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建新
浸潤閱讀、動人心魄
高考閱卷時,閱卷者常為思想深刻的文章喝彩。在思想深刻面前,準確扣題、分析論證合理等似乎都退居到次要位置。不是說它們不重要,而是說人們在閱讀文章時,技術(shù)性的要求只是理性評判的一個尺度,打動人的是寫作者從心底流出的深刻思想。我們先來看下面幾段文字:
自我面對倫理關(guān)系、交際關(guān)系的角色不平衡時,選擇有二:一是纏繞其中,搖擺不定,難以平衡,此將導(dǎo)致落差與錯位的罅隙增大;一是解構(gòu),重構(gòu)自我,尋找到各種角色間的最佳契合度,在不斷自我確認的同時找到平衡,并臻至舒適狀態(tài)。
陷于落差和錯位狀態(tài)中是普遍的、常態(tài)的選擇。落差,是自我愿景無法降至世俗的角度;錯位,是自我在不同的角色間協(xié)調(diào)出現(xiàn)問題。在欠缺的自我認知下,我們往往難以將自我的真實角色與預(yù)設(shè)的結(jié)果進行充滿平常心的對照。
不斷地解構(gòu),重構(gòu)自我以達到良好的契合度是成長型人格的表現(xiàn)。所謂成長,就是充滿主觀色彩的“自我愿景”與極具客觀性的“家庭、社會角色”之間需要跨越的溝壑,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間的矛盾與平衡是人生的應(yīng)然之態(tài)。將自我解構(gòu),剔除過于理想的成分,糅合進妥當?shù)脑?,比如事業(yè)心強的人應(yīng)在自我平衡中滲入家庭元素。只有反復(fù)地重解構(gòu)自我,才能真正漸至舒適的狀態(tài),尋找到平衡點。
這三段文字節(jié)選自2020年浙江高考一篇高分作文,思想深刻是其受青睞的主要原因。三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很清晰,第一段說面對“角色不平衡”的兩種選擇,二、三兩段分說兩種選擇。何以說深刻?一是兩種選擇的確概括了所有面對“角色不平衡”的選擇,這就使進一步討論有了真正的指導(dǎo)價值;二是指出第一種選擇是自我認知欠缺,可謂一針見血;三是指出第二種選擇是“成長型人格的表現(xiàn)”,說得到位,整體來看,體現(xiàn)了作者較高的認識水準。
這種認識水準或者說深刻的思想從哪里來?有人說在于不斷思考。要說思考,處于生活中的人其實是無法停止思考的,只是一些人思考淺薄,一些人思考深刻;有些人思考庸常,有些人思考高尚。因此,籠統(tǒng)地指導(dǎo)人要不斷思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有人說要掌握思考的方法,于是種種的思維方法就成了指導(dǎo)寫作的法寶。方法固然是需要的,但缺乏思維材料的方法是空中樓閣。有人說來自實踐,這固然不錯,但沒有步入社會生活,缺乏實踐,又如何實現(xiàn)思想深刻?答案便是:閱讀。
關(guān)于如何使思想深刻,我們常常會看到答案之一:能夠透過事物的表象發(fā)現(xiàn)本質(zhì)。這樣說當然沒有問題,但每一個思考者都希望找到事物的本質(zhì),那本質(zhì)在哪里?沒有真正的閱讀,沒有思想的浸潤,沒有用心去撫摸思想家高貴的頭顱,沒有這樣的過程,本質(zhì)是很難觸摸到的。
上面所引的這段文字,表現(xiàn)出來的是流暢的說理,背后卻可推知作者的閱讀浸潤。“倫理關(guān)系”“解構(gòu)”“重構(gòu)”“最佳契合度”“舒適狀態(tài)”“自我愿景”“自我認知”“成長型人格”“主觀色彩”“客觀性”“主觀世界”“客觀世界”“元素”等詞糅合在一起,以頗為理性的姿態(tài)表達清晰的觀念,沒有長期的閱讀浸潤是做不到的。
有的同學閱讀很功利,閱讀時以尋找好詞好句或積累寫作素材為目標,總希望在閱讀中找到寫作時直接可以用的東西,不少指導(dǎo)寫作的資料強化了這一認識。不可否認,這有作用,但這種閱讀不是真正的閱讀。在這種閱讀觀念指導(dǎo)下,寫出的文章,司馬遷、蘇軾、霍金等只是證明觀點的例子,加上扣住觀點的分析,便自以為深刻了。但在讀者看來,作者好像在說另一個時空的生活,看不到作者思想的影子。沒有精神相遇相通的閱讀,寫出來的文章,語言是深刻不起來的。
有的書是拿來看的,看看就好,看了也沒有多少收獲,不看也沒有損失什么;有的書是拿來讀的,讀懂它,豐盈自我世界;有的書是拿來“啃”的,是一點一點讀進去的。要“啃”的書未免有些枯燥,于是就想放棄,殊不知,“啃”了一句,“啃”了一小段,“啃”進去了,懂了,通了,人生便豁然開朗。也有“啃”不進去的情形,這時可以找一些解讀性的文章或書籍,將它們帶進去。
選擇一兩本書,約上幾個同學一起讀(如果老師愿意跟你們一起讀,那就更好了),閱讀、討論,讀懂,讀明白,有點簡單,有點笨,但要把文章寫深刻,這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