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里夏提·庫得來提
近年,因臨床抗生素、糖皮質(zhì)激素大量使用等因素所致免疫抑制,臨床侵襲性肺曲霉病臨床發(fā)病率有所上升,且該疾病發(fā)病迅速、臨床致死率高,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為確侵襲性肺曲霉病患者生命健康,需盡早、快速給予有效救治方案。而隨臨床抗真菌藥物的廣泛應用,部分患者對伊曲康唑、氟康唑等常用藥物出現(xiàn)耐藥性,給臨床救治帶來一定挑戰(zhàn)[1]。伏立康唑作為新型廣譜抗真菌藥物,對抑制煙曲霉等多種致病真菌有顯著效果,但不同用藥方式下患者的療效、不良反應是否存在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伏立康唑序貫治療侵襲性肺曲霉病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66 例侵襲性肺曲霉病患者,遵循數(shù)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3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5 例;年齡26~75 歲,平均年齡(50.32±8.23)歲;研究組男17 例,女16 例;年齡25~77 歲,平均年齡(50.41±8.8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規(guī)范侵襲性肺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2]中侵襲性肺曲霉病疾病診斷標準;②經(jīng)電子支氣管鏡、痰培養(yǎng)等檢查確診;③知曉本次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此次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排除標準:①需開展機械通氣干預的呼吸衰竭患者;②參與本次研究前1 周內(nèi)使用抗真菌性藥物;③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病變或惡性腫瘤。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補液、吸氧、維持氣道通暢、平喘、解痙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
對照組開展伏立康唑常規(guī)治療,即給予患者伏立康唑注射液(珠海億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964,規(guī)格:50 mg)靜脈滴注治療,行靜脈滴注前將其溶解為10 mg/ml 并稀釋至<5 mg/ml 濃度,控制靜脈滴注速度在3 mg/(kg·h)內(nèi),滴注時間控制在1~2 h。第1 天給予患者負荷量6 mg/kg,每間隔12 h 進行1 次;第2 天開始,維持用藥劑量為4 mg/kg,每間隔12 h 進行1 次,持續(xù)治療3 周。
研究組開展伏立康唑序貫治療,即頭2 周用藥方案、用藥劑量與對照組相同。靜脈滴注2 周后改為口服伏立康唑片(成都華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55840,規(guī)格:50 mg)治療,200 mg/次,每間隔12 h 口服1 次,于用餐前1 h 服用,持續(xù)治療1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以及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參照《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第六次修訂版)》[3]中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具體如下:①痊愈:經(jīng)治療后患者疾病癥狀完全消失,且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正常,痰培養(yǎng)結果顯示感染部位病原菌被徹底清除;②顯效:患者經(jīng)治療后疾病癥狀明顯好轉,痰培養(yǎng)結果顯示感染部位病原菌清除明顯;③進步:經(jīng)治療后患者疾病癥狀有所改善,但并不十分顯著,且痰培養(yǎng)結果仍可見菌絲;④無效:患者未見好轉,甚至出現(xiàn)惡化??傆行?(痊愈+顯效)/總例數(shù)×100%。常見臨床不良反應包括肝功能損傷、精神興奮、視力障礙等。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后監(jiān)測兩組患者的各臨床指標,包括氧合指數(shù)、白蛋白、白細胞計數(shù)等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氧合指數(shù)、白蛋白、白細胞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氧合指數(shù)、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白細胞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n(%)]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n(%)]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侵襲性肺曲霉病是指曲霉菌進入人體機體后致使支氣管肺部感染,多發(fā)于中來年人群。近年,因器官移植手術開展、抗生素及糖皮質(zhì)激素大量使用、各種疾病或治療因素所致免疫抑制等原因,臨床侵襲性肺曲霉病的臨床發(fā)病率顯著上升。侵襲性肺曲霉病主要致病菌為煙曲霉菌、毛霉菌等,其中煙曲霉為常見機會致病菌,通過空氣傳播至機體各級氣道,但因被機體免疫功能正常宿主迅速清除或長期共生極少致病。但患者因各種因素出現(xiàn)免疫低下情況,曲霉菌孢子萌發(fā)且通過菌絲破壞、侵襲機體正常肺組織,最終引發(fā)侵襲性肺曲霉病。而曲霉菌廣泛分布于空氣中,經(jīng)呼吸道傳播、定植,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引發(fā)疾病,且病情迅速擴散,臨床致死率較高[4-6]。因此,為確侵襲性肺曲霉病患者的生命健康,需盡早、快速開展有效救治方案,
近年,臨床對侵襲性肺曲霉病逐漸重視,但抗真菌藥物于臨床被廣泛應用致使肺曲霉病患者對常用治療藥物出現(xiàn)耐藥性,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給臨床肺曲霉病治療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伏立康唑?qū)傩滦腿蝾惖膹V譜抗真菌藥物,該藥物機制為通過抑制真菌中14-甾醇去甲基化,進而有效抑制真菌漿膜所必須的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最終有效達到抑制煙曲霉等多種致病真菌的目的[7-9]。同時,伏立康唑通過改變真菌細胞膜的通透性以有效抑制真菌繁殖,進而促真菌死亡。于用藥安全性方面,伏立康唑用藥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肝功能損傷、精神興奮、視力障礙等不良反應,其中以視力障礙最為常見,但因較疾病本身程度較輕多被患者忽略。而不同用藥方式下,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以及對機體體征數(shù)據(jù)是否存在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10-12]。本次研究即通過對比伏立康唑常規(guī)靜脈注射、序貫治療肺曲霉病的療效、安全性以作具體分析。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氧合指數(shù)、白蛋白均高于對照組,白細胞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具體原因可知,靜脈注射治療可促藥物快速進入機體血液,有效提升血藥濃度,且負荷劑量給藥24 h 即能達到穩(wěn)態(tài)血藥濃度,半衰期長,蛋白結合率低[13,14]。而口服用藥方式下伏立康唑藥物吸收總有效率為100%,藥物生物利用度為96%,且口服用藥方式患者接受度更高,真菌用藥治療不良反應更低。結合本次結果數(shù)據(jù)可知,較靜脈注射,對侵襲性肺曲霉病患者開展伏立康唑序貫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且安全性更佳。姚奇等[6]的研究《伏立康唑序貫治療侵襲性肺曲霉病的臨床觀察》結果表明相較于開展伏立康唑靜脈治療的對照組,施行伏立康唑序貫治療的觀察組侵襲性肺曲霉病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更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本文結果相似,有臨床可參考性。
綜上所述,相比于伏立康唑常規(guī)靜脈注射治療,采取伏立康唑序貫治療侵襲性肺曲霉病對提升臨床疾病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改善患者機體體征數(shù)據(jù)有顯著效果,可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于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