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運
《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qū)》一書生動記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同志從出生到解放大西北這一時期的革命斗爭經歷,該書編纂嚴謹,具有較強的史料價值,是一部研究西北革命根據地和習仲勛同志為黨無私奮斗一生的好書。翻開書頁,能感受到老區(qū)人民對他的無限懷念和熱愛之情撲面而來。該書有三個鮮明特色。
一是內容翔實生動。本書以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和陜甘寧邊區(qū)的歷史為主線,以習仲勛同志戰(zhàn)爭年代各個時期的革命活動為重點,全面系統地記述了習仲勛同志為中國革命建立的歷史功勛。既寫人又寫事,這樣一個結構,使讀者不僅看到一個革命家豐富的人生經歷,同時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西北革命歷史畫卷。
二是主題鮮明突出。全書重在展現習仲勛同志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風范。正如序言所概括的:《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qū)》一書記述了他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革命品格,記述了他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勇于創(chuàng)新的開拓精神,記述了他以身作則、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
三是史料嚴謹扎實。編纂者深入到習仲勛同志生活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考察、走訪,搜集、整理了大量相關史料,并多方征求意見,反復修改書稿,力求做到史實確鑿,語言流暢,文筆生動。出版社在審讀和編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核查史實,校正注釋,選插圖片,精心裝幀設計。
習仲勛同志早年參加革命,出生入死、轉戰(zhàn)陜甘,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者之一。1934年11月7日,西北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陜甘邊區(qū)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當時只有21歲的習仲勛當選為邊區(qū)蘇維埃政府主席。后來,陜甘邊與陜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北起長城、南至淳耀、西接環(huán)江、東臨黃河,擁有30多個縣域、百萬人口的西北革命根據地。這是土地革命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為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使之成為黨領導的全民族抗戰(zhàn)的出發(fā)點,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習仲勛同志堅持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關心群眾疾苦,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在陜甘寧邊區(qū),無論是在關中守衛(wèi)邊區(qū)“南大門”,還是在綏德保衛(wèi)邊區(qū)的“北大門”,習仲勛同志始終是黨和人民利益的忠實捍衛(wèi)者、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模范執(zhí)行者。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1947年10月,《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后,各解放區(qū)迅速掀起土地改革的熱潮,習仲勛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后三次給毛澤東寫信或致電,如實報告邊區(qū)各地普遍發(fā)生的“左”傾偏差及造成的危害,提出土地改革中要區(qū)別老區(qū)、半老區(qū)、新區(qū)不同情況制定政策和糾正“左”的偏向的意見。對此毛澤東非常重視,當即批示:“完全同意仲勛同志所提各項意見。望照這些意見密切指導各分區(qū)及各縣的土改工作,務使邊區(qū)土改工作循正軌運行,少犯錯誤。”
習仲勛同志為革命戰(zhàn)爭勝利而英勇奮戰(zhàn),為人民軍隊發(fā)展壯大而嘔心瀝血,是軍事斗爭和軍隊建設的卓越領導人。尤其是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協同彭德懷同志指揮了保衛(wèi)黨中央、毛主席和陜甘寧邊區(qū)的戰(zhàn)役,相繼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zhèn)“三戰(zhàn)三捷”和隴東、三邊等戰(zhàn)斗的勝利,為解放大西北、解放全中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這里,試舉書中的事例說明。1934年11月,陜甘邊區(qū)蘇維埃政府成立后,習仲勛主持制定了土地、軍事、財經、糧食、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十大政策”,為紅色政權的鞏固和經濟的發(fā)展做了許多探索性、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當時南梁地區(qū)地處偏僻的山區(qū),農村經濟十分蕭條,沒有商業(yè)貿易活動。習仲勛領導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在荔園堡設立了集市,確定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為集日。每逢集日,荔園堡周圍數十里的群眾紛紛前來趕集,買賣豬羊、牲畜、家具、山貨、布匹、糧食、小吃及其他生活用品,生意興隆。習仲勛經常到集市上了解情況,鼓勵群眾發(fā)展生產,活躍經濟。
