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形成性評價含義的基礎上分析其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意義,從而提出讓其在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發(fā)揮作用的方法。
【關鍵詞】大學英語;形成性評價;實施策略
【作者簡介】王璐(1983.03-),女,漢族,湖南常德人,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涉外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
較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評價,對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運用高效的評價方式,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第一時間有效地獲取學科知識,并督和引導促學生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對于教師自身而言,通過多樣化的形成性評價,可以從各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估,這既是有效地滿足教學實踐活動的需要,同時也是教學改革的需求。
一、形成性評價的概述
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旨在確定學生學習目標完成的程度。它是為了幫助教師和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所設定的特定學習任務上(Bloom,1971:157)。形成性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觀察,教學討論活動的情況,以及學生學業(yè)分析等活動(Carol Boston,2002:92)。形成性評價方式為的是在對學生在持續(xù)觀察和記錄之后更好地進行評價,其本質是在實踐中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來做出的全方位的評估,最終達到提升學習效率、督促學習行為,并在學習中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
二、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導的評價模式偏重于對長期的學習結果的關注,卻忽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這種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方式無法將過程對于結果的影響程度較為明晰地體現(xiàn)出來,教師看不見結果產(chǎn)生差異的具體原因,也無法進一步在過程中進行具體的引導和教學方式的改進,就更無法從根本上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獲取知識這一結果固然重要,而獲得獲取知識的能力更加重要。它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某個階段的具體學科知識,還可以保證學生在離開教師甚至離開校園之后,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在各種環(huán)境中應變的能力。
三、大學英語形成性評價調查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來針對本校師生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旨在較為全面地實現(xiàn)形成性評價調查。接受調查的人員都是本校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和授課教師。本次調查發(fā)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966份,回收率為96.6%。針對教師發(fā)放問卷20份,回收問卷20份,整體回收為100%。筆者通過對這次接受調查的多名學生和教師進行訪談和調查,對本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情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診斷。
從教師角度調查的內容包括如下幾點:第一,是否能夠有效地理解與形成性評價有關的原則,對學生有一個全面的評價;第二,針對不同的評價主體進行分類;第三,是否能夠全面認識不同類型和內容的評價手段;第四,現(xiàn)行的測試評估是否能夠更好地引領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學習,并體現(xiàn)出更多個性化教育的策略。本次調查中采用的評價方式包括:讓學習檔案袋、表現(xiàn)性評價、學生互評和自評的方式更好地結合,并更好地分析其實施的效果,最終注意分析形成性評價中存在的阻礙因素。
通過對以上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幾點理論:第一,24%的教師自身非常熟悉包括評價理論、原則和其他不同的操作手段;第二,28%的教師可以基本掌握合適的數(shù)據(jù)理論;第三,33%的教師只是對相關的內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第四,10%的教師只是部分了解其中的內容;5%的教師并不是很了解與形成性評價有關的內容,甚至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這一名詞。
64%的教師只是將自己當成評價的主體,22%的教師認為學生可以直接成為評價的主體,8%的教師則認為學生是可以有效地進行互評。而在分析與形成性評價有關的手段時,68%的教師還是會選擇與“出勤”“課堂提問”和其他不同類型的方式,14%的教師則希望能夠運用包括“期望、提問、討論”和其他不同的方式來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而真正能夠利用遠程網(wǎng)絡來調查學生學習過程的教師只占據(jù)5%。61.23%的學生實際上并不會利用合適的評價標準來直接衡量自己的學習效果。
以上數(shù)據(jù),有效地表明了此次大學生英語形成評價之后的效果,雖然只是表明了一次調查的數(shù)據(jù),但可以表明如下幾點:第一,從教學的過程看,更多的教師針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還是以學生日常的表現(xiàn)為基礎的,教師在日常觀察中也會融入自己的觀點。但是這種評價記錄方法缺乏最基本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第二,在進行日常性評價之后,基本沒有用成長記錄袋來進行記錄,實際也不會運用網(wǎng)絡評價的方式來直接進行評價。第三,本次評價的過程更體現(xiàn)出了很多教師并沒有認識到形成性評價的本質,不僅無法全面監(jiān)控學生整個學習的過程,更無法讓更多的學生掌握真正學習的策略,最終不僅使得評價的方式過于單一,更無法有效提升教學策略。
四、大學生英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策略
1.通過樹立教學新觀念來確立新的教學評估主體。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以及多元評估體系的主要目的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因此,學校需要通過梳理新的教學觀念,構建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促進學生整體進步的教學評估體系。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評價體系,積極看待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通過觀察教學評估體系反映出的學生學習問題,更好地改變教學方向,并且在確立新的教學評估主體的基礎上,穩(wěn)步激發(fā)學生內在潛力,實現(xiàn)最終價值。大學英語教學評估體系通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正確看待學生的反饋,不僅要鼓勵正面反饋,更應該接受負面反饋。讓學生在體驗中進步,并且不斷地提升自信心,通過教師的評價提升學生的能力,激發(fā)其學習英語的興趣,達到多元教學評估體系構建的意義。
