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廣東省臺山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臺山 529200)
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又叫皮膚小血管炎、皮膚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主要累及真皮淺層小血管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該病好發(fā)于四肢,尤其是小腿及足踝周圍。該病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丘疹、蕁麻疹、潰瘍、疼痛及瘙癢等癥狀,并可伴有乏力、發(fā)熱及關節(jié)疼痛等全身癥狀,嚴重影響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以往臨床上多使用激素類藥物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這類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其病情,但易引發(fā)不良反應[2]。沙利度胺屬于谷氨酸衍生物,在抗炎、免疫調節(jié)及抗血管生成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3]。本文以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間廣東省臺山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 例變應性皮膚血管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用沙利度胺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間廣東省臺山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 例變應性皮膚血管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變應性皮膚血管炎的相關診斷標準[4]。2)其年齡>18 歲。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為:1)一般資料缺失。2)存在使用相關藥物的禁忌證。3)合并有免疫功能缺陷、精神障礙、意識障礙及循環(huán)功能障礙。4)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5)合并嚴重的心、肝、肺、腎功能障礙。6)合并有其他的皮膚疾病。將這80 例患者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比對組。試驗組40 例患者中有男15 例,女25 例;其年齡為25 ~61 歲,平均年齡(47.1±2.7)歲;其病程為7 ~26 個月,平均病程(15.3±1.4)個月。比對組40 例患者中有男14 例,女26 例;其年齡為26 ~59 歲,平均年齡(46.9±2.9)歲;其病程為7 ~27 個月,平均病程(15.4±1.6)個月。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用強的松片(生產企業(yè):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3021207,規(guī)格:5 mg/ 片)對比對組患者進行治療。該藥的用法為:每次服4 ~8 片,每日服1 次。待癥狀減輕后逐漸減少用藥量(每隔1 ~2 d 減藥1 片)。用沙利度胺片(生產企業(yè):常州制藥廠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6129,規(guī)格:25 mg/ 片)對試驗組患者進行治療。該藥的用法為:每次服1 ~2 片,每日服4 次。待癥狀減輕后,按照每日服30 ~50 mg 的劑量維持治療。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4 周。
治療4 周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乏力、頭痛腹痛和食欲減退等)的發(fā)生率及臨床癥狀(包括皮膚水皰、肌肉疼痛、灼熱感和瘙癢感等)緩解的時間。
依據(jù)兩組患者皮膚損傷的恢復情況將其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皮損處恢復正常,局部存在較少的瘢痕和色素沉著。有效:治療后,患者皮損恢復的面積>30%,其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皮損消退的面積<30%,其病情甚至在加重。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治療,與比對組患者相比,試驗組患者水皰、肌肉疼痛、灼熱感及瘙癢感消失的時間均較短,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的對比(d,± 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的對比(d,± s)
注:* 與比對組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shù) 水皰 肌肉疼痛 灼熱感 瘙癢感試驗組 40 15.23±2.13* 9.68±1.22* 5.67±1.02* 8.67±1.36*比對組 40 21.64±2.48 14.26±1.37 9.58±1.56 13.62±1.59
治療期間,試驗組40 例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為5%,比對組40 例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為22.5%,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對比
試驗組40 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5%,比對組40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5%,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變應性皮膚血管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壞死性血管炎。該病多發(fā)于下肢,在女性中的發(fā)病率較高[6]。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皮膚丘疹、潰瘍、瘙癢及疼痛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發(fā)熱、乏力、關節(jié)疼痛等全身癥狀,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7]。以往臨床上常用強的松等激素類藥物對變應性皮膚血管炎患者進行治療。強的松可有效地緩解該病患者皮膚的炎癥反應和過敏反應,減輕其瘙癢等癥狀。但長期使用該藥易引發(fā)惡心嘔吐、軟弱乏力、頭痛腹痛和食欲減退等不良反應,可降低患者用藥的安全性[8]。
近年來,臨床上用沙利度胺治療變應性皮膚血管炎,獲得良好的療效。此藥是谷氨酸的衍生物,具有鎮(zhèn)靜、止痛、免疫調節(jié)、抗炎、抑制血管生成及抗腫瘤等作用,并能通過作用于淋巴細胞來改善多種細胞因子的分泌情況,從而起到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此外,此藥還能促進角化上皮細胞的細胞因子分泌IL-8,加速角化細胞的增殖和成熟,從而快速地改善患者潰瘍的癥狀[9-10]。不過,患者使用沙利度胺的劑量若過大,藥物中的部分成分可無法及時被其機體排出,其易發(fā)生嚴重的神經(jīng)病變。因此,在用該藥對變應性皮膚血管炎患者進行治療期間,需嚴格控制其用藥量,或采用晚間頓服等方式對其進行治療,以保障其用藥的安全性[11]。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沙利度胺治療變應性皮膚血管炎的效果較好,安全性較高,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