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輝 劉麗麗
【關鍵詞】慢阻肺;失眠;治療進展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26-0182-02
現代醫(yī)學中,對于慢阻肺并發(fā)失眠的發(fā)病機制尚未確定,根據國內研究了解到,慢阻肺患者并發(fā)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以及氣促、咳嗽和憋悶等,加之抑郁與焦慮等情感障礙影響,均為失眠的誘因。臨床治療中,以鎮(zhèn)靜催眠藥物為主,但很容易出現急性亦或是慢性呼吸衰竭的癥狀,缺氧程度也會加重,所以臨床推廣難度大[1]。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慢阻肺合并失眠的治療進展十分有必要。
1慢阻肺合并失眠流行病學闡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即慢阻肺,容易反復性發(fā)作,此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特征就是支氣管與肺等氣道的氣流受限,臨床表現為氣短、長期咳嗽、喘息胸悶、咳痰等,發(fā)病主要和氣候條件、環(huán)境污染、吸煙、感染因素、機體因素等存在關聯,臨床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均相對較高。
根據實踐研究結果表明,慢阻肺的全球發(fā)病率在8%~20%之間,即便是非吸煙者,發(fā)病率也都達到3%~11%。根據國內2018年流行病學的調查數據可知,我國年齡超過20歲人群患慢阻肺的幾率是8.6%,而年齡超過40歲患慢阻肺的幾率是13.7%,年齡超過60歲患慢阻肺的幾率高于27%,且患者數量達到9900萬。根據WHO報告內容了解到,慢阻肺已經發(fā)展成“人類殺手”,并且在全球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三。此外,在國內城市人口死亡病因中,慢阻肺也位居前列。根據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數據表明,我國慢阻肺死亡人數在總死亡人數中占比9%,而在全球范圍內的慢阻肺死亡總數中占比30%。
慢阻肺患者的病情是進行性加重,不僅病程長,且病情容易反復,也會并發(fā)諸多疾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十分不利,甚至還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直接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2]。因慢阻肺疾病屬于慢性反復發(fā)作疾病,需要長期就醫(yī)和吃藥治療,患者及家庭經濟壓力顯著增加,負擔更沉重。慢阻肺是全身性慢性炎癥反應,在對肺臟造成累及的同時也會使身體各系統受損,甚至合并肺外并發(fā)癥,以骨質疏松、失眠、焦慮抑郁以及代謝綜合征等最為常見,尤其是失眠,是臨床中發(fā)病率最高的肺外并發(fā)癥。研究結果表明,伴隨慢阻肺疾病病程的進展,在氣流受限各時期均有可能出現失眠的癥狀。而且,慢阻肺患者中53%~70%睡眠質量不理想。臨床中,有學者借助ISI評分對慢阻肺患者失眠情況進行調查,發(fā)現此類患者患有失眠的幾率在25%。另有學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出院30d的慢阻肺穩(wěn)定期患者睡眠情況進行研究,根據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統計后,有睡眠問題的患者在總數中占比36%。此外,臨床中通過對睡眠狀況自評量表的應用,針對慢阻肺患者展開問卷調查,結合數據可知,慢阻肺急性發(fā)作期患者出現失眠的幾率高達81.5%[3]。
