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日本百年人生社會的到來與“學習”概念的革新

      2021-05-13 03:41:06牧野篤
      開放學習研究 2021年2期
      關鍵詞:少子學習高齡

      牧野篤

      (東京大學 教育學院,日本 東京 113-0033)

      一、前言

      眾所周知,日本社會是全球“老化”最嚴重的社會,其高齡化率位居世界第一。在以往的工業(yè)社會階段,可以說日本發(fā)展得非常迅速,因而提前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超高齡少子化社會。在被迫適應信息化社會和消費社會之際,日本也面臨著社會轉型的挑戰(zhàn),而以往社會的成功經驗束縛著人們的觀念,造成社會結構改造困難,社會整體都陷入了少子高齡化、人口減少的悲觀境地。但是,我們不能長久處于這種險境還無動于衷,應該盡全力去尋找出路進而探索美好的未來,給下一代創(chuàng)造出生機。

      而且,如果全球高齡化率最高的日本能夠從少子高齡化和人口減少的困境中擺脫出來,建設出富有活力的新社會,這對全世界來說都將是一束希望之光。實際上,就像下面將要闡述的那樣,日本已經將社會建設成任何人都能活到100歲的百年人生社會。這不就是人類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所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嗎?在我們開始迎接新的社會之際,最迫切的是需要改變社會觀念,從少子高齡化、人口減少社會的悲觀論轉變?yōu)榘倌耆松腋I鐣南M摗?/p>

      因此,我們最應該考慮的是承擔建設這一新社會的主體本身,即每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存在及其形成方式,也就是說通過學習如何培育新社會的建設者的問題。我們應該追問的是“學習”本身,應該重新審視新社會里的“學習”概念。以下是我在迎接百年人生社會之際,對“學習”概念新內涵的探索。

      二、日本高齡社會的特征

      目前日本國內群眾對高齡社會的觀念開始轉變。以往,尤其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將近30年的時間里,高齡社會悲觀論籠罩了日本社會。其主要原因是社會的少子化和高齡化及其所導致的人口急劇減少與長期經濟蕭條的并行。據統(tǒng)計,1956年至1973年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9.1%,而1974年至1990年所謂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則下降為4.2%。泡沫經濟破裂之后,即1991年至2019年的這段時間內,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0.9%。所謂的戰(zhàn)后奇跡,即經過二戰(zhàn)日本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這種自豪感和自信心就在近30年里急速消失,逐漸沉沒于悲觀的社會氛圍之中。

      從高齡化率的轉變來看日本社會人口結構的轉變,1970年超過了7%,社會進入了高齡化社會,1994年超過了14%,進入了高齡社會。日本社會從高齡化社會到高齡社會的進程花了24年,當時在世界速度最快。2006年高齡化率超過了21%,進入了超高齡社會。從高齡社會到超高齡社會也只花了12年,這也是世界最快的。我們來看一下其他國家從高齡化社會發(fā)展到高齡社會的時間(即倍化速度),相比之下,東亞國家速度會更快(見圖1)。

      圖1 世界各國自高齡化社會發(fā)展為高齡社會的速度①

      日本目前的高齡化率為28%。據預測,2030年將達到32%,2060年將達到42%,其中75歲以上的超高齡者會占所有高齡者的70%以上。這種社會高齡化的急速進展與少子化即綜合出生率和出生人數的急劇下降是同步的。二戰(zhàn)后日本有兩次出生高潮,第一個出生潮發(fā)生在1947年到1949年間,其綜合出生率高達4.3左右,這3年里出生的嬰兒大約800多萬。之后,日本國內的綜合出生率急劇下降,徘徊在2.0左右。第二個出生潮大約從1971年到1974年,是第一個出生潮的第二代,在這4年間出生的嬰兒也大約800多萬,但是綜合出生率并沒有提高,一直處于2.0左右。之所以出生人數會突然增加,是因為人口基數大,而不是因為出生率提高。

      圖2 日本出生人數和綜合出生率的變遷②

      第二個出生潮過去之后,日本社會再沒有出現(xiàn)第三次出生潮。綜合出生率一直下降,之后就一直徘徊在1.4左右。據統(tǒng)計,日本的人口再生產率是2.08。第二個出生潮之后,由于綜合生育率一直遠遠低于人口再生產率,因而造成了社會的急速少子化。目前的日本社會正處在少子化的第三代,總人口數仍舊無法返回到人口增長的軌道(見圖2)。

      圖3 日本人平均壽命的變遷③

      少子化和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導致了總人口的高齡化。目前日本平均壽命(不分性別)為84歲,是世界上最長壽的社會之一。但是,日本人并不是平均壽命一直很長,而是在二戰(zhàn)后的經濟發(fā)展時期,日本致力于建設長壽社會的結果。75年前,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約為52歲,而在100年前則僅僅為43歲左右??梢哉f,這100年間,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翻了一番。這不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是日本人努力改善社會條件,建設長壽社會的結果(見下頁圖3)。這種所有人都可享受長壽人生的社會從側面反映出嬰兒死亡率的持續(xù)走低。觀察日本社會嬰兒死亡率的變化,就會發(fā)現(xiàn)嬰兒死亡率的急劇下降和平均壽命的急劇延長是互為表里、同步進行的。據統(tǒng)計,目前日本社會的嬰兒死亡率(新生兒出生后一年內1 000人中死亡的個體數)為1.9,全世界最低。與100年前的死亡率相比,減少到了百分之一。例如: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疫情席卷日本時,導致了十分之二的新生兒死亡。但是,過了100年,目前的嬰兒死亡率仍舊還有1.9,理想應該是0。當然,新生兒中也有患有先天性遺傳疾病的孩子,因此嬰兒死亡率很難降為0。這種嬰兒死亡率的急劇下降就是社會生活條件的改善所帶來的結果(見圖4)。

