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娟
摘 要:“把語言使用者和學習者首先定性為社會人,他們需要在某一具體的社會行動范圍內,根據(jù)特定的條件和環(huán)境,完成包括語言活動在內的各項任務”,是“面向行動教學法”的核心教學理念。文章根據(jù)這一理念,通過對多個教學案例的分析,探討“面向行動教學法”在高校法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法語的興趣。
關鍵詞:高校;行動教學法;法語教學;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15-0018-02
歐洲理事會于2001年頒布了《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以下簡稱《框架》),其中著重提出了“面向行動教學法”。下面,本文試從“面向行動教學法”的指導思想及其在基礎階段法語教學的應用情況進行詳細分析。
一、主要觀點
1.作為社會人的學習者
“面向行動教學法”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學生看作是學習中的一個角色。教師讓學生參與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語言和文化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行動的工具。與“交際教學法”不同的是,“面向行動教學法”提出:語言的使用不再是以交際為目的,而是作為社會人的學習者所完成的行動。動詞形式、語法結構、詞匯、語音,這些語言系統(tǒng)所包含的知識與技能,僅被看作是語言學習者為了實現(xiàn)某一特定任務所使用的工具。因此,教師不應把語法或詞匯看作是“語言目標”,而應看作是“語言工具”。當學生執(zhí)行任務時,需要調動三種能力: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該能力把語言看作一個能反映社會關系,帶有方言和口音特征的社會現(xiàn)象)和語用能力(為完成某項特定任務所選擇的語調和語言策略)。
2.“行動”與“任務”
《框架》中的第二章明確給出了“行動”與“任務”的定義:“一個或幾個行為主體策略地運用其掌握的能力,去實現(xiàn)某一特定的目標。這就叫行動,或者叫‘任務?!睂W生在參與行動時需要把語言和文化作為交流的工具,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達到語言學習的階段性目標。在此過程中,語言交流并不是目的,它僅僅是作為行動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完成任務?!靶袆印焙汀叭蝿铡背浞謫拘蚜藢W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熱情,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其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也使課堂從“教師主體”轉向“學生主體”。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主動參與并且逐漸進入自主學習狀態(tài)。
二、將“任務”引入法語教學中
牡丹江師范學院西方語言學院法語專業(yè)開設于2018年,基礎階段的精讀課選用的是《新經(jīng)典法語》系列教材。該教材的教學思路充分體現(xiàn)了“交際性”“任務性”和“意義性”的語言學習觀,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完成一系列貼近真實生活的任務來完成語言的學習”。以往國內出版發(fā)行的法語教材更多地受到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教學法和視聽法的影響,對學生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能力培養(yǎng)關注較少。傅榮、胡瑜兩位教授組織編寫的這套《新經(jīng)典法語1》教材則融入了“面向行動教學法”的教學理念,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為基礎階段法語教學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下面,筆者將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進行闡述,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任務,讓學生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掌握語言能力。
1.案例一
《新經(jīng)典法語1》第6課的教學目標是介紹家庭關系。每個家庭都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員組成的,由于文化不同,中法兩國對于家庭成員的稱呼存在很大差異,如法語中的beau-père、belle-mère既可以表示中文的岳父岳母,也可以表示公公婆婆、繼父繼母。對于剛剛接觸法語的大一新生來說,他們很難一下子記住復雜的家庭成員詞匯。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利用家族樹設計任務,讓學生在繪制家譜的過程中學會用法語介紹家庭成員。筆者先在黑板上畫出空白的家譜圖表,并宣布本節(jié)課的任務:完成勒麥錫一家的家族樹。接著,筆者將學生分成5人一組,每組會獲得20張顯示人物關系線索的小紙條。筆者要求每位組員將自己隨機獲得的四條線索在3分鐘內記住并銷毀紙條。然后筆者宣布小組合作開始,完成任務的小組可將結果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小組如有不同意見可以寫在旁邊。最后,由筆者揭曉答案并點評。
在以往的分組任務中,往往會出現(xiàn)個別學生參與度不夠的情況。因此,在本節(jié)課設計任務時,筆者沒有把全部線索一起發(fā)給小組成員,而是讓每位小組成員掌握不同的線索。這樣,就需要所有人都參與其中,缺少任何一條線索都無法完成任務。這樣的教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的參與度,在繪制家族樹的過程中,他們都展示出了極高的興趣和學習熱情。
2.案例二
在《新經(jīng)典法語1》第9課中,學生需要掌握服裝、配飾及顏色的主題詞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整理重點詞匯,筆者設計了以下的場景:假期你要和朋友去法國旅行,出發(fā)之前你會把什么東西裝進行李箱?接著,筆者讓每位學生拿出一張紙,先畫出一個打開的行李箱,再把需要帶的物品畫進去。然后,筆者把全班同學的“行李箱”收集起來打亂順序重新發(fā)給每位學生,并讓他們進行以下場景假設:到達法國后,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行李箱和別人拿串了,里面的東西并不是自己的,你的任務是找回行李箱。在此過程中你需要和多位同學用法語溝通,描述行李箱的外觀及里面的物品,確認對方的行李箱是否是自己的,直到完成任務。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筆者讓學生動筆畫出行李箱及所需物品,直觀形象,能加深他們對詞匯的記憶,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找回行李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反復使用本節(jié)課的主題詞匯,把單純的機械訓練不著痕跡地融入到任務教學中,不僅鞏固了專業(yè)知識,還鍛煉了交際和溝通能力。
三、引入“面向行動教學法”的優(yōu)勢和實踐中的困難
1.優(yōu)勢
從以上的教學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教師將“任務”引入課堂,可以達到傳統(tǒng)教學所無法達到的效果。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低,很難調動自身的積極性。而在“面向行動教學法”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通過難易程度不同的任務設計,讓學生逐漸融入課堂,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能讓學生把所學的語言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由此可見,“面向行動教學法”是值得在基礎階段法語教學中推廣和實踐的教學理念。
2.實踐中的困難
眾所周知,大多數(shù)的法語專業(yè)學生入學時都是零基礎,需要在兩年的時間內掌握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階段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點,并在大二下學期通過法語專業(yè)四級考試。這樣,就導致教師和學生的任務非常繁重,課堂時間也十分緊迫。教師在設計任務時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學生在完成任務時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這也許是該教學理念沒有被廣泛應用在法語教學實踐中的原因之一。而且,在中國的法語教學環(huán)境中,大部分法語教師都來自中國,很難接觸到真正的法國文化和法語氛圍,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使用母語溝通,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也是該教學理念在實踐上遇到的一個難題。
四、結語
總之,“面向行動教學法”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思路,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語言技能,再通過掌握的語言去解決更多的問題。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非常高效,會使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更加牢固。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外語工作者,應及時把握外語教學的新趨勢,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進而培養(yǎng)更多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法語人才。
參考文獻:
[1]歐洲理事會文化合作教育委員會.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傅榮.試論“面向行動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影響[J].中國外語教育,2010(03).
[3]傅榮,胡瑜.新經(jīng)典法語1(學生用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