睡眠是人的生理過程,與其新陳代謝及腦神經功能均存在直接關聯。根據臨床研究可知,慢阻肺患者受生理與心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睡眠質量問題。若慢阻肺患者睡眠質量良好,即可保證其日間精力充沛,且行為活動正常。而且,睡眠質量會對患者情緒產生影響,好的睡眠質量會使患者的心情更加愉悅,若睡眠質量不理想,很容易引起慢阻肺患者氣流阻塞程度惡化,且糖耐量出現異常,增加糖尿病發(fā)病率,甚至會并發(fā)心血管疾病與高血壓疾病,臨床死亡率也顯著提高。由此表明,慢阻肺患者如果合并失眠,很容易產生呼吸障礙與焦慮等癥狀,所以有必要對此類患者的睡眠質量加以改善。
2慢阻肺合并失眠的發(fā)病機制
2.1直接因素 ①疾病因素。慢阻肺患者在夜間會受身體疾病的影響而感覺不適,特別是持續(xù)性咳嗽與咳痰,甚至還會出現喘憋與氣促的情況,因而要不斷轉變睡眠姿勢或者是端坐呼吸。受此影響,慢阻肺患者的睡眠會中斷,使其睡眠節(jié)律受到直接影響。此時,患者的神經系統也會更興奮,進而延長其睡眠潛伏期。②神經遞質學說。慢阻肺患者受肺通氣功能障礙影響,經動脈血氣分析發(fā)現慢阻肺患者在夜間很容易出現Ⅰ型或者是Ⅱ型呼吸衰竭,有并發(fā)低氧血癥的可能。而且在相關研究中指出,慢阻肺患者在長時間接受吸氧治療的過程中,雖日間癥狀良好,但夜間仍有出現缺氧的可能。究其原因,患者夜間血氧飽和度的降低和動脈血氣指標的關系不明顯,也就說明,慢阻肺患者夜間出現氧飽和度下降的癥狀并非因PaO2引起?;颊咴谝归g處于睡眠狀態(tài)下,其中樞通氣驅動會下降,導致通氣量偏低,容易引起夜間缺氧。另外,血氧飽和度高度還會對患者中樞神經地質合成酶和相關神經遞質水平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對睡眠與覺醒狀態(tài)進行調節(jié)的神經通路帶來影響。特別是夜間的持續(xù)低氧狀態(tài),會使患者的神經通路隨之發(fā)生變化,使其夜間覺醒頻率更頻繁,睡眠模式也隨之發(fā)生改變[4]。
2.2間接因素 ①社會心理機制。慢阻肺患者在患病狀態(tài)下很容易出現情感障礙,且根據臨床數據發(fā)現,慢阻肺并發(fā)焦慮的幾率接近50%,而并發(fā)抑郁的幾率則超過52%,同時并發(fā)焦慮、抑郁幾率接近40%?;颊叱霈F焦慮與抑郁情緒,很容易導致網狀內皮系統活動隨之增強,且交感神經更加興奮,機體的活動也隨之增強。此時,慢阻肺患者的睡眠結構也會改變,減少其深睡眠時間,增加其夜間覺醒的頻率。除此之外,慢阻肺患者睡眠結構的紊亂以及質量下降還會加重其不良情緒,降低其生活質量水平,長此以往即可陷入惡性循環(huán)。部分學者通過對慢阻肺患者住院治療期間的睡眠質量的調查,并對睡眠質量影響因素展開深入分析,表明患者對于死亡的恐懼感以及抑郁和焦慮等心理因素均為老年慢阻肺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并影響睡眠質量的誘因。陳自力等人分析了慢阻肺環(huán)責的情緒和睡眠質量關聯性,發(fā)現兩者間關系密切,因而提出在防治慢阻肺疾病期間應強調改善心理狀態(tài)與睡眠狀況的重要性[5]。②其他因素。首先,年齡因素。絕大多數慢阻肺患者是老年人,因其普遍睡眠時間少,所以失眠的發(fā)生率也較高。究其原因,藥物治療會對患者產生影響,加之其年齡因素使大腦部分區(qū)域的生理功能出現退行性改變,較之于年輕人,老年患者晨醒的幾率更高,且睡眠也更困難。其次,藥物因素。根據研究成果了解到,藥物也會影響慢阻肺患者的睡眠效果,一般以喹諾酮類的抗感染藥物、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藥物以及茶堿類止咳平喘藥物等實施臨床治療,因而會對睡眠質量帶來影響。再次,認知因素。慢阻肺患者的睡眠質量不理想,入睡越困難,其情緒就越焦慮,即進入正反饋調節(jié)狀態(tài)?;颊叩倪@一認知也可通過患者將睡眠重要作用過分夸大表現出來,且對于睡眠時間也過分追求,受此不現實期望的影響使患者對于睡眠質量作用有所忽視。所以說,患者的睡眠信念與態(tài)度會對其睡眠質量產生直接影響。最后,其他因素,主要包括環(huán)境因素和醫(yī)源性因素等等。一般因住院環(huán)境相對嘈雜,以及夜間護士頻繁巡視,或者是患者需吸氧等,均會影響其睡眠質量。