      這種嬰兒低死亡率的社會也是個生活條件好的社會,自然會帶來人口的長壽化。但是,嬰兒死亡率低也會間接導致出生人數的減少,因而少子化和人口長壽化同時加速了人口結構的急劇高齡化。而且,這種少子化和長壽化互為表里形成的人口高齡化結構,會在其超過了臨界點之后造成人口的急劇減少。

      如上所述,嬰兒死亡率的下降和平均壽命的延長背后有社會生活條件改善作為支撐。社會條件的改善是由社會經濟結構的工業(yè)化帶來的。根據日本總人口的變遷,就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社會總人口急劇增加是從明治維新開始的。因為當時采取了文明開化、富國強兵、殖產興業(yè)的政策,推動了社會的工業(yè)化發(fā)展。明治維新之前約150年前的日本社會的總人口只有3 300萬左右,采取了近代工業(yè)化政策之后,推動了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人口也隨之急劇增加。日本人口總數花了140年的時間翻了兩番,增加到1.28億人左右(見下頁圖5)。

      在工業(yè)化的進程中,日本采取了帝國主義政策,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除了給周邊的國家民眾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之外,也給日本國內的民眾帶來了深刻的災難。因此,二戰(zhàn)后日本社會變革了政治體制,變?yōu)槊裰髋c和平的國家,但是其經濟結構并沒有改變,一直堅持工業(yè)化的發(fā)展道路,改善了民眾的生活條件,尤其是在營養(yǎng)、醫(yī)療以及環(huán)境衛(wèi)生等方面。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圖4 日本人嬰兒死亡人數和死亡率的變遷④

      雖然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了出生數減少的趨勢,但是民眾的壽命在不斷延長。長壽的人數彌補了出生數的減少,日益改善的社會生活條件支持了總人口的急劇增加。尤其在二戰(zhàn)后高速經濟發(fā)展時期,雖然綜合生育率急劇下降,開始急劇少子化,但是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甚至超過了出生數的減少,因而人口總數仍是在繼續(xù)增加的。但是到了21世紀初,這種人口增加的機制開始陷入了負循環(huán)?;鶖荡蟮母啐g者死亡人數開始超過了新生兒的出生數,總人口開始呈現(xiàn)出急劇減少。

      因此,日本社會的人口減少是少子化和高齡化互為表里導致的。這也是我們的前輩努力建設民主和平的工業(yè)化社會,改善生活條件,形成了長壽社會的結果。那么,作為繼承這一長壽社會的下一代,我們應該做的是什么?答案是明確的。就是應該將以往對高齡社會的悲觀看法轉變?yōu)闈M懷希望,勇于描繪未來,踏出新的一步。

      圖5 日本總人口的變遷(含預測)⑤

      圖6 日本總人口結構的變遷(含預測)⑥

      三、高齡社會的觀念革新

      如上所述,日本社會進入近代工業(yè)化社會以后,尤其是二戰(zhàn)后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使得少子化和高齡化明顯地同步推進,導致21世紀初人口急劇減少。日本的總人口(只限于日本人)于2004年增加到頂峰1.28億之后,就開始呈現(xiàn)出減少的趨勢。根據預測,到2030年,將會減少到1.15億,到2050年,則減少到9 515萬人,而到了2100年時,甚至會減少到4 711萬人,即將近目前人口的三分之一。

      高齡化率與人口減少已經開始存在負相關。1970年時高齡化率為7%,1994年時為14%,2006年時為21%,目前為28%。據預測,到2025年高齡化率將會提高到30%,2060年時為40%,之后就會維持這種高比例狀態(tài),持續(xù)到2100年時也將是40%左右。那么,日本總人口結構就會呈現(xiàn)出圖6所描繪的變遷狀況。可以說,日本社會自21世紀初期就明確進入到了人口減少的社會,加上高齡化率一直保持急劇上升趨勢,少子化的局面也無法改善,因此從人口結構和規(guī)模的角度看,日本社會正在逐漸老化和萎縮。整個日本國內的市場也開始縮小,經濟發(fā)展模式也逐漸不利于工業(yè)化社會的發(fā)展。

      同時期,日本的經濟結構也已經開始從以制造業(yè)為主的工業(yè)化社會轉型為所謂的消費和信息化社會。如前所述,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開始逐漸降低,因此日本經濟的急速發(fā)展階段已經結束了,進入到了成熟階段。與此同時,日本社會開始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因為我們還沒有成功地轉型為應對消費和信息化社會的經濟結構。因此,日本國內將這一時期稱為消失的30年(見下頁圖7)。

