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在江南的河畔、路邊,到處可見東一壟西一簇的馬蘭。
我出生于農(nóng)村,從小就熟悉野草、野菜。哪些野草既是草又是菜,野薺菜、野草頭、野菠菜、馬蘭等長在哪里,它們與人工種植的,以及那些類似的野草有何異同,我都能辨識。而我對馬蘭之喜愛更甚于其它野菜,源于它對我的奉獻和恩澤。
在我六七歲時,由于生活艱難,營養(yǎng)不良,加上內(nèi)火旺,嘴角生熱瘡,眼屎多,早晨醒來眼睛無法自然睜開。為此,只能先用熱毛巾敷,然后用手慢慢地剝眼屎,有時連同眼睫毛都被拔掉。子病母心疼。母親想到了馬蘭,她讓我一天三餐,頓頓不離馬蘭,同時將馬蘭搗成汁,裝進小紗布袋,制成雞蛋大小的馬蘭袋。臨睡前,我閉上眼睛,母親就把馬蘭袋敷在我的眼皮上,每次半小時。真是藥到病除,不用一個星期,馬蘭竟治愈了我的嘴角瘡和眼屎病。
我喜歡馬蘭,還源于馬蘭的經(jīng)濟價值。讀小學時,家貧無錢買文具。清明前后,我見一些農(nóng)民挑了馬蘭去小鎮(zhèn)賣,四五分錢一斤,銷路很好,于是,也利用放學后和假日,摘馬蘭、賣馬蘭。鎮(zhèn)上那些愛吃馬蘭的人,對馬蘭要求很高:既要莖葉完整,又要鮮嫩干凈,無黃葉泥卵。初,我由于未掌握采摘技巧,所采馬蘭質(zhì)量差,殘葉泥卵多,銷路自然差。經(jīng)過琢磨,終于悟出了又快又好采摘馬蘭的辦法。在我同齡的兒童中,我可以說是采摘馬蘭的高手,量多質(zhì)高,賣得出好價錢,常常被一搶而光。在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月里,我賣馬蘭所得足足可支撐我半年的文具開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馬蘭吃法很單調(diào),或拌或炒。當年我最喜歡吃馬蘭干燒肉。四五月的野馬蘭,葉莖粗老不宜拌吃和清炒吃,可制馬蘭干。母親是這方面的高手,她每年要用三四十斤鮮馬蘭制出三四斤馬蘭干。蔬菜青黃不接時,就燒馬蘭干吃,逢年過節(jié)或招待客人時還吃馬蘭干燒肉。今天想到這道菜不免口水直流,又情不自禁地緬懷起天堂的母親。
去年剛上一年級的孫子一丁,學校要求背誦幾十首古詩詞,其中有一首唐代大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曾經(jīng)的同事蔣君是杭城近年來嶄露頭角的青年書法家,其草書功力頗受專家青睞,前些年把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寫成條幅,贈我掛在客廳中。
某日,我指著此條幅對一丁說,你背誦的這首詩作者還曾是我的“鄰居”呢。我曾在孟郊的故鄉(xiāng)武康(今德清縣城)工作生活過20多年,住所和辦公室離“東野古井”(孟郊字東野,據(jù)稱此井在他故居門前,為他所挖)只有一墻之隔。一丁從此萌發(fā)去看看孟郊故居的念頭。適逢今年在武康過春節(jié)。大年初五陽光明媚,商家忙著“接財神”,我們卻急著拜謁孟郊。
孟郊祠不知始建于何時,上世紀30年代與武康老縣城同時毀于日寇戰(zhàn)火。上世紀末,孟郊故里八角井村熱心村民捐資重建,受財力所限,全祠占地面積僅二三百平方米,也未設專職管理人員,由家住附近的幾位志愿者輪流值守,所以無法事先預約。等我們來到門前時,當天輪值的大媽正好家里來了客人,剛鎖門回家了。
徘徊于門前,一丁大失所望,全家只能繞著孟郊祠轉(zhuǎn)了一圈,在門口拍了張照片,聊作“打卡”,打算明天再來。剛想怏怏回家,忽聽耳邊有人叫我名字,回首一望,卻是兩位多年未見的老同事,探望朋友剛巧路過此處。聽說我們欲進孟郊祠,馬上跑到附近一位大伯家中拿來鑰匙,幫我們打開大門。
孟郊塑像高3米余,他著唐代官吏衣冠、手捧朝笏,肅立于祭臺上。祭臺兩側(cè)有一聯(lián):名詩一首抒盡人間母子情,巨篇五百詠遍天下平民心。一丁雙手合十,向孟郊塑像恭敬稽首,用稚嫩的童音、字正腔圓地誦吟千古名篇《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回家我發(fā)了篇朋友圈略述此事,一丁聽我讀完,突然說道:“爺爺,《游子吟》的最后一句不是‘難報三春暉,是‘報得三春暉。”我上網(wǎng)一查,不禁大汗,果然是我錯了。一丁雖然還不能完全理解此詩意境,但死記硬背的效果還是明顯的。
