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龍 王 健 劉喜俊(通訊作者)(建湖縣人民醫(yī)院,江蘇 建湖 224700)
復雜骨盆髖臼骨折在臨床中屬于難治疾病,主要是因為髖臼位置較深,且其解剖結構比較復雜。近年來,骨盆、髖臼骨折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使得患者日常活動受到不良影響,有的情況嚴重還有可能導致患者殘疾,甚至導致其生命安全受到威脅[1]。復雜骨盆髖臼骨折通常需要手術來進行治療,Stoppa入路、髂腹股溝入路、腹直肌旁入路等均得到廣泛使用[2]。本文選取102例患者,均診斷為復雜骨盆髖臼骨折,探討經腹直肌旁入路手術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102例復雜骨盆髖臼骨折患者,按就診先后分成觀察組(n=51)和對照組(n=51)。納入標準:均經影像學診斷為復雜骨盆髖臼骨折。排除標準:嚴重基礎性病變難以耐受臨床手術;腹部出現開放性感染;骨盆髖臼出現骨缺損[3]。對照組男29例,女22例;年齡22-59歲,均值(40.13±1.57)歲;骨折時間2-18小時,均值(10.13±0.52)小時;髖臼Letourne分型:前柱9例,橫行16例,T型8例;骨盆Tile分型:B1型4例,B2型6例,B3型8例;車禍致傷24例,高處墜落傷11例,重物砸傷16例。觀察組男30例,女21例;年齡22-59歲,均值(40.08±1.55)歲;骨折時間2-18小時,均值(10.10±0.50)小時;髖臼Letourne分型:前柱10例,橫行15例,T型8例;骨盆Tile分型:B1型5例,B2型6例,B3型7例;車禍致傷25例,高處墜落傷11例,重物砸傷15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方法:對照組采用髂腹股溝入路方式,在治療時,患者保持仰臥,經全身麻醉后,選取髂嵴2/3處進行手術,切口作弧形,從髂嵴方向至髂前上棘,橫穿腹股溝、下腹,一直到距恥骨3cm位置。常規(guī)方法分離皮下組織,于髂腰肌處實施剝離,顯現四邊體、恥骨支,實施牽引操作,使得骨折復位,按照髖臼形狀大小采用適宜髖臼鋼板,開展塑性操作,將骨折部位固定后,通過X線對其復位、固定情況進行觀察,縫合切口,置入引流管。觀察組采用經腹直肌旁入路治療,在治療時,患者保持仰臥,將其患側臀部適當墊高,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后,采用縱向切口,選擇肚臍、髂前上棘間的連接線中外1/3位置到髂前上棘、恥骨間的連接線中內1/3位置進行手術,使得腹外斜肌腱鞘得到顯現,且將其切開,將腹直肌、腹內斜肌間的相連部位的腹直肌前鞘予以切開,腹直肌顯現,對其外側緣實施鈍性分離,一直到腹膜外間隙,在此過程中應對血管、組織進行有效保護。對腹內外斜肌、橫肌往外上方進行合理牽拉,使得髂棘之下的髂窩,也就是第1窗完全顯現;將髂腰肌進行有效分離,使得髂恥隆起處的直骨盆邊緣,也就是第2窗完全顯現;將髂外血管、股神經、髂腰肌實施鈍性分離,使得恥骨上支、恥骨部位,也就是第3窗完全顯現,經第2、3窗實施牽開處理,注意避免髂外血管、股神經、髂腰肌受到損傷,進行有效保護,選擇第2窗,將髂恥筋膜合理切開,將四邊體進行剝離,由此完成骨折的有效復位,通過空心螺釘,或是重建鋼板對四邊體骨板實施固定。通過X線檢查,復位良好后,可對切口進行沖洗,之后予以縫合包扎。2組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均實施抗感染、鎮(zhèn)痛、抗凝處理,且術后1天可將引流管拔出,并指導患者合理康復運動鍛煉。
3 觀察指標:觀察對比2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分析2組術后6個月時的髖關節(jié)功能,通過Aubigne Postel髖關節(jié)評分標準對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估,包括疼痛、髖關節(jié)活動度、行走情況,總分18分,優(yōu):18分,良:15-17分,可:13-14分,差:低于13分,優(yōu)良率=優(yōu)與良之和[4]。
4 統(tǒng)計學方法:研究采用SPSS20.0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當P<0.05表明差異顯著。
5 結果
5.1 2組髖關節(jié)功能對比:觀察組髖關節(jié)功能有效恢復,其優(yōu)良率為94.12%,對照組為80.39%,2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2組髖關節(jié)功能比較(n,%)
5.2 2組并發(fā)癥情況對比:觀察組并發(fā)癥較低,發(fā)生率為1.96%,對照組發(fā)生率為13.73%,2組對比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并發(fā)癥情況對比(n,%)
復雜骨盆髖臼骨折在臨床中通常采用手術方式進行治療,髂腹股溝入路對于復雜骨盆髖臼骨折具有明顯效果,但是手術操作比較復雜[5],對髖臼四邊體實施固定時存在一定困難,而且對股神經、髂腰肌等實施解剖時,有可能導致神經、血管受損,對鋼板進行塑形時,往往采用多角度扭曲,使得神經有可能受損,導致切口無法順利閉合[6]。
近些年來,Stoppa入路、微創(chuàng)入路等方式的逐步應用,使得復雜骨盆髖臼骨折得到更為合理治療,臨床治療技術進一步發(fā)展。經腹直肌旁入路對于患者具有較為較高的臨床作用,本研究中,觀察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效果更為理想,優(yōu)良率高,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由此表明,采用經腹直肌旁入路手術治療復雜骨盆髖臼骨折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可促進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日漸康復,而且對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明顯預防作用。經腹直肌旁入路在臨床中具有較為顯著的優(yōu)勢,首先其手術切口較小,因此不會對患者造成嚴重手術創(chuàng)傷[7]。在手術過程中,因不必對髂外動靜脈、股神經進行解剖,可預防血管神經束受到損害,可避免神經血管損傷。而且縱行切口與腹壁神經、肌肉纖維、血管走向相近,可避免術中牽拉過度造成損害。此入路方式可使得手術視野更佳,使得髖臼四方體得到有效顯現[8]。此入路方式可使得四方體骨折得到更為理想的復位,從3個窗將整個骨盆環(huán)進行有效顯露,可使得復雜骨盆骨折得到更為簡單有效的內固定治療。
總之,經腹直肌旁入路手術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可治療復雜骨盆髖臼骨折,具有預防并發(fā)癥作用,可促進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