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珍珍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友善觀;培養(yǎng)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18-0077-02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方面的要求,友善可以解讀為行為友好,內心善良。當前,青少年欺凌及其他不友善的行為越來越低齡化,這值得我們警惕。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育學生各類價值觀的主陣地,須承擔起培育學生友善觀的重任。
1.內化于心:從經(jīng)驗型方法到情感型方法。
利用教材資源,深化認知。雖然《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中沒有明確講解友善觀的內容,但筆者發(fā)現(xiàn)教材中每一年段的內容都有利于友善觀的培養(yǎng)。低年段教材關于友善觀培養(yǎng)的內容主要聚焦于“學生喜歡和同學、老師交往,愛護班級榮譽,關心和愛護同伴”。如一上《拉拉手交朋友》和一下《我想和你們一起玩》都是旨在引導學生在剛開始與人交往時就要做到與人為善。中高年級教材關于友善觀培養(yǎng)的內容則主要聚焦于“在生活中養(yǎng)成文明禮貌、友愛寬容的品質,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分享快樂”。如四下《當沖突發(fā)生》、五上《學會溝通交流》和六下《學會寬容》《學會尊重》,這些內容都在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除了處理人際關系的內容,教材還涉及對環(huán)境的友善,尤其是六年級法治教育專冊,注重法治教育,可以以法治促友善。課堂上,教師要利用教材資源,總結補充友善觀的理論知識,此外,還要讓學生主動思考、相互交流,進而提升學生在友善方面的認知水平。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增強情感。這能增強學生對友善觀的情感認同。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豐富多樣,但一定要注重真實性,因為只有逼真鮮活的情境才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如在教學三下《同學相伴》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思考在校園生活中我們會在哪些場合容易冷落、忽視和排斥某些同學。如果此時創(chuàng)設的情境脫離學生的真實生活,那學生就很難引起情感共鳴,也很難發(fā)現(xiàn)對同伴表達友善的時機。
改善教學方法,堅定意志。品德的形成需要知情意行四方面的統(tǒng)一,友善品質的形成也不例外。友善認知是內在依據(jù),友善情感是內心體驗,而友善意志則是支配行為的力量。意志培養(yǎng)的方法有很多,包括:(1)游戲教學法。對于小學生而言,用有趣的游戲開展教學,比一味地知識灌輸更有吸引力。如在四上《我們班 他們班》的教學中,與其引導學生學會友善對待其他班級同學,不如組織一場兩班之間的拔河比賽,讓學生感受良性競爭的魅力,并真正做到為其他班喝彩。(2)議題式教學法。教師提出議題,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并發(fā)表各自的觀點。觀點沒有對錯,言之有理即可。如在教學四下《當沖突發(fā)生》時,教師拋出議題“自習課上發(fā)生沖突怎么辦?”,在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時,教師可以適當提到其他班級矛盾的處理方式,讓學生將友善觀運用于班級矛盾的處理中,培養(yǎng)他們友善處事的決心。(3)體悟教學法。體悟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在直接或間接的實踐體驗中獲得情感體驗,并生成友善待人的恒心。
2.外化于行:從灌輸型方式到實踐型方式。
開展實踐活動,回歸生活。友善觀的培養(yǎng)應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讓學生回歸生活,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將內在觀念外化于行。如教師在教學四下《變廢為寶有妙招》時就不能只局限于告訴學生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而應讓他們親身實踐,可以作為志愿者參與小區(qū)的垃圾分類工作。這些公益活動能讓學生從小課堂走進大課堂,讓學生明白不僅要友善待人,還要友善對待環(huán)境。
加強正面引導,榜樣示范。小學生或許不一定能深入理解友善品質的內涵,但他們善于向身邊的人學習,榜樣的力量可以促使他們的行為發(fā)生改變。因此,教師要時刻規(guī)范自己的言談舉止,友善地對待學生,面對學生的錯誤,應細致耐心地處理。當然,同伴榜樣示范也十分重要。在課堂上樹立友善典型,表揚友善事跡,這些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另外,家長的榜樣作用也十分重要,教師可以發(fā)揮家長的力量,進而促進學生友善觀的全面形成。
協(xié)同多方面力量,創(chuàng)建共同體。要想引導學生用友善的方法處理人際關系,還需要充分挖掘各學科課程中友善教育的因素,發(fā)揮學科育人合力。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向學生進行尊老愛幼、友善待人方面的教育。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可多方面利用身邊可用的材料,培養(yǎng)學生熱愛環(huán)境、敬畏自然的意識,讓學生明白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也要友善對待自然。班隊課上,可開展關愛弱勢群體的教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只有融合各學科、各方面培育友善的力量,學生才會充滿自信,對待他人時才會心存感恩、寬容友善。
3.固化于制:從單一型機制到綜合性機制。
健全培育機制,踐行自覺。要讓學生自覺地產(chǎn)生友善行為,就需要有一系列科學的培育機制。教師要發(fā)揮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作用,確保關鍵環(huán)節(jié)的順暢進行,讓學生先認同再內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讓學生用耳聽、動口說,充分挖掘學生內心深處的感性認識。教師還要巧用語言渲染營造氛圍,讓學生感知他人友善行為,并逐步把感性認識轉化成理性認識。
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有的放矢。進行科學的評價是培育學生友善觀的重要步驟。如教師可采用總體印象法,這種測評方法操作簡單,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加以衡量和比較。積分評測法,這是一種便捷的計分方式,在課堂上教師制定一些評分細則,當學生表現(xiàn)出友善行為時就加分,到期中或期末匯總。另外,教師要拓寬各種信息的反饋渠道,通過各渠道收集測評數(shù)據(jù),對測評數(shù)據(jù)認真核實,登記在冊,這能讓友善觀的培養(yǎng)有的放矢。
(作者單位:南京市溧水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