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 鐘樂
缺血性腦卒中在臨床中屬于心腦血管疾病,極易對患者語言功能、神經(jīng)功能以及認知功能等造成嚴重障礙,我國每年約新增200萬腦卒中患者,其中約有40%患者為重度殘疾,死亡率較高[1]。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但極易產生不良反應,而通過手術治療機體損傷風險較高。缺血性腦卒中治療關鍵是增加腦組織血流灌注,生成新生血管,緩解腦水腫。針灸通督方法利用了通督調神理論,選取不同穴位進行針灸,對提高治療效果發(fā)揮重要作用[2]。本研究深入分析針灸通督法辨證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遼寧省優(yōu)撫醫(yī)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把120例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兩組,對照組60例,采用常規(guī)針灸方法,觀察組60例,采用針灸通督治療方法。對照組男29例,女31例;年齡68~72歲,平均年齡(70.23±1.21)歲。觀察組男28例,女32例;年齡69~83歲,平均年齡(76.56±2.13)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年齡均大于60歲;所有患者通過CT檢查確診,同時進行抗凝、溶栓治療;所有患者均進入康復期。排除標準;神志混亂患者;腦出血性疾病患者;腦栓塞疾病患者;意識障礙患者;血液系統(tǒng)以及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者;對藥物過敏患者。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針刺治療,主穴分別為足三里、風池、曲池、三陰交,其配穴與針刺操作方法同觀察組。觀察組采用針灸通督法辨證治療,針刺主穴有曲池、風池、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百會為艾灸主穴、大椎為刺絡主穴。操作如下,①艾灸:患者取舒適體位,將灸架放置于百會穴,點燃艾條并插入灸孔,火力以微燙為宜,30 min/次,1次/d。②刺絡:患者取俯臥位,使用碘伏消毒椎穴,對大椎穴進行點刺3~4次,其深度以4 mm為宜,及時退針,在出血部位實施拔罐,同時控制出血量,5 min/次,隔日治療1次。③針刺:患者取舒適體位,使用酒精消毒,選用0.30 mm×40.00 mm毫針。風池:使用平補平瀉方法,施針于鼻尖,刺入深度為0.8~1.2寸;曲池:使用瀉法直刺0.8~1.2寸;足三里:使用補法直刺1~2寸;三陰交:使用補法直刺1.0~1.5寸。各穴位30 min/次,行針2次,1次/d。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兩組神經(jīng)功能,采用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量表(NDS)進行評分,其評分共8條,每條0~6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缺損程度越嚴重[3]。②分析兩組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shù)(BI)對患者生活活動能力實施評分,主要包括進食、修飾、穿衣、大小便控制、床椅移動以及行走等共10條,每條0~1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自理能力越高[4]。③分析兩組總有效率,判斷標準:臨床癥狀消失,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分值減少>90%為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分值減少45%~90%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改善,且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分值減少<45%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NDS、B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DS、B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且B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2.2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83.3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NDS、BI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患者NDS、BI評分比較(±s) 單位:分
注:NDS=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量表,BI=Barthel指數(shù)。
?
表2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n(%)]
目前,我國老齡化嚴重,同時生活習慣與飲食結構的變化,導致腦卒中疾病發(fā)病率逐年提升。由臨床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約有3/4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中勞動能力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對患者采取早期治療對提高患者神經(jīng)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至關重要。
中醫(yī)學認為,腦卒中屬“中風”范疇,臨床表現(xiàn)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是由勞倦內傷、正氣虧虛以及飲食不節(jié)致使氣血逆亂,導致腦脈閉阻,故以氣血不足、肝腎虛弱為本[6]。所以,治療需以補肝益腎、活血化瘀為主。針灸通督法辨證治療可活血化瘀、補肝益腎,是治療中風最為有效的療法,同時根據(jù)臨床應用進行了優(yōu)化,臨床效果顯著。針刺督脈可直達病灶,實現(xiàn)腦部疾病的治療,對百會、大椎等穴位進行針刺,具有疏通督脈經(jīng)絡之功效,升體內之陽氣,能夠對機體內外經(jīng)絡氣血有效調節(jié),同時可實現(xiàn)臟腑陰陽的平衡,使臟腑經(jīng)絡灌注增加,奏調任督,具有填精髓、補氣血,開竅安神之功效[7-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N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且BI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給予針灸通督法辨證治療,療效顯著,可顯著改善神經(jīng)缺損,提高自理能力。推測此療法通過針灸百會穴具有安神醒腦之功效,對血管性頭痛、高血壓等疾病療效顯著;通過合谷穴可鎮(zhèn)靜止痛、通經(jīng)活絡,可主治頭痛、口眼歪斜;大椎穴可起到益氣壯陽之功效,對頸項強直、五老虛損等疾病有較好治療效果;曲池穴具有溫陽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效,對治療上肢麻木、高血壓疾病治療效果明顯;足三里穴可通經(jīng)活絡、補中益氣;三陰交穴能夠調肝補腎、健脾益血[9-10]。可見對不同穴位進行針刺,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肢體肌張力,改善功能障礙。
綜上所述,將針灸通督法辨證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可顯著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神經(jīng)功能,臨床應用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