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傳統(tǒng)高校本科思想政治課教學主要有講授式、課后作業(yè)式、討論式、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式和問題鏈教學式這五種教學模式。然而,這五種教學模式各自都存在不同的缺陷。提出熱點案例教學法,可以將知識的被動性接收轉變?yōu)橹鲃有垣@得,有效解決現(xiàn)有教學模式的弊端,還可以有效緩解學生消極應對思想政治課的情緒,促進師生良性互動。熱點案例教學法能將熱點案例教學融入傳統(tǒng)教學理論中。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嵌入熱點案例將有利于本科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體系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 本科教學模式;思想政治課;熱點案例教學法
[作者簡介] 趙萬福(1973—),男,山東巨野人,法學博士,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法學基礎理論、教育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13-0135-04? ? ?[收稿日期] 2021-02-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然而,“案例教學法在思修課教學中應用是借鑒其他學科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的成果。案例教學法是根據(jù)一些案例,利用所學的原理進行實務分析,從而提高學生從抽象思維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2] (P25-28)。熱點案例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緩解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不足,彌補“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思修課)的諸多弊端。
一、案例教學法的概念及特征
(一)案例教學法的概念
案例教學法是由美國哈佛大學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所謂案例教學法,是為了達到情景交融的教學目的,教師引導學生圍繞著教師所提供的案例進行閱讀、評判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案?!盵3]思修課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為抓手,將學生通過特定場所主動帶入案件場景進行分析的一種教學模式。
(二)案例教學法的特征
案例教學法有如下幾方面的特征:
第一,場所特定性。教師預設一定的案例場所,用案例作為課堂導入的前提條件進行分析講解。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依賴宏觀理論為課程導入條件進行理論分析推演。
第二,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預先提供的真實案例進行討論。學生可以在教師講解過程中參與案例的討論。
第三,綜合性。教師通過詳細講解與評析,使學生對案例所涉及的各種現(xiàn)象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使學生獲得處理新問題和解決新矛盾的一種綜合方法。
二、思修課案例教學法在高校的使用狀況
(一)思修課案例教學法的使用狀況
近年來,為了增加高校思修課的生動性,思修課教師大量運用了案例教學法。筆者在重慶市本科高校開展的網(wǎng)上問卷調(diào)查顯示,目前重慶本地高校本科“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的法律基礎部分普遍采用案例教學法,比例高達被調(diào)查總人數(shù)的96%。而在其他部分或章節(jié)里面,譬如理想信念和道德方面,使用案例教學法的僅占被調(diào)查總人數(shù)的35%。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案例教學法在思修課中運用得到了普遍認可。
(二)案例教學法在思修課中的實用效果
從調(diào)查問卷整體反饋情況來看,影響案例教學法在思修課中教學效果的關鍵變量是教師對于案例的選擇(例如選擇什么樣的案例對學生具有引導和啟迪作用),該變量占據(jù)被調(diào)查樣本的52%;影響教學效果的另一個關鍵變量則是教師對于案例的講解與點評(教師具備深厚的法律素養(yǎng),能夠解決日常生活一些實際法律問題),占據(jù)被調(diào)查樣本的48%。從調(diào)查問卷反饋情況看,學生在案例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僅占35%,然而,被選項中教師是否充分準備案例占被調(diào)查教師的75%(教師課下準備法律案例素材是否具有針對性)。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準備是否充分影響到案例教學法的實用效果。
(三)學生對案例教學法的反響
從調(diào)查問卷反饋情況可知,學生對案例教學法可接受度占據(jù)被調(diào)查樣本的92%,而對其他教學模式可接受度僅占被調(diào)查學生的15%。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學生還是能接受案例教學法的授課方式的。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改革創(chuàng)新方面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這是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帶來的成果。正是因為新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的介入,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形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三、當前高校本科思修課教學模式的缺點
(一)缺少充分的針對性,不適合本科階段學習需求
在高校本科思修課的實際教學中,存在著理論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問題。高校的本科生由于知識背景差異,導致部分同學對復雜社會關系存在模糊的認識。因此,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接受知識有限,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思修課教學模式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存在距離感
當前,思修課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模式與目前大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存在距離感。許多高校盡管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進,但是在搜集資料上相對落后,對學生沒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師沒能及時更新知識,對社會熱點問題不能從專業(yè)視角進行講解。因此,難以對學生做出心靈的引導與啟迪。
(三)學生在思修課教學中依然處于被動地位
