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文
【摘要】道德與法治教育會直接影響小學生思想的正確發(fā)展。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網絡已經逐漸融入到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捷,同時對小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網絡時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問題,如何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融入感恩教育,增強小學生的感恩意識,本文將探討網絡時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感恩教育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盡管該年齡階段的小學生自主意識開始增強,能夠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但仍缺乏分析問題的能力,容易受到大環(huán)境的影響,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會影響到小學生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不利于小學生形成感恩意識。開放的網絡有著龐大的信息量,其中既有積極向上的信息,也存在著不少消極落后的內容。網絡中的不良因素,將會直接影響到小學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在當今的網絡時代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感恩教育,是目前小學教育要研究的課題。
一、新時代小學感恩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第一,虛擬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新時代網絡得到迅速發(fā)展,由于網絡具有較強的隱藏性、虛擬性,因而不易管理發(fā)布傳播的網絡信息,導致網上信息參差不齊。小學生正處于對新鮮事物抱有強烈好奇心的成長階段,但卻沒有形成正確的判斷能力。大量消極黃色的內容會誤導小學生,不利于小學生感恩教育的進行。此外,網絡為人們提供了全新的社交空間,在網絡構建的虛擬空間中,并沒有專門對網上言論進行必要的社會輿論監(jiān)督。網絡空間充斥著一些不道德的言論行為,這些都將影響正處于發(fā)展階段的小學生。小學生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有相當一部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網絡直播的不良影響極易侵蝕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一些主播憑借“扮丑”“獵奇”等一系列不道德的行為吸引眾人的目光,牟取暴利。小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些嚴重影響了小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不利于小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
第二,小學對于教師德育的忽視。由于小升初升學壓力的存在,當前小學對學生重要評價標準仍是唯分數論。為了追求高分數、高升學率,小學教育更重視教書,而忽略了育人。隨著網絡技術和電子產品的不斷推廣普及,許多學校仍然忽視學生的感恩教育,這些都導致了網絡時代小學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小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最容易育德、培養(yǎng)感恩意識的時期。但許多小學教育都以智育為主,德育為輔,注重教師的教學水平,忽略了對教師道德品質的考核、評價,不利于為小學生樹立榜樣作用。
第三,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教師的德育課程教學方式單一,多數教師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直接將書上的理論知識照搬給學生,強行灌輸思想。這對于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無異于在聽天書。教師缺乏對學生年齡特點及個體的了解,只是填鴨式機械教學,道德教育嚴重偏離了現(xiàn)實,達不到教學效果?!兜赖屡c法治》教學過程中,學生大部分只是聽老師講課,并沒有將課程內容有意識地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這些都不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感恩意識,不利于小學生順利進行感恩教育教學。比如在進行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學會反思》這一課時,教師更多的是對學生進行理論上的灌輸,說明反思的優(yōu)點,要求學生勤加思考,卻忽略了教授學生如何有效進行自我反思,提高自身道德品質。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感恩教育有效實施的策略
第一,加強對網絡的監(jiān)督管理。政府有關部門利用新聞、廣播、公眾號等媒體的力量,大力宣傳網絡的有關知識,使小學生充分了解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了解網絡的積極作用和沉迷網絡不良信息給自身及社會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有關監(jiān)管部門要對適合青少年的網站進行推廣宣傳,促進該類網站的推廣。政府加強輿論宣傳,為網絡營造一種健康積極的文化氛圍。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jiān)控管理,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對網絡發(fā)布的消息進行核查,對其中消極、負面的不良平臺信息進行攔截警告。借助技術手段,凈化網絡空間。其次,研發(fā)適合小學生的網站,或者設置青少年模式。小學生對網上眾多的信息缺乏自我判斷能力,因此有關部門需要開發(fā)針對小學生年齡特點的網站,幫助小學生篩選信息,構建符合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內容貼合小學生生活、學習需求,宣揚積極向上正能量精神的網站,幫助小學生更好地養(yǎng)成感恩意識。
第二,教師提高自身道德文化素養(yǎng),推動小學感恩教育發(fā)展。教師應該發(fā)揮道德榜樣作用,加強對自身道德品質的要求,有著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能夠具備一定德育專業(yè)知識。只有教師加強了自身道德文化素養(yǎng),才能夠更好地教小學生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三觀。否則,教師自身道德文化素養(yǎng)較低,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尊重師長,對待父母長輩態(tài)度差,就不能夠為小學生感恩教育培養(yǎng)帶來正面的影響,很容易給學生帶來觀點上的偏差。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認真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尊敬領導和同事,感激身邊的服務人員為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只有這樣充滿正能量的教師,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培養(yǎng)感恩意識,從而促進小學感恩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此外,教師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直接將書上的感恩教育理論知識照搬給學生,缺乏對學生年齡特點及個體的了解,只是填鴨式機械教學,道德教育嚴重偏離了現(xiàn)實,同樣是達不到教學效果的。教師應該加強對自身教學的反思,改變教學方法,提高自身道德素養(yǎng),加強學生對德育課程的興趣,從而促進小學生道德品質健康發(fā)展,促進小學生感恩意識的持續(xù)增強。
第三,轉變傳統(tǒng)德育教學模式,將日常生活融入到感恩教育課堂中。在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時,教師應該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融入到課堂中,讓小學生能夠對感恩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與體會。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小學生感恩教育的教學,強調感恩意識的重要性,增強小學生對感恩意識的認識,讓小學生明白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由父母辛苦勞作而獲得的。教師可以從日常的小事出發(fā),如學生起床時已經做好的早飯是父母早起辛辛苦苦做好的,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襪子是父母辛苦賺錢買來的,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是白白得來的,是自己父母辛苦工作換來的。從日常的小事中出發(fā),將難懂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增強小學生對父母辛苦的認識,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感恩意識。比如,在六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學會尊重》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干干凈凈的街道,是依靠我們城市的“美容師”辛苦打掃出來的;我們住的樓房也是由建筑工人一磚一瓦建筑出來的;我們吃的每一粒飯都是由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我們要尊重其他人的勞動成果,感恩他人為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如今小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刻不容緩。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網絡時代,小學感恩教育工作面臨著一定的機遇與挑戰(zhàn)。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fā)揮引導者作用,為小學生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同時,指引小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充分發(fā)揮網絡方便快捷的優(yōu)勢,加強對小學生實施感恩教育,使小學生三觀得到良好的養(yǎng)成,從而促進小學生得到全方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彥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感恩與責任意識的策略[J].新課程,2020,16(4):137-138.
[2]劉振華.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J].知識文庫,2018,22(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