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富,唐廣洲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影像科,江蘇 南京 211300)
半月板撕裂通常由運動后損傷、車禍及膝關節(jié)老化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xiàn)為膝關節(jié)腫痛、無力、關節(jié)彈響等,且活動時疼痛明顯加重,嚴重影響患者膝關節(jié)運動,同時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半月板縫合術是一種在膝關節(jié)鏡下,對受損的半月板進行修補的微創(chuàng)手術,可以有效減少患者半月板裂縫間的距離,且手術方法精細,但存在患者術后不愈合的情況。磁共振檢查屬于影像學檢查方法,其可全面檢測并觀察患者半月板損傷部位、斷裂程度等情況,也可顯現(xiàn)出交叉韌帶、軟骨結構等的改變,且具有成像清晰度較高,無輻射等優(yōu)勢,患者的高配合度有助于觀察術后的愈合情況[2]。本研究旨在探討半月板縫合術后磁共振成像信號特征的變化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2例半月板撕裂患者,按照患者術后愈合情況分為未愈合組(31例)和愈合組(31例)。未愈合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齡25~40歲,平均(34.58±5.13)歲;左膝關節(jié)17例,右膝關節(jié)14例。愈合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齡26~42歲,平均(35.39±5.14)歲;左膝關節(jié)15例,右膝關節(jié)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納入標準: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中半月板撕裂的相關診斷標準;經關節(jié)鏡檢測并確診為半月板撕裂患者;患者術后無二次損傷;半月板撕裂類型為縱行撕裂者等。排除標準:屬于半月板其他撕裂類型;精神障礙不予配合者;膝關節(jié)畸形、骨折者等。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關節(jié)鏡探查半月板、交叉韌帶等部位,全面檢查患者半月板表面損傷程度、血供情況及松動程度;探查后,進行門型釘前交叉韌帶重建和半月板縫合手術,使用探針確定修剪長度,切除周邊軟組織,完全清除碎屑后縫合固定,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關節(jié)腔;術后,檢查患者關節(jié)腔、髕上囊,若無存在組織殘留則關閉切口。基本恢復后取出門型釘,進行二次關節(jié)鏡探查與磁共振檢查。檢查應注意如下情況:于檢查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去掉所有金屬飾品與手機等物品,防止在檢查過程發(fā)生意外,坐輪椅的患者需由家屬與醫(yī)務人員扶持進入檢查間,給患者安排合適機器,在檢查開始之前核對患者基本信息并詢問病史,包括是否安裝過心臟起搏器、體內有無鋼板等;進入檢查室后選擇合適的線圈與半月板損傷部位對齊,患者身體呈仰臥位,同時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進入倉內配合檢查,技師核對患者相應電子信息后選取最優(yōu)序列進行掃描并上傳圖像,在操作過程嚴密觀察患者的狀態(tài),注意圖像質量,防止偽影出現(xiàn),并完成高質量圖像的磁共振檢查,采用1.5 T磁共振對兩組患者進行檢查,分別于患者初次及二次關節(jié)鏡探查術前進行檢查,包括PDWI、T2WI、T1WI,3 mm的層厚,0.3 mm的間距,160 mm×160 mm的視野大小。
1.3 觀察指標 ① 采用磁共振檢測兩組患者術后18個月在PD序列、T2序列的深度比值。② 對比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8個月磁共振成像信號的長度、寬度,檢測方法同①。③ 對比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8個月半月板的信號噪聲比( SNR),分別在T1序列、PD序列、T2序列中檢測病變部位SNR,以半月板撕裂部位為選定區(qū)域,分3次測量,計算平均值,檢測方法同①。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半月板信號特征深度比值 與未愈合組相比,愈合組患者在PD序列、T2序列的深度比值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半月板信號特征深度比值比較 ( ±s, %)
表1 兩組患者半月板信號特征深度比值比較 ( ±s, %)
組別 例數 深度比值PD序列 T2序列未愈合組 31 76.58±10.63 64.22±9.15愈合組 31 30.98±9.91 19.05±6.03 t值 17.470 22.950 P值 <0.05 <0.05