教師雖然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模式,表面上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程度,但是實質(zhì)上學生的被動地位并沒有徹底改變。從我們調(diào)研問卷的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可以驗證這一結論。學生漫無目的地被動參與討論,教學成效不太明顯。因此,即便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學生仍然處于一種被動參與和接受的地位。
四、傳統(tǒng)思修課教學模式及其不足
(一)講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及其不足
講授式教學模式也稱作“填鴨式”教學模式,本意是指把一些抽象的“教條主義”強制性地塞給學生。講授式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講解,教師主要側重于整體知識體系的解讀。其不足之處在于學生的參與度不夠,以教師為中心,采用講授式教學模式,學生收獲到的知識一定是支離破碎、散亂死板的,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的思想困惑和需求得不到解決。這些現(xiàn)象是思修課教師需要反思的地方。
(二)課后作業(yè)式教學模式的特點及其不足
課后作業(yè)式的教學模式是根據(jù)教師提前給定的主題,由學生獨自收集資料完成課堂作業(yè),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作業(yè)情況進行綜合講評,與教材中的理論串聯(lián)起來。其不足之處在于學生在課下準備材料范圍太廣,質(zhì)量無法保證,還缺乏師生之間的直接互動與充分探討。
(三)討論式教學模式的特點及其不足
討論式教學模式是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本科思修課法律部分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較,討論式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的講授模式與課后作業(yè)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即由教師首先給定一個討論提綱,學生在課下補充完善提綱的具體內(nèi)容,然后推薦1~2名同學代表小組全體成員發(fā)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以針對其發(fā)言問題展開辯論。其不足之處在于學生對所討論的主題范圍邊界和理論深度等情況了解不夠,討論問題沒有針對性。
(四)課堂展示式教學模式的特點及其不足
課堂展示式教學模式即由任課教師在每次課后首先確定一個討論案例主題,學生課下準備發(fā)言提綱,分小組進行內(nèi)部討論。然后推薦小組代表在課堂上對主題討論情況進行匯報。其不足之處在于沒有發(fā)言的同學可能沒有充分準備發(fā)言提綱,因此,一部分學生并不能參與進來,小組個別成員可能應付了事。
(五)問題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及其不足
問題鏈式教學模式是由教師以問題鏈作為導入起點,然后沿著問題—原因—對策長篇大論地進行講解。其不足之處在于學生對問題所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了解不足,無法使學生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五、熱點案例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建構
(一)熱點案例教學的基本模式
熱點案例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熱點案例的素材來源于生活,不是抽象空洞、隨意杜撰的。知識的講解與獲取不再是抽象思考,而是源于生活事實和社會現(xiàn)實。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思修課接地氣,法學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一個熱點案例往往涉及不同的社會關系,需要眾多知識點來分析論證,學生才能對案例有深刻的理解,這無疑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體系化掌握。教師在講授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課堂教學內(nèi)容,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熱點個案分析,并通過對現(xiàn)狀的分析研究,提出解決方案,進行小組交流,然后,教師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進行重點講解與點評。首先,課堂講授環(huán)節(jié),教師從過去以“雙教”(即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的啟發(fā)式的教學模式。其次,在社會實踐調(diào)研階段,要注重學生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課堂講授是為調(diào)研服務的,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加深體會。最后,是實踐交流分享環(huán)節(jié),即將調(diào)研中總結的建設性意見與同學分享。其他同學也必須對問題有所準備,并在主題發(fā)言后參與討論。
(二)熱點案例教學法的特點
1.抓主要矛盾,緊扣教學目標。問題的關鍵是要在紛繁復雜的事件中抓住關鍵。收集案例時應具備問題意識。熱點案例收集應當圍繞教學大綱,緊扣教學目標,著眼實效性,增強針對性,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熱點案例教學法從心理學角度來理解是符合大多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方法。熱點案例教學法提倡采用研討式、參與式、互動式等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引導大學生積極思考,緊扣教學目標培養(yǎng)大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本領。在熱點案例教學模式當中,最為關鍵的要點在于:不是為了講授“案例”而講授“案例”,而是為了講授“道理”而講授“案例”。這樣,在案例教學中,最終要概括總結出其所蘊含的價值觀、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才能使案例教學與教學內(nèi)容保持高度的契合。
2.熱點案例教學法使學生不能再依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法律知識的單向講解,而是需要學生積極跟隨教師對案例的分析、歸納和總結來獲取法律知識,也需要學生在案例教學的課堂討論中,面對源于現(xiàn)實司法實踐的真實案例所呈現(xiàn)的具體情境,實現(xiàn)由單向輸入到雙向互動教學方式的轉變?!巴ㄟ^熱點案例教學法,學生能針對其普遍關心的熱點案例進行分析、提煉與總結,提出建議及解決問題的方案。”[4] (P45-48)因此,學生能領悟到所學抽象理論知識與社會現(xiàn)象是如何相結合的,從而激發(fā)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荧@取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熱點案例教學法能夠把熱點問題與思修理論問題結合在一起,有效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課堂教學氣氛的活躍及學生知識的獲取[5]。
