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兵
摘? ?要: 道德教育思想,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有著深刻啟示。其思想的主要特質(zhì),包括注重情感教育、注重勞動和勞動教育、注重通過多學科進行道德教育、注重公民教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等方面。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發(fā)揮實踐活動和各學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課堂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關鍵詞: 蘇霍姆林斯基? ?道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啟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視,并對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加快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廣泛汲取和借鑒世界各國在思想政治工作領域的有益做法。作為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用40多年的教育生涯為蘇聯(lián)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至今在世界各國教育界仍然富有極強的影響力。其中,道德教育思想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有著深刻啟示。
一、蘇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質(zhì)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是人性的個別的、特殊的方面,又是“照亮全面發(fā)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道德教育作為蘇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理論的靈魂,主要特色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情感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這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偽君子?!盵1]“道德習慣的實質(zhì)就在于人的行為已經(jīng)由良心的呼喚所支配,而這種呼喚的主調(diào)則是情感”[1]。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由道德知識、道德觀點向道德信念、道德行為習慣的發(fā)展過程中,道德情感起著決定性作用。缺乏道德情感,道德觀點或道德意識不僅不能形成堅強而響亮的道德言辭,也不能樹立正確而堅定的道德信念,更不能形成堅決而果敢的道德行為實踐。由此可見,情感教育在蘇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實現(xiàn)道德教育目標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2.注重勞動和勞動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實踐中非常重視勞動和勞動教育的作用。他的教育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帕夫雷什中學》中有很多關于勞動和勞動教育的論述,曾經(jīng)指出:“勞動帶給孩子的愉快越多,就越能夠珍惜自己的榮譽,越清楚在工作中自己所做出的努力、榮譽。勞動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有了它,孩子就會把自己看成集體的一員。”[1]在他看來,勞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勇氣。他曾在《帕夫雷什中學》中指出:“勞動教育是對年輕一代參加社會生產(chǎn)的實際訓練,同時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能培養(yǎng)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1]勞動教育思想是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發(fā)展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堅信勞動教育對促進學生德育、智育、美育等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過程中創(chuàng)立了一套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包括勞動教育的原則、方法、類別等,積極運用這套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為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了大量具有勞動創(chuàng)造精神的建設者。
3.注重通過多學科進行道德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應當通過學習歷史、社會學、文學而認識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和愛惜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1]除了強調(diào)人文科學在學生正確信念形成方面的重要性之外,還肯定學習各門科學基礎知識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他指出,學生通過生物學科的教學和學習,逐步理解、認識世界的物質(zhì)性、物質(zhì)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各種現(xiàn)象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人不但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改造世界。這樣,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和信念,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他還指出,物理、化學、天文、數(shù)學等科目的講授過程,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
4.注重公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社會主義蘇聯(lián)教育的總目標是造就個性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未來公民。德育的目的是要在未來公民身上培養(yǎng)公民品質(zhì)和公民精神,他十分推崇對學生公民精神的塑造。在他看來,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小公民,要按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精神。“最重要的教育任務之一——就是要使學校成為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精神、勞動態(tài)度及思想和道德——審美態(tài)度的第一個場所。如何在孩子未來的公民頭腦里培養(yǎng)起一個公民、一個勞動者、一個共產(chǎn)主義建設者的牢固思想核心,這是我們在教育工作過程中進行自我檢查的最重要準則和主要尺度”[1]。
5.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實踐中堅持把學生放在中心地位。在他看來,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必須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教育過程的主體自覺性。他曾寫道:“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它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奪目的一種獨特的不可再現(xiàn)的生活?!盵2](13-14)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把獨立發(fā)現(xiàn)的道路讓給學生去走,把獨立解題作為學生腦力勞動的基本形式,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獲取新知識,指導學生在知識的“交集點”上尋找“可疑點”,通過“實際作業(yè)”“獨立思考”,通過努力獲取知識。
二、蘇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為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高校思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繼承和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jīng)驗,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蘇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而言,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1.充分發(fā)揮實踐活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馬克思說:“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盵3](118-119)換言之,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chǎn)物,沒有實踐活動,人類將失去進化的潛能,社會將會停滯不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認為,對事物、現(xiàn)實、人,只能從實踐、人的感性活動中理解,而不能主觀地、直觀地理解。從蘇霍姆林斯基重視勞動的教育思想中,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實踐活動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這種實踐活動既包括勞動,又包括社會公益活動、科學實驗活動,等等。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強調(diào)實踐活動在培養(yǎng)人和塑造人過程中的價值,常態(tài)化地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要通過協(xié)作、互助等實踐活動,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責任感和美德,幫助學生樹立集體意識,自覺糾正失范行為,形成美好德行,達到預期教育效果。
近年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勞動教育,并出臺了重要文件對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2020年3月20日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全面構建體現(xiàn)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并要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務必積極響應并深入貫徹《意見》精神,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使二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充分發(fā)揮各學科的作用,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蘇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告訴我們:思政學科以外的學科,同樣可以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應當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并且有助于人的道德教育;每門學科除了智育外,還有德育的意義。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深入貫徹習近平同志“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的指示精神,充分發(fā)揮各學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努力開創(chuà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3.充分利用課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又不能忽視課堂。事實上,當前思政工作者與學生接觸的最主要途徑是課堂,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堂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至關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強調(diào),要有效通過課堂教學進行道德教育,尤其要在總結歷史經(jīng)驗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進行思想性教學,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
新時代背景下,為切實提高高校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利用課堂。一,思政課教師要精心備課。在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上,思考如何緊密聯(lián)系時下的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關注的社會現(xiàn)象,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講授、剖析。二,要與學生充分互動。學生是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現(xiàn)實的人,有著自己的思想和獨特的個性。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開展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調(diào)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善于引導受教育者理解、分析、體驗世界,幫助他們選擇符合個性的發(fā)展之路。三,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做好課堂總結,實現(xiàn)價值升華。好的課堂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道德認知,還可以對學生以后的行為實踐起到價值引領作用,真正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保瑸橹腥A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4.充分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要求,是善于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性和差異性,有針對性地教育,因材施教。人的身心發(fā)展是具有個體差異性的,不同年齡段的大學生心理特征、興趣愛好往往不同。尤其是在新的背景下,“00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認知方式和行為習慣,發(fā)生了具體變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與時俱進,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善于緊扣大學生的個體特性,根據(jù)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及素質(zhì)精準施教、點滴指導。為了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學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經(jīng)常深入大學生群體中,開展調(diào)查研究,真正摸透“00后”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心理需求及行為特征,設計貼近學生的教育內(nèi)容,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不斷探索新的交流平臺、渠道,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還應當常態(tài)化地深入學生群體,發(fā)現(xiàn)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有針對性地采取合適的方法對他們進行溝通與指導,同時告知輔導員密切關注,適時聯(lián)系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疏導和矯正。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有著特別的意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經(jīng)常主動學習心理學知識,定期接受相關的心理咨詢培訓,不斷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在不斷健全學生人格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2]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