      如上所述,少子高齡化,人口減少,經濟蕭條以及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降低互為表里地導致高齡社會悲觀論在日本國內的彌漫。

      圖7 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變遷 ⑦

      但是,我們必須正確看待這一問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日本社會的少子高齡化和作為其結果的人口減少是我們的前輩建設嬰兒低死亡率、民眾平均壽命長的健康長壽社會所帶來的結果。我們必須繼承這個好的社會,并運用其優(yōu)勢,建設更好的社會。我們已經處于應該探討22世紀社會的歷史位置的時期。2018年日本的男女平均壽命為84歲,死亡人數最多的年齡男性為87歲,女性為93歲,而且有數據預測2007年出生人口的平均壽命為107歲⑧。如果這一預測準確,今年初中二年級也就是14歲的孩子們中將有半數的人能夠活到2114年以后。我們有義務將這一好的社會建設為更好的社會并將它傳遞給下一代。

      因此,筆者認為我們必須考慮到社會變遷,特別是人口年齡比例結構的變遷。下頁圖8中間的橫線表示50歲,藍色區(qū)域表示統(tǒng)計上就業(yè)(從事社會生產工作)年齡結構人口的比例,綠色區(qū)域表示兒童年齡階段人口的比例,橙色區(qū)域則是高齡者階段人口的比例。

      圖從左到右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左邊的三分之一,為19世紀模式(對應圖中的19thcentury model),第二部分是右邊的三分之一,為21世紀模式(對應圖中的21thcentury model),第三部分是中間的三分之一,為20世紀模式。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平衡時期,第三部分是變化時期。但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卻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即第一部分時期,日本國內大多數人是50歲以下,超過50歲尤其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是很低的。反而第二部分的時期,兒童的比例很小,5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遠遠多于50歲以下人口的比例,甚至50歲以上的人口中65歲以上的高齡者的比例高達70%左右。

      筆者想通過這張圖說明少子高齡化和人口減少社會也存在優(yōu)勢。為方便讀者了解少子化社會的具體情況,將以本人家庭為例來講述。我出生于1960年,2020年60歲恰好花甲之年。我父母出生于1930年,都已過世。如果能活到今天的話,他們都已經90歲。我母親有8個兄弟姐妹,父親有5個兄弟姐妹,父母親都排行第5。我祖父母那一代多生多育,但是,我父母卻只有我和妹妹兩個孩子。

      我在母親健在時問過她:“你有那么多的兄弟姐妹,為何只生我們兩個孩子?” 母親卻反問我說:“你問什么呢?你不是還活著呢。”母親的回答讓我覺得很奇怪。母親解釋說:“你以為我只有8個兄弟姐妹,但實際上你外婆生了11個孩子。其中兩個男孩出生不久就死掉了,他們都算我的哥哥。那時候,我娘家做生意,需要男孩作為繼承人。如果在今天,有了一個男孩就可以放心了。但是,那時生活條件沒有今天這么好,孩子尤其是男孩的死亡率很高。只生一個男孩,父母都會很擔心如果這個男孩死掉該怎么辦? 因此,那時每個家庭會一直生到有了男孩。有了一個男孩還不放心,要繼續(xù)生到三個男孩,有了三個男孩基本上就算無后顧之憂了。所以,男孩出生之前以及男孩和男孩之間還會生出女孩,這樣,孩子的人數自然而然地增多了。我出生以前,你外婆已經生了三個男孩,如果那兩個哥哥都活下來了,我就有可能不會出生。但是,那兩個哥哥出生不久就死掉了,所以你外婆就繼續(xù)生了我。我下面還有4個孩子,最后一個就是你的小舅舅,是第三個男孩。這就是那時候老百姓的生育行為,也是多子社會的基本機制?!?/p>

      母親繼續(xù)說:“你出生的時候趕上高速經濟發(fā)展時期,生活條件日益改善,醫(yī)療也很發(fā)達,社會上對孕婦也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在醫(yī)院里生產,產婦的保健水平也在提高。因而,嬰兒的死亡率明顯地下降。幾乎沒有人擔心自己的孩子會早死。而且,你父親是城市企業(yè)里的薪職人員,我們不需要自家生意的繼承人。城市里的家庭都是核心型家庭,人們的家庭觀念也開始變化,我們都認為只要兩個孩子就夠了。如果是一男一女就更理想了。你和你妹妹兩個人都很健康地成長起來,我們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孩子。那時候,日本政府也鼓勵國民少生優(yōu)育,提倡一個家庭兩個孩子。我們老百姓也認為這一說法有道理。在高速經濟發(fā)展時期,家庭里的孩子數控制在兩個左右,家庭經濟的負擔也不重,不但可以享受富裕的物質生活,還可以為孩子們保證優(yōu)良的受教育機會。這就是少子化的基本驅動力?!?/p>

      母親還說:“日本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為我們多生時代的人也帶來了很好的生活條件,因此少子化和社會的長壽化同步進行,最終就導致了社會的高齡化?!?/p>

      我母親的話基本印證了日本的少子高齡化和人口減少的社會其實是前輩們努力建設物質富裕、生活便利的社會的結果。因而,我們也沒必要一直沉浸在高齡社會悲觀論里,應該在這些好的社會生活條件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長壽社會希望論。

