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敏
(陽江市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 陽江 529500)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國居民首位死亡原因,血脂異常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臨床上,冠狀動脈造影術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由于此項目檢查花費高,且為有創(chuàng)檢查,有一定的檢查相關風險,對血脂異常擬診冠心病患者,可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間接預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是相對可靠的一個反映指標。血脂異常的程度與頸動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呈正相關,因此,對擬診冠心病患者均應常規(guī)行頸動脈超聲檢查、血脂四項檢查,綜合判斷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2019年期間在我院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患者(排除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超重患者)中按抽簽法選取冠心病患者(按冠狀動脈累及血管嚴重程度分為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多支病變組)140例為觀察組,非冠心病患者中選取80例為對照組,兩組均行頸動脈彩超檢查,血脂四項檢查[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低密脂蛋白膽固醇(HDL-C)],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差異性進行比較,組間并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價值。
1.2方法
1.2.1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根據國際心臟病學會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冠心病的命名及診斷,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提示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程度≥50%作為冠心病組,根據病變累及的血管數分為單支血管病變、雙支血管病變、多支血管病變,累及左主干病變的按累及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計算,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程度<50%作為非冠心病組。以Gensini評分作為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評分:將病變血管分為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對每支血管病變程度進行定量評定:狹窄≤25%計1分,26~50%計2分,51~75%計4分,76~90%計8分,91~99%計16分,100%計32分;不同節(jié)段冠狀動脈乘以相應系數:左主干病變,得分×5;左前降支近段×2.5,中段得分×1.5,遠段得分×1;第一對角支×1;第二對角支×0.5;左回旋支近段×2.5,遠段和后降支均×1,后側支×0.5;右冠近、中、遠段和后降支均×1。最終積分為各分支積分之和。
1.2.2血脂檢測:按照2019年版血脂異常基層診療指南制定診斷標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1 mmol/L、三酰甘油≥2.3 mmol/L、總膽固醇≥6.2 mmol/L、高低密脂蛋白膽固醇<1 mmol/L,四項中任何一項異常定義為血脂異常。N-HDL-C即TC與HDL-C值的差值。
1.2.3頸動脈超聲檢查:選擇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為患者掃查頸動脈血管,探頭頻率為5~12 MHZ,以探頭順患者的胸鎖乳突肌外緣行橫、縱掃描,觀察患者雙側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管壁是否有斑塊、狹窄或閉塞等情況。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0.9 mm為正常,1.0~1.2 mm為頸動脈內膜增厚,≥1.2 mm為斑塊形成,斑塊積分:采用Crouse積分辦法,將各個孤立的頸動脈斑塊的厚度相加,不考慮斑塊的長度,所得之和為頸動脈的斑塊積分。
2.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LDL-C、TC、TG、血脂異常比例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冠心病組患者比非冠心病組患者血脂水平、血脂異常比例均比非冠心病組患者高。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年齡、性別、血脂水平、血脂異常比例比較
2.2兩組IMT、斑塊Crouse、Gensini評分比較:觀察組三個亞組(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多支病變組)與對照組的IMT、斑塊Crouse積分、Gensini評分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四個亞組的IMT、斑塊Crouse積分、Gensini評分有顯著差異,頸動脈硬化程度、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從非冠心病組到多支病變組逐漸加重。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IMT、斑塊Crouse、Gensini評分比較
2.3血脂異常組與血脂正常組IMT比較:血脂異常組較血脂正常組患者IMT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3<0.05)。說明血脂異常患者比血脂正?;颊哳i動脈硬化程度更加明顯。見表3。
表3 血脂異常組和血脂正常組IMT的比較
2.4血脂、IMT、斑塊Crouse積分與冠脈病變Gensini積分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LDL-C、TC、TG、N-HDL-C與冠脈病變Gensini積分呈明顯正相關(OR值分別為1.454、1.241、1.537、1.396,P均<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值分別為1.771、3.082,P<0.05)。因而可通過血脂水平頸動脈IMT、頸動脈斑塊Crouse積分與脈病變Gensini積分呈明顯正相關、頸動脈超聲檢查預測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見表4。
表4 血脂、IMT、斑塊Crouse積分與冠脈病變Gensini積分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暴飲暴食、嗜酒、偏食、飲食不規(guī)律等不良飲食習慣及缺乏體力活動,精神緊張,生活不規(guī)律等,血脂異常的發(fā)生率有逐漸上升趨勢,冠心病CHD的發(fā)病率也逐漸增高,冠心病的基礎病變是動脈粥樣硬化, 脂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的重要因素[1]。大量研究表明, 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血脂代謝異常等均為CHD病情發(fā)生發(fā)展的危險因素[2]。臨床研究表明, 血脂代謝的異常往往與CHD的發(fā)生并存[3],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在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4]。血脂代謝異常同樣參與頸動脈斑塊的形成, 而且與斑塊類型密切相關,頸動脈粥樣硬化首先表現為內中膜增厚,逐漸形成粥樣硬化斑塊。目前,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診斷冠心病的一種常用及有效的檢查方法,被認為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但是由于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一項有創(chuàng)檢查,且花費高,有一定手術風險,而頸動脈位置較為表淺、是機體的主要動脈, 也是動脈粥樣硬化受累的最常見及最直接的表現[5],高頻超聲檢查大中型血管無創(chuàng)傷、可重復性好、價格低廉, 能清晰顯示動脈IMT的改變及斑塊的形成情況[6],IMT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指征, 許多研究發(fā)現頸動脈粥樣硬化并可作為預測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7],通過測量頸總動脈IMT及斑塊, 可間接評價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8]。因此,對血脂異常患者應早期篩查頸動脈超聲檢查,以便對血脂異常患者早期干預及治療,降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血脂異常與頸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呈正相關性,血脂異常比血脂正常患者頸動脈硬化更嚴重,且更容易患冠心病,頸動脈硬化程度越嚴重,冠狀動脈病變越嚴重,通過頸動脈彩超檢查可間接預測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因此,血脂異?;颊咝泄诿}造影檢查前應常規(guī)行頸動脈彩超檢查,預測冠脈病變的嚴重程度,提高冠脈造影檢查的陽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