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偉
摘要:情感教育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運用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相關(guān)的知識,運用適當?shù)慕虒W手段,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影響教學主體即學生的態(tài)度、觀念等情感體驗。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所占有的比重尤其突出。學生在接觸與品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學名著的過程中,通過品味主人公的所思所感所想,逐漸受到熏陶與塑造,提升個人道德素養(yǎng),同時建立崇高的個人理想,擁有高遠的志向與抱負。
關(guān)鍵詞:行文思路;深入理解剖析;個人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1-0021
一、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語文是一門情感性較強且較為感性的學科,其培養(yǎng)的重點在于學生人文情懷的塑造與提升。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感受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抒發(fā)的不同情感。學生很小的時候就會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卻對于詩句中傳遞的思鄉(xiāng)之情不甚了解,這就是由于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導致學生沒有深入理解古詩詞的靈魂,也就是說情感教學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進入初中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認知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學生也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基礎(chǔ)上掌握了高效的語文學習方法,擁有了初步的文本賞析能力。因此,進入初中階段,教師就有必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實施情感教學。此外,中高考大綱中對于學生理解探究能力的要求也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需要學生在賞析課內(nèi)文本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課外文本的探究賞析。鑒于這樣的考查要求,教師在初中階段實施情感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二、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1.明確目的,營造氛圍
初中語文教學主要是圍繞課本中的課文所展開的,教師需要在教學準備階段明確每一篇課文的大綱要求,根據(jù)要求來制定教學計劃。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首先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分解與剖析,把握文章的整體行文思路以及情感表達線索,對于需要學生深入理解賞析的內(nèi)容著重準備,創(chuàng)設(shè)一種課堂學習情景。例如在學習有關(guān)愛國方面的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先在網(wǎng)上閱讀一些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文章與資料,對于愛國情懷的表達有初步的了解與自己的看法。例如學習《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自主閱讀一些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詩篇,并對其中所表達的情感與即將所學的《天凈沙·秋思》進行比對,找到其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在課堂學習之前,學生通過這樣的比對與理解,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情感表達方式,同時也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營造了一種學習氛圍。學生也能初步接受情感教育的熏陶,初步感受古代文人的思鄉(xiāng)情懷,在課堂上的理解與賞析也就變得比較容易,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選擇更加高效的教學方式進行情感教學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則應該選擇更加有效率的方式進行“情感教學”。首先,教師需要認識到“情感教學”并不僅僅只是對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以及道德的熏陶,同時也需要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能夠?qū)τ谖谋局兴N含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想法進行深入的挖掘與理解,在字里行間品味出作者的意圖。換句話說,“情感教學”也就是需要學生在自身道德水平修養(yǎng)提升的基礎(chǔ)上,能夠分析品味文學作品中的情懷,這樣才是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讓學生在文學素養(yǎng)提升的同時實現(xiàn)道德水準的提高。
具體到教學中,學生在課前進行同類文本的比對閱讀,以及了解文章的文學知識例如作者的生平簡介等基礎(chǔ)上,已經(jīng)對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有了初步的理解與看法,但是這樣的理解程度可能還沒有達到教學目標中對于學生的要求。因此,教師首先需要帶領(lǐng)學生一步步從字、詞、句、段以及整篇文章進行深入理解與剖析,從多個角度來理解文本的情感線索。例如,《回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的學習,教師可以把文章劃分出段落,讓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chǔ)上,依照作者的情感變化順序,將文章劃分成幾個層次,概括出每一個層次的主要事件,并對每一部分作者表達的具體情感進行賞析。概括在這一篇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主要事件以及作者對于魯迅先生持有的態(tài)度。在具體的情感劃分之后,再將每一個層次的主要內(nèi)容以及情感呈現(xiàn)在黑板上,就可以理出文章的整體行文思路。通過撰寫文章的行文思路以及對應的情感表達,學生可以慢慢感知作者的情感經(jīng)歷。最后整體把握總的情感基調(diào),例如本文主要是表達對于魯迅先生的紀念與尊重,文章中記錄的不同事件則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對魯迅先生各方面的紀念,并且給我們讀者從多個方面構(gòu)建出了魯迅先生的人物形象。
在把握文章基本的情感基調(diào)以及表達情感的方式之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帶入一個更高的層次,要將在課本中學習到的情感表達方式運用到自己的寫作過程中。《回憶魯迅先生》是以一種回憶的方式來構(gòu)造人物形象,看似是緬懷魯迅先生,實則是通過一件件與魯迅先生相處的真實事件讓讀者從側(cè)面感受魯迅先生的特點與形象,進而能夠更深入地感知作者對于魯迅的各種情感。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運用相似的表達方法,在課堂上進行仿寫練習。首先照著文章的情感表達思路與表達方式列出總體大綱,寫出自己準備記述的事件以及在該事件中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再將它們連成一條情感表達線,最終確定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在這樣的仿寫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qū)φn文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提高了分析挖掘能力并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加以運用,完美地提升了課堂學習效率。
總之,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情感教學是滲透在語文教學的每一個階段中的。教師需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掌握到通過分析字里行間的語言表達以及詞句運用來實現(xiàn)作者情感的賞析,并能夠在學習以及分析的過程中對自身的道德情感進行熏陶與凈化。例如,學習愛國作品之后需要建立起家國意識,同時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讓青年學生明白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承擔起對于國家以及社會的責任。這樣才是真正實現(xiàn)了課標改革過程中提出的“素質(zhì)教學”。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臨淮中心學校2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