3現代醫(yī)學治療慢阻肺合并失眠的研究進展
3.1藥物治療進展 臨床研究中,對慢阻肺合并失眠患者治療中,藥物治療主要采用鎮(zhèn)靜催眠類藥物。其中,苯二氮卓類藥物應盡可能不適用,尤其是并發(fā)高碳酸血癥的患者必須禁止,避免對其通氣功能帶來抑制而加重呼吸衰竭的程度。根據臨床研究發(fā)現,呼吸抑制作用會加重慢阻肺急性期患者的病情,且呼吸衰竭發(fā)生風險更高,也會增加急診就診的次數。對于非苯二氮卓類的鎮(zhèn)靜催眠藥物應用于慢阻肺患者治療中是否會使患者呼吸衰竭發(fā)生風險增加的研究尚未定論。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近一個月內使用非苯二氮卓類藥物會使不良呼吸事件的發(fā)生風險增加,特別是急性加重與急性呼吸衰竭。為此,此類藥物同樣要謹慎使用。對于褪黑素受體激動劑拉米替隆而言,其呼吸抑制并不明顯,因而可在臨床中應用。在研究中,對于中重度的慢阻肺患者,在睡前30min口服8mg,能夠使其睡眠質量得到改善,而且不會明顯影響其血氧飽和度。
3.2非藥物治療進展 研究中,部分學者針對慢阻肺住院治療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和針對性護理,對照組則采用常規(guī)性護理,根據研究數據表明,以上兩種護理模式均可改善其睡眠質量。同時,臨床中通過認知行為對慢阻肺合并失眠患者進行治療,根據患者的睡眠質量評分、催眠藥效評分、睡眠潛伏期評分、日間功能評分以及睡眠效率評分等分析后發(fā)現,經治療,患者的評分遠優(yōu)于治療前。除此之外,轉變患者的生活習慣,在睡前不允許喝奶茶、濃茶和咖啡等容易使人興奮的物質,且在睡前用溫水泡腳,喝熱牛奶,在睡前保證病房環(huán)境安靜,不參加劇烈運動。在此基礎上,應針對患者實施必要的心理干預,定期開展宣傳教育,使患者積極參與健康教育活動,進而對疾病形成正確認知,在給予患者必要支持與鼓勵的基礎上不斷改善其心態(tài)。應積極引導患者家人給予其必要的疏導與陪伴,合理指導其通過肺康復鍛煉方法、音樂治療法、放松訓練和太極等改善其睡眠活動。同時醫(yī)護人員需告知患者助眠藥物的不利影響,使其盡可能減少服用量。針對慢阻肺合并失眠患者實施臨床護理的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出現嘈雜的聲音,對病區(qū)環(huán)境加以改善,保證燈光與聲音的設計更加理性。
由此表明,在現代醫(yī)學領域對于慢阻肺合并失眠疾病的治療方法仍具有加大的局限性,且藥物治療的研究并不多見,藥物副作用明顯,因而仍需進一步探討鎮(zhèn)靜催眠類藥物與抗抑郁藥物對于患者基礎疾病的安全性影響。另外,非藥物治療僅發(fā)揮輔助作用,因而在西醫(yī)領域始終不存在安全且有效的藥物。
4結論
綜上所述,慢阻肺這一呼吸系統疾病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帶來極大影響,且容易反復發(fā)作,在臨床治療中有并發(fā)肺外合并癥的可能,尤其是失眠,不積極發(fā)病率高且危害較大。在上述研究中,針對慢阻肺合并失眠的流行病學、發(fā)病機制以及現代醫(yī)學治療進展等展開了系統化探究,發(fā)現尚未具備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案。為此,在后期研究中應將重點集中于中醫(yī)領域,借助中西醫(yī)聯合治療的方式改善慢阻肺合并失眠患者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