      四、社會參與和主觀幸福感對高齡者群體的重要性

      圖8為何要以50歲為紅線將人口年齡比率結構劃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可以再以我外婆為例進行說明。圖8中下面綠色的區(qū)域在統(tǒng)計上是零歲至14周歲兒童年齡階段。我外婆過了兒童階段,15歲時結婚成家,第二年就生了孩子。之后,幾乎每年生一個孩子,到33歲時生了最后一個男孩,我的小舅舅。那么,50歲對于她意味著什么?是到了最小的孩子成家或成年的年齡,也就意味著50歲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從養(yǎng)家育兒的煩勞中獲得解放的年齡。根據圖8,50歲以上人口的比率極小。也就是說,那個時代的人基本上過了兒童年齡階段之后,就被迫成家,一直被束縛于養(yǎng)家育兒。到了能從家務和養(yǎng)育孩子的負擔中解脫出來時,人生已經幾乎走到了盡頭。這就是19世紀人們的標準生活模式。

      圖8 日本人口年齡比例結構的變遷(日本政府經濟產業(yè)部所制)

      那么,21世紀的人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50歲紅線仍然有效。例如:在當今的少子化社會,人們的生育行為是35歲左右生第一或第二胎,到50歲,孩子升入高中或大學開始自立,加上家務基本上借助全自動化的家用電器輔助,負擔并不重??梢哉f,人們到了50歲時也意味著從養(yǎng)家育兒的負擔中解脫出來。圖8顯示,這個模式下50歲以后可以享受人生的人口比率很高,50歲以上的人口已經在社會上形成一大勢力。也可以說,為了自己和社會的發(fā)展能夠花費時間和金錢的人口在社會里占著相當一大部分。這就是當今社會的優(yōu)勢。

      因此,繼續(xù)參加有薪水的工作也好,參加社會活動也好,參加志愿者或者社團活動也好,給予并保證高齡者社會參與的機會,是我們解決超高齡社會的各種問題,并且保障高齡者過積極生活以獲得人生目標的最好方案。如下的研究成果為此提供了佐證。

      根據日本靜岡縣追蹤調查的結果,運動、營養(yǎng)以及社會參與同高齡者的死亡率有著因果關系。假定對這3個因素沒有特別意識的高齡者的死亡率為100%,對運動和營養(yǎng)有著強烈意識并這樣生活的高齡者的死亡率就下降為68%,若再加上積極進行社會參與,死亡率就會下降為49%(見下頁圖9)。當然,運動不是跑步等對身體負荷較重的運動,而是散步等日常生活上的輕運動。營養(yǎng)也不是健康食品和綠色食品等特別的保健食品,而是普遍被認為對身體好的食品,如豆制品、蔬菜、肉制品等,并養(yǎng)成營養(yǎng)均衡的飲食習慣。社會參與也不是指參加特別的社會活動,而是指參加社區(qū)里的群眾活動,如打掃衛(wèi)生、割草,與朋友們一起打麻將等⑨。

      圖9 運動、營養(yǎng)以及社會參與3個因素對高齡者死亡率的影響⑨

      最近的研究成果還證明,營養(yǎng)似乎與死亡率沒有明顯的相關或因果關系,但是飲食習慣與死亡率還是存在相關性的,即如何吃飯、跟誰吃飯、吃飯時的人際關系等都與死亡率有明顯的相關。運動也是如此,運動當然對身體生理方面有好的效果,但是跟朋友一起走路、散步,在這些運動中形成的互相承認和互相鼓勵的關系,能讓運動效果有明顯的提高。這些都表明運動、營養(yǎng)以及社會參與這3個因素與高齡者的社會參與及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關系⑨。

      除了體力和生理方面的能力以外,最近30多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人在腦力方面的新能力。在以往工業(yè)化社會里被重視的人的腦力主要體現(xiàn)在記憶力尤其是短期記憶力。記憶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高,但過了50歲以后開始逐漸降低,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在信息化和消費社會里被重視的能力不再是記憶力,而是與人建立關系的能力。每個人都具備語言運用能力和日常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并且這兩種能力反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一直發(fā)展(見圖10),這兩種能力也可以概括為人際關系形成能力。這一事實表明高齡者這一不太有利于適應工業(yè)生產方式的群體,在新的信息化和消費社會里并不算是弱勢群體,他們完全可以開發(fā)自己的潛能,用以適應新的社會,發(fā)揮良好的作用(Cornelius & Caspi, 1987)。

      圖10 高齡者認知能力的年齡變化⑩

      這些研究成果顯示,社會參與尤其是良好的人際關系對高齡者的身心健康會起到良好的作用。此外,Holt-Lunstad、Smith和Layton(2010)的研究成果也表明,高齡者的死亡率與他們在社會上的連接關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見圖11)。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與抽煙和喝酒以及肥胖率、運動等所謂的健康因素相比,社會關系因素和高齡者的死亡率有更密切的關系。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社會支持的多寡以及被社會容納程度的深淺。