3.師生關系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熱點案例教學模式可以促使師生關系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熱點案例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討論,教師深入實際,做好案例分析的準備,學生在互動式教學中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使所學知識與社會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思考的問題與實踐相聯(lián)系,從而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進行互動教學。
4.熱點案例教學模式具有現(xiàn)實性特點,能引起大學生的共鳴。熱點案例是當前社會普遍關心和討論的一些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這樣的案例最容易被大家接受與討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學生通過網(wǎng)絡對社會熱點問題有所了解,因此,熱點案例也往往容易被廣大學生所接受。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互聯(lián)網(wǎng)上各種社會思潮容易對當代大學生產(chǎn)生影響。同學們對熱點案例產(chǎn)生興趣,教師及時進行引導與點撥,能改善思修課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教師須在教學中引入具有真實性和典型性的熱點案例,引導大學生發(fā)表獨特的見解,教師最后以簡明扼要的語言進行總結和歸納,指出學生分析問題在思路上的優(yōu)點與不足,以法理與情理的結合說服大學生接受教師的觀點,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由于很多熱點案例來源于日常生活,所反映的問題與社會密切相關,為解決同學的實際問題提供了素材,學生比較感興趣,因此,可以提升教學的實際效率。
5.建立師生關系的平等意識。聯(lián)合國《世界人權宣言》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發(fā)展人權的個性并加強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盵6]因此,思修教育課程樹立平等權的意識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在課堂上應當尊重學生的權利意識,特別是平等權意識。教師將學生參與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有效結合,努力營造師生間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才能發(fā)揮熱點案例教學的重要功能?!耙獦淞⑵鹌降取⒚裰鞯慕虒W關系,通過相互講述、提問、討論、競爭等方式,讓學生感覺到他們在課堂上的‘主人翁地位,學生不再僅僅是聽眾,而是積極參與者?!盵7]與以往教學模式不同,熱點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也只有在這樣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才能夠充分參與討論。熱點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開放式教學方法,其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性和互動效果,教師利用真實的熱點案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共同思考和探索學習。
六、結語
高校本科思修課程熱點案例教學模式改革的終極目標是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教學改革的目標是更新觀念,改革的核心在于更新教學內(nèi)容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zhì)量,促進學生學習質(zhì)量。通過熱點案例教學模式的改革嘗試,能夠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教學改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習總書記談高校思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7-10-16)[2021-01-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l/2017_x/17zt11_xjpjysx/201710/t20171016_316349.html.
[2]柳建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問題鏈教學詳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7.
[3]尹鐵燕,彭羽.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以“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為例[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1):61.
[4]楊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王云霞.高校思政課應處理好“內(nèi)容為王”教學模式的三對關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6):84.
[6]林東.卓越法治人才培養(yǎng)背景下案例教學的應用探索
[J].教育理論踐,2020(15):48-50.
[7]黃勁松.工商管理學科的即興案例教學法[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8(12):622.
Abstract: At pres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aught mainly through five pedagogical paradigms: lecturing by teachers, after-class assignments, class discussion, classroom presentations, teaching through questions. The five paradigms, however, all have their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paradigm: teaching through hot-spot cases. By changing the passive reception of knowledge by students into active acquisition, this new paradigm effectively solves the drawbacks of the existing pedagogical paradigms, greatly reduces students passivism towards the course, and further promot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is new paradigm integrates the hot-spot cases into th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which greatly facilit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education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pedagogical paradig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ot-spot case teaching paradi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