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輝
摘要:面臨新課標教育理念的要求,小學階段學生實現(xiàn)小學語文知識高效學習的壓力增大,同時,面臨多元化信息接受方式的多種需求,教師對于多元化教學方式的探究和實踐迫在眉睫。教師實施多元教學法滿足每位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從而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實施多元化教學,不僅能夠實現(xiàn)教師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的目的,更能為教師順應時代潮流,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添加助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多元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7-222
多元教學和創(chuàng)新教學是教師踐行素質教育理念的基礎。學生們在新時代的多樣化學習環(huán)境下,需要從教師的指導教學過程中獲得發(fā)展。多元化場景教學,多種形式重復導入形成語言記憶教師為學生提供多種語言導入形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搭建一個完整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整個學習過程將極具趣味性,讓學生在與師生的互動中,在輕松愉快的“玩”的過程中,輕松形成母語思維。這是學生在發(fā)展自身素質期間面臨需求得到滿足的途徑,因此也是教學大環(huán)境對于小學語文教師發(fā)出的挑戰(zhàn)。因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認知和教學實踐經(jīng)驗出發(fā),從多樣化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思維、多樣化教學評價方法三個方面,對小學語文多樣化創(chuàng)新教學提出了參考意見,希望對各位一下教師能夠提供幫助。
一、教學形式多樣化
其實,所有的學科教學都要遵循教學規(guī)律——以學生為中心,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教學框架?,F(xiàn)代教育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即以知識為線索,開展演示、演講、游戲、爭辯、探究、研討、魔術、對話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在資料種類的特性中還有一個特性十分重要,它就是多樣性。不同發(fā)聲體的材料、信息類型不同,給予學生的感受也就不同。這也是教師實現(xiàn)多樣化教學從形式多樣化開始的重要原因。在視圖資料參考過程中,沒有生僻字,沒有難理解的句子,學生一看就明白了,根本不需要老師滔滔不絕講解。老師要做的就是補充教材上沒有的、好玩的游戲。
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如果用單一的抓重點句、重點詞談體會,再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方式教學,容易引起學生語言感知上的疲勞,學生便會缺乏興趣,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師就可以從多樣化資料展示方向,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讓學生觀看關于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等具象資料。讓學生首先對于本課文本中對于爬山虎的腳的描述產(chǎn)生探究的興致和了解的欲望,從而帶動學生進行詞匯的理解和記憶。不僅如此,教師還鼓勵學生進行“肢體描述”,用自己的肢體動作來體現(xiàn)自己對于爬山虎的腳緩慢爬行動作的理解,從而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墻的。多樣的方式不僅給予了學生視覺上的刺激,更推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的熱情。
二、引導思維多元化
思維之于學生的學習如同教學設計之于教師的教學案例編寫和教學活動組織的重要性一樣。大體上來說,有兩種方式,一種叫感性直觀,對應的就是快思考系統(tǒng);一種叫概念模型,對應的就是慢思考系統(tǒng),慢思考系統(tǒng)是其他的哺乳動物所沒有的,表現(xiàn)為各種情緒以及思考。而概念模型是人所獨有的。人是唯一能用概念模型理解世界的動物。學生學習過程中,除了自己學習到的基礎知識,留下他們認為重要的那部分,并把這部分作為理解這個學習過程的關鍵,就是教師多元化創(chuàng)新教學的部分。因此,教師應善用思維工具,讓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提升學習方法應用能力,從而發(fā)展學生觀察思維、聯(lián)想思維、邏輯思維、發(fā)散思維等一系列的思維能力,促進語文多元化創(chuàng)新教學的發(fā)展。例如,在教學《母雞》一課時,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需要學生掌握對于具體事物的描寫方法,以及學會體會現(xiàn)實事物中動物的感情,從而拓展到自己的生活認知,體會母愛的偉大。我通常會首先讓學生根據(jù)文本和多媒體熒屏上的視圖資料理解課文含義。然后以課文內(nèi)容和主旨思想為原點,進行課外拓展。拓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學生自身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這種拓展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文本中作者對于母雞態(tài)度變化的原因,更加深入理解知識。另一部分拓展為結合作者其他相似文章拓展。教師結合《貓》和《母雞》兩篇文章體會作者老舍對于事物描寫的側面表達手法。這樣,學生在學習期間既能掌握知識,又能體會思維導圖應用帶來的認知發(fā)展體驗,達到深化教師教學目標的作用。
三、教學評價多元化
新的教學評價應該綜合多方面的因素,不只要注重對學生知識的考察,還要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價。但是評價的方式不能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以學生學習成果為主”的評價模式為主,而是將評價人從教師轉移到學生,從學生自身轉移到同學。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對課堂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和教師的教學效果的反饋,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全面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種多元方式的評價,可以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助力語文教師從評價體系做出多元改革。例如,教師在教學《爬天都峰》一課時,就應用了“過程性評價量規(guī)表格”。這種對于學生課堂學習行為和思維活動等多方面都能夠具體表達出來的評價方式,不僅讓學生更加關注了自己的學習行為,也在課堂上形成了良好的監(jiān)督氛圍。這樣,就形成了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的模式,而教師在課堂教學收尾階段,就通過此種方式實現(xiàn)了教學評價多元創(chuàng)新目標。
綜上所述,多元思維方式是教師改革教學方式方法,以及學生學習方法的必要基礎。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多種方式感受學生的學習脈動,改革具體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提升學生學習體驗,助力學生掌握多元、高效學習方法,從而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多元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丁立合.淺談小學語文課堂的創(chuàng)新教育[J].黑河教育,2020(2):34-35.
[2] 劉麗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模式的創(chuàng)新[J].文教資料,2019(3):53-54.
瀏陽市大瑤鎮(zhèn)端里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