      圖11 與高齡者死亡率的相關因素比較

      這種關于人際關系對高齡者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的研究成果也與以下觀點不謀而合,即高齡者主觀上的幸福感與他們的死亡率的降低有密切的關系。根據Chan的研究成果,社會關系的缺乏對高齡者身心活力有著巨大的消極影響,尤其個人的孤獨感直接影響高齡者的活力即死亡率(見圖12)。根據這一研究成果,Chan提倡在高齡者福利政策中,為讓高齡者擁有良好人際關系提供保障是很重要的,保障他們獲得主觀上的幸福感更重要?。

      以上研究成果都說明高齡社會在政策上保障高齡者擁有獲得主觀幸福感的社會關系是很重要的。加之,百年人生社會到來之際,為了建設更好的百年人生社會,需要促進高齡者的社會參與,讓他們發(fā)揮作用,過積極活躍的高齡生活。為了促進高齡者的社會參與,需要鼓勵他們勇于繼續(xù)完善自己,開發(fā)潛能實現(xiàn)自我,從而為社會發(fā)揮積極作用。為了鼓勵高齡者對社會起積極作用,需要給他們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

      圖12 孤獨感對高齡者死亡率的影響?

      五、“學習”概念的革新與“學習”機會的保障

      面向百年人生社會的今天,我們需要革新“學習”概念。在以往的工業(yè)社會里,學習就是了解、積累和應用知識,參與社會上的工作和過日常的生活。而且這些知識就是工業(yè)社會所需要的知識,即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所需要的既成知識。這種社會雖然表面上物質日益豐富,有了巨大變化,但是,其根本的部分即價值觀一直沒有變化,一直把堅持物質的量的擴大和增加作為唯一的價值追求。社會觀念也較為單一,用單一的尺度衡量價值,就是以所謂的交換價值即貨幣為主的價值。

      但是,新的社會即信息化和消費社會的生命力在于價值的多樣化和多元化。這樣的社會要求人們在平等的、對話的關系中交換意見,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從而不斷地革新社會上的價值觀念,以促進社會價值的多樣化。以往的社會里,量的多少就是價值的標準,但是在今天的社會里,質的差異才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基礎。因此,這樣的社會要求我們不斷改造自己,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不斷豐富社會上的價值。每個人都需要有著質的差異,需要在無需彼此比較的平等關系中,不斷地交流,不斷地交換且創(chuàng)造價值。為此,我們需要終身學習,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自己。

      此外,社會上的教育觀念尤其是對學校的看法也需要改變。學校教育只處于百年人生中的初期,在學校中所學到的知識不僅不足以應對一生,而且很快就變得陳舊,需要不斷地更新。因此,對學校的認識和期待應該迅速轉變,從在工業(yè)社會里認為學校是學習終身受用的知識的場所轉變?yōu)槭窃谧兓幌⒌男畔⒑拖M社會里培養(yǎng)繼續(xù)學習能力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場所。只有改變了對教育和學校的觀念才能讓下一代人在多樣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中獲得豐富的社會體驗,進而培養(yǎng)他們能夠形成豐富的人際關系并且通過對話的關系能夠創(chuàng)造豐富的社會價值和能力。

      基于此,日本政府在修訂2020年度的教學大綱時采納了“與社會連接的教學課程”的思想,設計了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的15年一貫的教學大綱。致力于將下一代人培養(yǎng)為社會的接班人,開發(fā)和提升他們自我設計和實現(xiàn)人生目標與道路的能力。要求他們學會合作,與他人共同探索知識和社會價值,從而建立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價值的社會,成為新社會的主人翁。

      在設計新的教學大綱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新的社會并不像以往的工業(yè)化社會那樣,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需求是單一的,是以均質的空間和時間構成的,以規(guī)模即量的擴大作為唯一的社會價值?,F(xiàn)在,追求量的擴大的時代已經結束,需要一個質的多樣化且不斷創(chuàng)造新價值的變化不息的社會。在新的社會里,社會中的成年人是無法給下一代人指出人生方向的,也無法給他們提供將來的生活特別是職業(yè)生活的具象愿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勵他們與他人共同去創(chuàng)造新的社會以及新的人生。當然,雖然下一代人將要面臨的社會的具體情勢和內容無法由我們去描繪,但是可以斷言,新的社會里人們不應該孤立,不應該失去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信賴和互相承認的關系,因為只有在和諧以及協(xié)助互動的關系中才能夠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價值。

      為此,日本的中央教育審議會在2015年12月同時發(fā)布了三個報告。第一個報告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報告?,第二個報告是改進學校組織結構的報告?,第三個報告是建立并加強學校與社區(qū)關系的報告?。

      第一個報告要求政府對師資培訓制度進行改革。側重培養(yǎng)教師能夠采取活動式教學法。與學生一起探索并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以及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在這個基礎上組織學生們自己去與別人建立對話關系、共同去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的能力。根據這一報告,日本的教育部要求大學對師資培養(yǎng)制度和課程進行改革,培養(yǎng)符合新社會要求的學校教師。與此同時,也要求地方政府對當地教師的培訓制度進行改革,專門培訓他們成為能夠采取活動式教學法的教師,將學校的空間變成同學與教師共同探索新價值的空間。