所謂“游畫”,就是一邊旅游一邊畫畫。在過去的18年時間里,我已自費到過世界100個國家。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項目是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請成為世界遺產(chǎn)的。中國是絲綢的故鄉(xiāng),養(yǎng)蠶與繅絲、織綢的歷史有數(shù)千年之久。絲綢品種繁多,有“天然纖維皇”之稱;制成的服裝質(zhì)地柔軟,又有“人的第二皮膚”之譽,故是古代延續(xù)至今的珍品。在中國,將絲綢作為主要商品進行貿(mào)易的歷史也很悠久,漢代張騫奉漢武帝之命最早開拓的,連結(jié)了亞歐等地的古代陸上商貿(mào)路線,曾被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舴曳Q為“絲綢之路”,簡稱陸絲,其有東段(中國中原與河西走廊一帶)、中段(狹義的西域,即今中國新疆等地)、西段(中亞、西亞和南歐地區(qū))之分。
實地游畫東段與西段中的漢代線、隋唐線和宋代線,我發(fā)現(xiàn)沿途非常之美,那張掖的丹霞地貌、哈密的雅丹魔鬼城、巴音郭勒州庫爾勒的胡楊林,以及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腳下的卡拉庫里湖等,絕對可用綺麗、偉岸、神秘、壯觀來形容??墒沁@些線路大部分處于荒涼的戈壁灘,生活不便可想而知,游畫中我就把自己想象成當年的絲路“商人”,作了吃、喝、穿、住、行等各種體驗。
吃:絲路商人們行走陸絲時,吃一定是個大問題,有一頓沒一頓肯定不行,營養(yǎng)跟不上也不行。在甘肅蘭州我便游畫了既能吃飽又能吃好、葷素搭配非常合理,整體顏值非常高,鮮辣味能讓人胃口大開的蘭州牛肉面;在新疆烏魯木齊我則游畫了古代稱之為“胡餅”、有五十來個品種、便于攜帶和儲藏、味道又好極了的馕。
穿:絲路商人們行走陸絲時,穿一定也是個大問題,因為絲路地處西北地區(qū),冬天非常寒冷,利用張掖特產(chǎn)的、厚實優(yōu)質(zhì)的山丹羊皮做件長及腳踝的羊皮襖,白天穿在身上御寒,晚上連鋪帶蓋來保暖,碰到下雨下雪還能或披或裹有所遮蔽,就是個好主意,所以當我游畫張掖的山丹羊群時,會像真正的絲路商人一樣,從心底里對這些溫暖人心的天使涌出縷縷感恩之情。
喝:絲路商人們行走陸絲時,喝水一定又是個大問題,在沙漠中口渴難耐,能喝上一口清涼甘甜的泉水太重要了,因為醫(yī)學證明一個人如果不吃飯還能活上個把月,不喝水的話一周都難度過,因而到敦煌游畫月牙泉,我不僅畫的是其“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塞外風光之一絕,更是在畫生命。
?。航z路商人們行走陸絲時,住宿一定還是個大問題,大部分時間只能像游牧民族一樣睡帳篷等,在喀什我游畫了老城區(qū)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既舒適又安全的高臺民居,其能供商人們好好地停留與休整。
行:絲路商人們行走陸絲時,趕路一定亦是個大問題,一路上非常寂寞難耐,而一直相伴的駱駝也許是最好的朋友了,它們既可以馱物也可以代步。在若羌我游畫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駝隊,從畫中可以看到,那以金色的沙漠為背景,排列有序、步履從容的駝隊還充滿了美感,古絲路典型的畫面與象征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吧。
在陸絲西段,我游畫過中亞、西亞和包括終點站意大利在內(nèi)的南歐所有的國家,其中印象最深的應屬烏茲別克斯坦了。在烏國,我仔細摹寫了撒馬爾罕阿弗羅西奧卜博物館新發(fā)現(xiàn)的巨型壁畫,其上繪有身著唐服、手拿蠶繭、捧著成匹的絲綢、排著隊向烏王獻禮的唐朝使者形象,雖然因年代久遠,畫面已破損不堪,但那是陸絲經(jīng)過烏國的實證,游畫時我真是激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