2.2 磁共振成像信號長度、寬度 與術前相比,術后18個月兩組患者磁共振成像信號長度、寬度均顯著降低,且愈合組顯著低未愈合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磁共振成像信號長度、寬度比較( ±s, mm)
表2 兩組患者磁共振成像信號長度、寬度比較( ±s, mm)
注:與術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長度 寬度術前 術后18個月 術前 術后18個月未愈合組 31 19.66±5.23 17.98±4.66* 2.33±1.21 1.45±0.52*愈合組 31 19.59±6.13 15.86±3.41* 2.38±1.26 1.03±0.06*t值 0.048 2.044 0.159 4.467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半月板SNR比較 與術前相比,術后18個月兩組患者PD序列、T2序列的SNR均顯著降低,且愈合組顯著低于未愈合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T1序列組內、組間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半月板SNR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半月板SNR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SNR:信號噪聲比。
組別 例數 PD序列 T2序列 T1序列術前 術后18個月 術前 術后18個月 術前 術后18個月未愈合組 31 28.67±7.64 25.88±5.04* 14.12±5.15 12.46±4.74* 10.55±2.16 10.51±2.26愈合組 31 27.63±8.56 19.06±4.68* 13.37±6.09 7.64±3.65* 9.98±2.26 9.84±2.27 t值 0.505 5.521 0.524 4.486 1.015 1.16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影像學特征 圖1-A:患者A,女性,31歲,右膝關節(jié)外側半月板盤狀半月板,外側半月板后角內見條狀長T1、長T2信號影,右膝外側半月板損傷(Ⅲ°);圖1-B:右膝關節(jié)半月板術后狀態(tài),局部顯示欠清。圖2-A:患者B,女性,56歲,左膝關節(jié)內側半月板盤狀半月板,左膝關節(jié)內側半月板后角線見長T1、長T2信號影,左膝關節(jié)內側半月板損傷(Ⅱ°);圖2-B:左膝半月板術后狀態(tài)。左膝關節(jié)內側半月板見條狀稍高信號,未達關節(jié)面。
圖1 右膝關節(jié)半月板圖像
圖2 左膝關節(jié)半月板圖像
半月板撕裂病因可分為外傷、退行性改變,其發(fā)病機制在于膝關節(jié)由屈曲至伸直運動同時伴有旋轉時,易產生半月板損傷。以半月板內側及后角縱形破裂損傷居多,撕裂的長度、深度、位置取決于半月板后角在股骨與脛骨髁之間的關系[4]。關節(jié)鏡縫合手術主要用于治療比較嚴重的韌帶損傷或者半月板損傷的縫合,還可以用于韌帶的重建等。且關節(jié)鏡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安全性相對較高,不會給患者的身體帶來嚴重的傷害,且術后易恢復[5]。但因半月板撕裂存在組織損傷、血供低等因素,導致患者出現(xiàn)術后不愈合現(xiàn)象。
磁共振成像是通過收集磁共振現(xiàn)象所產生的信號而重建圖像的成像技術,對于某些CT顯示不出來的病變,其可使病變顯影,且對患者軟組織分辨率高,定位也較為準確,患者接受度高。半月板撕裂縫合術后,可通過磁共振成像信號,及時觀察患者愈合情況[6]。本研究結果顯示,未愈合組患者在PD序列、T2序列的深度比值及磁共振成像信號長度、寬度均低于愈合組,表明當磁共振成像信號深度比值增高,患者存在半月板不愈合現(xiàn)象,且愈合患者磁共振成像信號也偶爾伴有輕微異常。半月板愈合情況可通過磁共振成像信號SNR測量進行評價,半月板撕裂相比正常半月板SNR水平高[7]。PD序列對半月板損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可快速準確的診斷半月板撕裂患者病情程度;T2序列、T1序列對患者出血現(xiàn)象敏感,可及時發(fā)現(xiàn)半月板撕裂患者病變部位,觀察患者愈合情況,且偽影較少圖像清晰度高[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8個月愈合組患者PD序列、T2序列下的SNR均低于未愈合組,表明磁共振序列PD、T2中SNR值,可反映出術后半月板愈合情況,其水平降低說明患者愈合情況較好。
綜上,半月板縫合術后磁共振成像信號特征具有規(guī)律性,當半月板成像信號深度比值、長度、寬度及SNR水平升高,說明患者存在不愈合現(xiàn)象,磁共振檢查可深度觀察患者膝關節(jié)損傷情況,為患者預后判定提供一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