      第二個報告要求政府減輕學校教師的負擔。保障教師能夠作為教學專家從事學校教學實踐,尤其是活動式教學實踐,從而為學生們探索和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鋪路。基于此,報告要求每一個學校的領導要與當地社區(qū)建立聯(lián)系,并組織當地居民協(xié)助學校教師的教學,從而減輕教師的負擔。此外,報告還要求地方政府要培養(yǎng)更多的社會福利咨詢員并讓他們協(xié)助學校教學,為教師們提供專業(yè)咨詢,幫助在生活上需要幫助的學生,以保障學生堅持學習并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第三個報告要求政府對全國學校的結構進行改造。在“與社會連接的教學大綱”的基本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與當地社區(qū)建立聯(lián)系,并將學校與社區(qū)的連接方向從以往的“社區(qū)到學校”轉變?yōu)椤皩W校到社區(qū)”。原來社區(qū)的居民需要到學校里協(xié)助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現(xiàn)在更需要學校與社區(qū)建立合作關系,鼓勵學生到社區(qū)里去,與當地社區(qū)居民共同探索知識和價值,加深社會層面的體驗,從而增強自我肯定感并提高實際的操作能力。該報告同時要求當地社區(qū)的居民要盡量給學生們提供參與社會體驗活動的機會,社區(qū)本身也要進行自我改造,組織協(xié)助學校的居民團隊,加強當地居民的凝聚力。

      這三個報告面向學校教育改革形成了互動的關系,致力于建設“社區(qū)學?!保磳W校和社區(qū)共同協(xié)作培養(yǎng)下一代的組織結構。學校和社區(qū)的新的組織結構與上述的新的教學大綱互為作用,為同學們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以及獲得豐富的社會活動機會提供保障,促使他們勇于與他人合作去設計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助力他們在社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積極創(chuàng)造新的社會價值。

      在這種學校和社會的新的組織結構中,最關鍵的是社區(qū)居民的功能。因為這一新的組織結構除了要求當地社區(qū)居民積極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以外,還要求他們在當地社區(qū)里要積極創(chuàng)造與孩子們一起去探索新事物的機會,并給孩子們提供與居民一起去探索新的知識和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的實踐機會,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在與別人的對話中創(chuàng)造出新想法和新價值的辯證思維能力。與此同時,這一新的組織結構還要求居民本身也要主動成為能夠承擔這種新功能并與兒童共同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區(qū)價值的主體。

      可以說,迎接百年人生時代之際,日本學校教育政策所采取的方針和方向是以下一代的壽命已經延續(xù)到100年為前提的。在這百年人生的初期,孩子們多半時間都在學校里,因而學校教育實踐就是培養(yǎng)他們百年人生所需的繼續(xù)學習能力的基礎,將目標修訂為培養(yǎng)他們在百年人生中主動地繼續(xù)學習的基本態(tài)度和基本能力,重視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和交流關系的能力,從而在對話的關系中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的社會價值,將來成為社會的主人翁。因而,最關鍵的就是語言運用和社會體驗。我們期待著學校與當地社區(qū)能夠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給孩子們提供豐富的語言運用和提升社會經驗的機會及條件,希望當地社區(qū)居民也能夠改變自己,成為擔負起這一新的功能的社會實踐主體。

      基于此,以往的學習概念也要被重新審視,“學習”已經不再只是傳授和接受知識或者運用知識、接受社會既成的文化、適應社會的量的擴大從而成長為社會主體的單一過程,而是在形成了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態(tài)度和能力之后,與他人共同去探索新的知識、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并與他人建立對話與辯證的關系,不斷地更新和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不斷地改造社會價值,從而促進自我完善,并為自己的變化而感到幸福的這樣一個社會整體的過程。

      因此,日本政府最近提倡GIGA(Global and Innovation Gateway for All)學校構想,就是為了推動下一代成為變化不息的社會建設主體的培養(yǎng)工程。構想中提到從2020年開始,為所有的中小學生提供平板電腦,推動教科書和教材的數據化。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展開,并加強他們的互動。提倡一部分教學活動取消年級區(qū)別,組織他們進行互教互學的活動,以促進在學校里創(chuàng)造新價值以及實現(xiàn)價值多樣化的實踐。同時,鼓勵同學們與當地社區(qū)居民聯(lián)系,在社區(qū)里開展探索和創(chuàng)造價值的活動,與居民一起改造和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并在這一過程中發(fā)現(xiàn)變化不息的自己。這樣,以往工業(yè)社會的整齊劃一式的教學法被完全否定,變革為以個性化和互動為主的活動式教學法。

      六、百年人生社會與“終身學習”

      日本政府已經注意到高齡社會里“學習”的重要性,尤其是為所有居民提供繼續(xù)學習及終身學習機會的重要性。日本政府在1994年日本社會進入高齡社會之后陸續(xù)制定相關法律,為迎接高齡社會和超高齡社會做準備。這一系列的法律名稱及其涉及的領域與制定的年份參見表1。其中,制定于1995年的《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其他法律都有各自特定的領域,也可以說有各自的對象,但是《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沒有特定的對象,是作為綜合法而制定的。

      表1 與高齡社會有關系的一系列法律

      此法以推動有關高齡社會的綜合性對策、謀求社會經濟的健康發(fā)展以及國民生活的安定與改善為目標;以建設公正、有活力的且在自立與連帶精神的基礎上形成當地社區(qū)富有多樣價值的高齡社會為基本理念。

