,新冠肺炎疫情給全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威脅和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我們堅決維護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堅決維護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努力為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做出貢獻?!彼颊逃咭龑W生用“全球視野”深刻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國內(nèi)和國際兩個層面講好中國負責擔當?shù)墓适?。首先,要學生看到“大國擔當”體現(xiàn)在保護好自己的人民、做好自己的事情。新冠肺炎發(fā)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一開始就明確要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嚴格、最快速、最有效的防控方式遏制了疫情蔓延的態(tài)勢,充分發(fā)揮制度優(yōu)勢,發(fā)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凝聚全國人民群眾力量,取得了抗擊疫情階段性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抗‘疫精神”。其次,讓學生看到“大國擔當”是體現(xiàn)在維護地區(qū)和世界公共衛(wèi)生安全上:疫情發(fā)生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發(fā)布疫情,回應境內(nèi)外關切,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qū)組織通報疫情信息,加強合作、全力應對,共同維護地區(qū)和全球衛(wèi)生安全?!痹谂e國抗擊疫情期間,我國政府秉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tài)度向國際組織通報情況,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緊密合作,為世界防疫爭取了寶貴時間,與國際社會分享病毒研究的成果,在我國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時,及時向疫情擴散的國家提供大力援助。最后,“大國擔當”還體現(xiàn)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中國外交的崇高目標,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和歷史使命。病毒無國界,疫情發(fā)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抗“疫”國際合作,頻頻開展元首外交,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推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捍衛(wèi)人類共同的利益;中國也同各國分享防控有益做法,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介紹“中國經(jīng)驗”,闡述“中國主張”,提出“中國倡議”,中國的防控舉措也獲得了國際社會主流的肯定、獲得了很多國家的援助和支持,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是發(fā)揮我國負責任大國作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體現(xiàn)?!敝袊蔀閲H合作的引領者,印證了人類是同呼吸、共命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結合疫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要擺事實、講道理。
(三)“培育”:運用抗“疫”故事,推進愛國主義實踐
1. 形成“愛國教育”案例庫,融入課堂教學
培育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根據(jù)愛國主義教育的內(nèi)容,將在疫情抗擊戰(zhàn)中所涌現(xiàn)的典型人物、感人故事、熱點事件等進行一個歸納和梳理,精心設計、科學編排,使愛國素材與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容相契合,便于在思政課堂上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摒除單一的理論說教、灌輸形式,圍繞抗“疫”愛國故事素材設置議題,采用討論式、辯論式、體驗式等教學,刺激和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思考的能力,通過抗“疫”愛國故事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提高愛國主義教學質(zhì)量。
2. 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構建網(wǎng)上宣傳陣地
大數(shù)據(jù)表明,當前青年學生已經(jīng)成為網(wǎng)絡用戶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注重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構建網(wǎng)絡平臺,打造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的網(wǎng)絡作品;發(fā)揮“抖音”“B站”等青年學生喜愛的視頻平臺作用,制作上傳愛國主題的視頻,用視頻的形式在網(wǎng)絡上講好疫情抗戰(zhàn)故事,引導輿論正確方向,傳遞愛國主義正能量;同時對網(wǎng)上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思想、消解愛國主義話語權的行為善于分析本質(zhì)、勇于亮劍,有力反駁,在學生中培養(yǎng)意見領袖,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聲,全方面占領愛國主義宣傳網(wǎng)絡陣地。
3. 開展“第二課堂”,注重愛國實踐養(yǎng)成
愛國主義教育最終要把愛國情感轉化為愛國行為,在講好抗“疫”愛國故事的同時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要把抗“疫”中愛國精神加以提煉和運用,通過開展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創(chuàng)作歌曲、制作情景劇等方式展現(xiàn)出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氛圍;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diào)研、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全方位讓學生了解民情、社情、國情,將“抗‘疫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學習生活,把個人的命運聯(lián)系到祖國和人民的命運,把自己的夢想主動融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
參考文獻:
[1]馬小華.新時代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體制的根本理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12):110-113.
[2]殷玲玲.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的現(xiàn)實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8):128-132.
[3]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趙紫玉.如何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溫度:“課堂革命”與共情意識[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05-109.
[5]錢俊.改革開放40年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演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11):131-134.
[6]李基禮.新時代堅持愛國主義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68-72.
[7]祝彥.中國共產(chǎn)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歷史經(jīng)驗[J].人民論壇,2020(4):37-39.
[8]中共中央國務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Z].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