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梅
【摘 要】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課堂教學的過程就其本質來說是師生思維共同活動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氛圍,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鼓勵學生質疑,提高思維意識;注重學法指導,培養(yǎng)思維能力。
【關鍵詞】 語文課堂? 思維能力? 培養(yǎng)? 質疑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闭Z言和思維是不可分割的,它們是相互發(fā)展,相互促進的。語言的背后是思維。沒有思維的支撐,讀,讀不通;寫,寫不通。語文教學如果不重視發(fā)展思維,讀、寫能力難以有質的飛躍。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中適時地“設疑”,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困惑,促進認知沖動,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創(chuàng)設氛圍,調動思維積極性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決更重要?!币寣W生成為問的主體,教師首先要從情入手,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學中教師用親切的微笑,和藹可親的教態(tài)、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寬容、理解的課堂氛圍,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保證學生思維處于最活躍的狀態(tài),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fā)揮。
二、鼓勵質疑,提高思維意識
“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辟|疑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大膽探索、勇于批判的精神。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向書本挑戰(zhàn),敢于向老師挑戰(zhàn),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并且要善于運用鼓勵性語言,保護學生的質疑意識。對學生的提問,不要批評、指責,傷害其自尊心,而應用信任、期待的語氣給予鼓勵、表揚,對說錯的學生給予諒解、幫助,絕不能訓斥。這樣,學生怕問的心理才會逐步消除,增強他們提問題的勇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寬松、和諧的質疑氛圍。如教學《月光曲》一課,課文中有這么一處描寫:“月光照進窗子里,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弊x到這兒,一名學生對作者連續(xù)使用“清幽”一詞很不滿意,認為應改動其中的一個詞,理由是,應避免重復使用,不然語言太單調。教師當即肯定了學生敢于向教材挑戰(zhàn)、敢于質疑的精神,并積極引導學生深入讀文,深化理解。這樣的表揚、肯定,不僅可使質疑者在心里產生極大的滿足,更能潤物無聲地保護、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三、學法指導,培養(yǎng)思維能力
1. 在課題處設疑,啟迪主動思維
課題是教材資源之一,教師經常利課題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啟迪思維,便于學生在讀文伊始弄清題目與課文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如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課,老師可以圍繞課題,引導學生質疑:“一百個問號”是什么意思?“一百個”是指具體的數(shù)量嗎?真理一定會“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嗎?是不是所有真理都要“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呢?在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閱讀第1、2自然段后,用課文中的話解說課文題目的意思,在質疑、釋疑中初步理解作者所表達的觀點。
2. 在讀文時設疑,發(fā)展辯證思維
“課文是學生習得知識、積累語言、形成技能、獲得方法的憑借?!蔽谋举Y源的深入探究,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在學生經歷充分閱讀實踐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究于課文的矛盾處、反復出現(xiàn)處、細微差別處及標點、重點詞句、段落分行、謀篇布局等處。如教學《夏天里的成長》一課,全文圍繞中心句“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選取了“有生命的事物”“無生命的事物”“人”這三方面的事物。教學時,引導學生回歸整體,從全文的角度,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寫法,可以組織學生討論:2—4自然段的順序可不可以調換?刪去其中一段可不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悟本文從三個方面層層遞進地圍繞中心意思寫,把課文的中心表達得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入。
又如福鼎的王小麗老師教學《剃頭大師》一文,課文以“剃頭大師”為題,但文中的“我”根本不是“大師”,甚至連剃頭的經驗都沒有。在教學時,老師以“我”是不是“剃頭大師”為思辨點,讓學生展開思辨閱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評鑒能力及初步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閱讀思辨能力。先讓學生默讀課文7—18自然段,找出能證明“我是剃頭大師”的句子,畫上橫線,再和同桌說一說你的推薦理由。學生交流理由:(1) “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給他圍上,再擺出剃頭師傅的架勢,嚓嚓兩剪刀,就剪下一堆頭發(fā)?!保?)“我覺得自己像個剃頭大師,剪刀所到之處,頭發(fā)紛紛飄落,真比那老剃頭師傅還熟練,這兒一剪刀,那兒一剪刀,不一會兒,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張熊皮,上面落滿了黑頭發(fā)。”接著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7—18自然段,找出證明“我”不是剃頭大師的句子。小組交流合作將理由寫在卡紙上匯報。讓學生通過思辨閱讀,培養(yǎng)學生閱讀評鑒能力及初步的思辨能力。
3. 在“結尾點”設疑,拓展思維空間
對一篇課文的閱讀,學生往往會隨著對課文理解的加深和探究的深入,而產生新的信息、新的疑問。在學習結束時,教師如果能讓學生談談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就會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教學《宇宙生命之謎》一課,在教學結束時我并不急于總結,而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興趣益然地談發(fā)現(xiàn)、提問題:在茫茫宇宙中,人類是不是唯一的存在?除了人類還有沒有別的生命形式?還有沒有像地球這樣美麗的家園?有的大膽設想:既然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其它星球能居住,那能否在海底建設城市……以便形成對知識的探究并沒有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終止的良好態(tài)勢氛圍。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設疑的時機,創(chuàng)設誘人深思的問題情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