      在這一理念和目標之下,這部法律規(guī)定高齡社會對策的方向如下:第一,建設一個保證所有國民終身能夠參與職業(yè)以及其他豐富的社會活動機會、公正且有生機的社會;第二,建設一個所有國民都作為構建社會的主要成員且獲得尊重,并且當地社區(qū)是在自立和連帶精神的基礎上進行建設的社會;第三,建設一個所有國民終身都能夠過上健康且充實的生活的價值豐富的社會。

      此外,法律還要求政府制定綜合應對高齡社會需求的對策。例如:為了保證所有國民終身擁有充實的生活,政府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確保他們獲得終身學習的機會。為了形成有活力的當地社區(qū),政府要采取適當的措施促進高齡者參加社會活動并提供參加志愿者工作的機會。

      在日本進入高齡社會之際,日本政府就已經意識到高齡社會是全民參與的社會。為了建設這種社會,終身學習對全體國民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頒布了要保障所有國民終身學習機會的法律。這么看來,終身學習已經不只是教育系統(tǒng)的政策,已然成為國家綜合政策的一部分。

      根據這一法律的規(guī)定,日本政府在2012年和2018年,分別制定了兩個高齡社會對策綱要?,作為高齡社會政策的基本方針。尤其是第二個綱要中明確規(guī)定日本社會已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少子化和高齡化的社會階段。高齡社會的對策除了涉及高齡者以外,還應該給所有年齡段的國民都提供能夠生活幸福充實的環(huán)境。

      在這一方針下,該綱要制定了如下具體目標:第一,取消年齡差別。創(chuàng)造一個所有國民都能根據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且能夠活用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上過活躍生活的無年齡差別社會。第二,鞏固當地社區(qū)的生活基礎建設。建設一個在當地社區(qū)里所有的居民在任何人生階段都能夠描繪具體的高齡期生活的社會。第三,利用新技術革命的成果,促進新的高齡社會的建設。推動如上對策,為所有國民過上幸福的高齡階段的生活提供保障,同時加強各年齡段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建設一個所有年齡段的人都能夠勇于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價值的社會。

      政府將這樣的社會稱為“一億人總活躍的社會?”。為了實現(xiàn)幸福的百年人生社會,提倡人才培育(即“人才培育革命”)和生產率提高(即“生產率提高革命”)的政策推進。

      在這一背景下,國家政府也采取了相應的政策。如日本政府內閣2017年設立了“百年人生時代構想會議”,以研究百年人生時代應有的人生道路和實現(xiàn)新的人生道路所需要的相關政策支持。該會議在第二年2018年即發(fā)表了報告?,指出百年人生時代應有的人生道路的基本觀點,即從單調的人生階梯論轉換為多條人生道路論;將職業(yè)生活的觀念從就業(yè)轉變?yōu)閯?chuàng)業(yè);保障每一個人在漫長的人生之路上擁有轉軌的自由,什么年齡都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在社會上找到位置,也能夠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出貢獻。

      為了保障全體國民走上這種新的人生道路,并發(fā)現(xiàn)新的自己,能夠在社會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國家政策的關鍵就是終身學習,尤其是給全體國民提供繼續(xù)學習的機會,重新開發(fā)自己潛能的機會,以保證他們每一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別人合作設計自己的人生之路并去著手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創(chuàng)造出生生不息、價值豐富的社會。為此,在學校教育培養(yǎng)每一個兒童的終身學習能力之后,再通過大學和社會上的教育機構給全體國民提供學習并更新自己知識,以及與他人一同去探索和創(chuàng)造新的人生價值的機會。

      當然, 這種以終身學習為基礎的社會里,社會保障制度也需要改革。目前按照對象分類而制定的社會保障制度,例如:兒童福利制度、高齡者福利制度、兒童醫(yī)療制度以及高齡者醫(yī)療制度等,都需要改革為貫穿全年齡段的一貫制的社會保障制度。這樣的社會保障制度,成敗的關鍵在于每個國民能否擁有參與終身學習的同等機會,是否能夠日益更新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創(chuàng)造和完善自己,從而為社會繼續(xù)做出貢獻,減輕整個社會的負擔。

      基于此種考量,日本政府內部的其他部門也提出了相關的政策提案。例如:內閣府的經濟財政咨詢委員會也組織了“未來選擇工作組”,于2020年發(fā)表了報告(暫定版)?。報告書中指出,2014年時提出的“未來選擇1.0”即對抗少子化進程,提高生產效益和地方經濟的活性化策略都未顯成效。因而2020年提出的“未來選擇2.0”,將重點放在不斷培育創(chuàng)新人才,推動社會的變革,提高就業(yè)和雇傭制度的自由度和多樣化,展開工作的數據化以及開發(fā)高附加價值的服務行業(yè),促進當地社區(qū)居民的交流和互相支援關系的形成,建設以公正性為基本價值的開放市場。為了實現(xiàn)這種未來,需要保障的是全體國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改造自己的機會,即終身學習的機會。