在素質教育的模式下,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學生個性化差異明顯,明確“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努力使得每一位學生能夠健康全面的發(fā)展。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學習情況,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做到因材施教。
學生這一主體完成自己選擇的任務之后,教師應當及時地做出評價,不論是自我評價還是相互評價,評價者都需要堅持“心中有數(shù)”原則。
2.評估內容多元化。多元化評估體系的構建不僅需要參與評價,更重要的是自我評價。所以,在構建多元化評估體系的過程中,需要注重自我評價,他人評價以及相互評價三種評價模式的共同作用。為了構建多元化評估體系,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自主英語學習能力,需要在傳統(tǒng)單一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增加多元化評價標準。通過多維度的自我評價,他人評價以及相互評價,正確看待自己的進步和落后。由于在評價的過程中,個人往往傾向于好的方面,因此最終結果會有所偏頗,但是采用多元化評價體系改變評估的內容和標準,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評價結果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從而提高評估體系的信度和效度。
3.運用新興的評價方法讓評價變得更加客觀。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激勵性的賞識評價語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當前大學英語評價體系,著重測試學生的詞匯量儲備,文字表達能力,語言的使用能力,對于學生語音、語調等口語表達技能的考察關注度不足。對于語言學習而言,實際運用是重要的學習方面,如果學習的知識無法良好地表達出來,那么語言的學習就是失敗的,同時語言的學習還要重視考核和測試,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表達和利用語言的能力。當前的測試系統(tǒng),明顯沒有良好利用英語評價體系的優(yōu)勢,使得大學英語在線測試與紙質測試毫無二致,失去了在線測試的意義。因此,教師無法通過評價體系了解學生在英語聽、說、讀、寫方面的技能掌握情況,也就無法在教學中注重該方面的教學設置,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學生變成只會寫英語而不會說英語的語言學習者。所以,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利用新興技術,尤其網(wǎng)絡技術,適實地通過調整評價方式來進行督促、引導、提升。
對于大學英語課程來說,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大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語言測試的目的是通過科學的測試工具,將學生的語言能力客觀、公正、準確地反映出來,對于學生的語言技巧進行評價,能夠有效發(fā)現(xiàn)學生在運用英語這門語言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英語學習水平。因此,在線測試所產(chǎn)生的學生考試成績與名次,教師不需要進行過分的解讀,對于不同基礎的學生成績進行過度的比較,會給學生造成過多的壓力,而應當分析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中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對于課堂專注度、課堂參與度、作業(yè)完成質量等都可以有相應的設置和具體的記錄。
在設置教學層次時,教師應當為基礎較差的學生設置簡單基礎知識,幫助他們掌握最核心的學習內容,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為其設置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有所發(fā)展,這樣不僅滿足大學四六級能力和大學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還能拓寬這類學生的知識面和實際應用能力。通過鼓勵這類學生參加英語競賽或演講比賽、完成一些復雜的團隊任務等,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綜合素質,完善學生的英文素養(yǎng);同時,對于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和動機引導,完善成長記錄評價。
4.實現(xiàn)動態(tài)化評價。針對短期的階段性測試,教師可以分層次為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有效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英語水平提升的狀況。對于在線測試試卷的設計,由于在線測試有時間限制,教師應注意不要提出難以解決或需要長時間思考的問題,應在所學知識中挑選出答案較為明顯的進行考核,重點考核學生學習是否專注認真,而不應設計超過自身能力過多的題目,這樣會降低測試效果。在測試題目的設置上,教師可以使用播放單詞詞組或句子的音頻,要求學生在空白部分進行填寫,或是設置細節(jié)問答,要求學生進行語音或視頻回復,同時還應設置自由發(fā)揮和討論問答時間,讓學生運用所學英語知識表達相應的看法。測試結束后,教師可以單獨選擇一節(jié)課的時間為學生進行答案解析,對學生提出的新看法,或針對測試中展現(xiàn)出的新問題進行集中探討。針對課后作業(yè),利用在線教學輔助平臺,也可以進行以類似的上分層次化的評價和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對于不同的學生可以進行針對性地標準嚴格或者寬松的評價,滿足個體差異鮮明的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的具體需求,盡量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從中獲得盡可能多的信心和提升。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與時俱進,利用新興的教學工具和手段,結合新時代的培養(yǎng)要求和學習需求進行多元化的形成性教學評估體系的構建,并實時地進行調整。在評價過程中采用多種評價方法相結合的模式,秉承科學、準確、多元、客觀、高效的原則,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多給予激勵性評價,進行高效的引導,培養(yǎng)其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潛能,培養(yǎng)包括自制力、協(xié)作力在內的多種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Bloom B S. Hand 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Student Learning[M]. New York, USA: McGraw-Hill, 1971.
[2]Carol Bostomn. The Concept of Formative Assesment[M]. College Park, MD: ERIC Clearinghouse on Assesement and Evaluation, 2002.
[3]郭茜.利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習者自主性的培養(yǎng)[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17(5):69-74.
[4]李淑梅.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5):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