對白區(qū)來的商販,邊區(qū)政府也采取了爭取、歡迎和保護的政策。一個白區(qū)商人第一次來邊區(qū),見了紅軍哨兵就塞紙煙和錢,紅軍戰(zhàn)士把錢摔到商人臉上,氣憤地說:“糟蹋人!”商人嚇得不得了,習仲勛聞訊后,派干部去向這位商人道歉,批評了戰(zhàn)士不懂禮貌,告訴那個紅軍戰(zhàn)士,應該講明紅軍紀律后再退錢,這樣魯莽是不好的。商人連連說:“我不知紅軍紀律這樣嚴明,這樣我們商人還怕啥哩?!苯涍^一段時間,一些商人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逐漸變得同情革命,千方百計地給蘇區(qū)輸進貨物。這樣,紅白區(qū)間的經濟交流一天比一天活躍,根據地的生產有了新發(fā)展。
又過了一段時間,荔園堡的集市交易活動慢慢清淡下來,出現了低潮,集市來人不少,但生意不紅火。習仲勛、劉志丹通過深入開展社會調查,訪問群眾,才摸清底細——原來是群眾吃夠了國民黨鈔票的苦頭,今天到手的票子明天就不頂用了,而當時邊區(qū)蘇維埃政府還沒有自己的貨幣,銀洋和食物又不便攜帶,這就給經濟流通帶來了困難。為了穩(wěn)定市場,邊區(qū)政府決定自己發(fā)行貨幣。但是當時條件非常艱苦,既沒有紙張,也沒有印刷機器。習仲勛與劉志丹在一起琢磨研究,沒有印鈔機器,就刻制木板印刷貨幣;沒有紙張,就用粗布代替,制成布幣;怕布幣褪色,就在印刷好的布幣上刷麻油,用熱油處理;缺乏技術人員,就從敵占區(qū)“請”人才上“梁山”。最終造成了自己的貨幣——蘇幣,被群眾稱為“蘇票”。
“蘇票”剛進入市場流通時也并不順利,群眾對“蘇票”持懷疑態(tài)度,到集市去時也只觀望,不做買賣,商人們更不樂意要“蘇票”,怕虧本。為了打消群眾和商販的顧慮,習仲勛指示邊區(qū)財政委員會在荔園堡市場上設立了四個蘇幣與銀元兌換處,一元蘇幣兌換一元銀元,群眾和商人都可以直接用蘇幣兌換銀元,但不允許用國民黨的貨幣兌換銀元。這樣,蘇幣獲得了很高的聲譽,集市又活躍起來,并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為繁榮邊區(qū)經濟奠定了基礎。
廉政建設問題事關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習仲勛和邊區(qū)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并建立了嚴格的法規(guī)制度,貪污十塊大洋就要槍斃。由于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對于黨政工作人員犯法不但嚴厲懲處,而且加重處分,或者從重治罪,黨政工作人員中的貪污腐化現象被杜絕。邊區(qū)上下,從邊區(qū)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到基層各區(qū)、鄉(xiāng)的干部,都做到了廉潔奉公,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受到了群眾普遍的贊揚和擁護。
習仲勛在陜甘邊區(qū)領導經濟工作的實踐中,采取的從實際出發(fā),搞活經濟、搞活貿易、解決民生的種種措施,與時隔數十年后他領導廣東改革開放的實踐,竟然有著一定的因果聯系。1979年4月,當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之際,習仲勛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向中央大膽提出了一個設想和要求:要利用毗鄰港澳的有利條件,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加快對外開放和經濟建設。散會后,鄧小平同習仲勛進行了談話,話題就是從陜甘寧邊區(qū)談起,談到當年那么小小的一塊邊區(qū),后來竟打出那么大的一片江山。鄧小平說,在你們廣東也劃出一塊地方來。這塊地方應該叫什么?鄧小平思考了一會兒后說:“就叫特區(qū),陜甘寧開始就叫特區(qū)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呢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習仲勛聽了鄧小平的話不禁喜出望外,他脫口而出:“特區(qū),好!”書中評論道:中國沿海地區(qū)的開放思路竟來源于深處內陸的陜甘寧邊區(qū),由此我們應當以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南梁那開放的集市,那粗糙的貨幣,那吸引外來商人的政策!
習仲勛同志為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嘔心瀝血,甘當公仆,深受群眾擁戴。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在迎接建黨100周年的重要時刻,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新形勢下,本書值得推薦閱讀。
作者系中國文史出版社第一編輯室主任、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