      日本政府各部委也開始提倡終身學習。例如:厚生勞動?。ㄐl(wèi)生和勞動部)開始提倡居民共生社區(qū)的建設?。據預測,日本國內到2060年時將有八分之一的國民可能患失智癥,將面臨失智癥患者的激增現(xiàn)狀。因此,日本衛(wèi)生和勞動部開始提倡在當地社區(qū)里建設學習和交流的平臺,讓當地居民共同協(xié)作,形成共生社區(qū),創(chuàng)造包括失智癥患者在內的當地居民共生的社區(qū),以解決未來的困難。

      七、邁向不得不學習的社會

      日本社會現(xiàn)在已經進入了百年人生的社會,這是與以往的工業(yè)化社會完全不同的社會。在這樣的新社會里,以往依賴量的擴大的社會模式完全失效,需要以質的多樣化以及不斷更新和不斷創(chuàng)造為主的生存方式與之相匹配。在這樣的新社會里,最重要的是終身學習。在當前的日本社會,終身學習已經不僅僅是教育行政系統(tǒng)推動教育改革時采用的基本概念和制度設計框架,更成為包括福利行政系統(tǒng)在內的綜合行政系統(tǒng)在設計社會改造方案時運用的基本理念與設計整個制度的基本框架。最終,運用和實踐終身學習的是社區(qū)的居民。目前,改造社會結構的焦點是社區(qū)這一“小型社會”以及承擔建設“小型社會”的當地社區(qū)居民。

      因而,我們還需要改造當地社區(qū)居民參與學習活動的實際做法。在以往的社會里,無論是綜合行政,還是教育行政,為了改善行政服務的效果,都非常重視PDCA循環(huán)。PDCA就是Plan-Do-Check-Act的一系列的循環(huán)關系,在這個循環(huán)中對行政服務和實際實踐加以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對原來的計劃進行改造,以改善其效果。這是實證主義的實踐法,也是根據醫(yī)療模式的以證據為中心評估行政實踐效益和制定計劃的做法(見圖13)。

      圖13 PDCA循環(huán)概念圖

      圖14 PDCA導致惡性循環(huán)

      但是,這一PDCA式循環(huán)模式主要是為改善工業(yè)生產而開發(fā)的評估法,是以單一的標準衡量并進行評估的量化評估法。因此,如果應用于教育、學習以及建設社區(qū)等由無數復雜關系而形成的實踐,就會損害活動主體的積極性,呈現(xiàn)出再生產的縮小化或惡循環(huán),導致事業(yè)的失敗(見下頁圖14)。

      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實際的教學活動以及社區(qū)建設實踐里的學生與當地社區(qū)居民的互動關系,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關系不是PDCA式的循環(huán),而是A A R式的循環(huán)(見圖15)。AAR循環(huán)指的是Anticipation-Action-Reflection式的循環(huán)。Anticipation有預期和預想的意思,還包含有預想愉快和好的事情心情激動的含義。Action就是指活動和行動,Reflection指的是反思。在這一循環(huán)中關鍵是第一個A和R。開始的時候,預想或幻想愉快的結果使心情激動,而后開始行動。在每一個階段都隨時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不需要評估。如果做得很好或做得很順利,就繼續(xù)進行下去,如果做得不太理想,就換方法再去嘗試(OECD, 2018)。

      AAR式循環(huán)中不會有阻礙循環(huán)的因素,在由無數因素組成復雜關系的教育、學習以及社區(qū)建設的實際活動中,每一個成員都可以開啟這一開放式的反復嘗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感到自己和他人關系的不斷變化,可以不斷地生成新的自己,從而獲得主觀幸福感,還可以在這種變化不息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價值(見圖16)。

      圖15 AAR循環(huán)概念圖

      圖16 AAR的實際循環(huán)

      這種AAR開放式的循環(huán)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也是社會成員不斷開發(fā)自己潛能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自己,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價值,將社會改造為百年人生社會的過程。其關鍵是在良好的人際關系即互相承認和互相信賴的關系中進行學習活動,以發(fā)現(xiàn)在與別人互動的關系中日益更新的自己。在新的社會里,我們提倡開展這一新的“學習”過程,讓包括高齡者和兒童在內的全體民眾都可以成為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的主人翁。

      注釋

      猜你喜歡
      少子學習高齡
      高齡女性助孕難在哪里
      高齡無保護左主干病變患者血運重建術的長期預后
      國際視野下的中國人口少子化
      文化縱橫(2018年4期)2018-09-27 12:17:30
      試論在高?!爱a、學、研”中發(fā)展現(xiàn)代傳統(tǒng)手工藝文化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25:32
      小學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家庭習得環(huán)境對初中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研究
      創(chuàng)設探索情境,讓學生在“探”中“學”
      超高齡瘙癢癥1例
      經濟學視角下日本“少子化”問題的思考與啟示
      高齡老人須克服4大危象
      邵阳市| 中方县| 克山县| 乌兰察布市| 开封市| 保德县| 日喀则市| 辽中县| 长顺县| 卢湾区| 宽城| 建瓯市| 通化市| 松原市| 丰都县| 孝义市| 白沙| 琼结县| 丰城市| 和田县| 长白| 赤水市| 靖州| 武冈市| 高州市| 绥棱县| 肃南| 余庆县| 藁城市| 南岸区| 淮阳县| 七台河市| 清新县| 乌拉特后旗| 抚远县| 兴业县| 湾仔区| 康保县| 西乌珠穆沁旗| 曲周县|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