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鋒
(畢節(ji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貴州 畢節(jié) 551700)
炎性腸病是指一組病因尚不明確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是除腫瘤外胃腸道疾病中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血便等[1]。生物制劑英夫利西單抗作為新型抗炎制劑,不僅可以抑制炎性腸病患者體內的炎性因子分泌,且能夠刺激患者臨床癥狀的緩解,但通常也伴隨較多不良反應,影響患者預后。硫唑嘌呤歸屬于一種免疫調節(jié)類藥物,可以發(fā)揮拮抗嘌呤作用以抑制病原體合成,調節(jié)機體免疫能力作用較強,且安全性較高[2]。本研究現針對硫唑嘌呤聯合英夫利西單抗對炎性腸病患者免疫功能與營養(yǎng)狀態(tài)的影響進行探討,并作出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畢節(ji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40例炎性腸病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3例;腹痛、血便膿血便、腹瀉患者11例,便秘5例,無血便者4例;年齡28~76歲,平均(45.91±3.62)歲。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例;腹痛、血便膿血便、腹瀉患者12例,便秘3例,無血便者5例;年齡28~76歲,平均(45.93±3.6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炎癥性腸病的診斷及治療炎癥性腸病的診斷共識》[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非感染性腸炎者;無本研究藥物過敏史者等。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障礙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妊娠、哺乳期女性等。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靜脈注射英夫利西單抗(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24,規(guī)格:100 mg/支),注射劑量為5 mg/kg,每2個月1次。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硫唑嘌呤片(浙江奧托康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153,規(guī)格:50 mg/片),4 mg/(kg·d),1次/d。兩組均治療8個月,隨訪8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治療8個月后取患者晨起時空腹靜脈血5 mL,CD4+、CD8+百分比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并計算CD4+/CD8+比值。②血液采集方法同①,按照3 000 r/min 離心 5 min,分離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8個月后的血清白蛋白(ALB)、轉鐵蛋白(TRF)、前白蛋白(PA)水平并比較。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6、8個月復發(fā)情況。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復發(fā)、不良反應)、計量資料(免疫功能、營養(yǎng)狀態(tài))分別以[例(%)]、(±s)表示,分別采用χ2、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免疫功能 治療8個月后兩組患者CD4+百分比、CD4+/CD8+比值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CD8+百分比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且研究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8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8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8個月后對照組 20 32.47±7.63 37.58±7.70* 31.59±6.63 26.76±5.72* 1.02±0.06 1.40±0.07*研究組 20 32.46±7.65 43.59±7.83* 31.43±6.66 22.54±5.55* 1.03±0.06 1.95±0.05*t值 0.004 2.447 0.076 2.368 0.527 28.59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營養(yǎng)狀態(tài) 兩組患者治療8個月后血清ALB、TRF、PA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ALB:白蛋白;TRF:轉鐵蛋白;PA:前白蛋白。
組別 例數 ALB(g/L) TRF(g/L) PA(mg/L)治療前 治療8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8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8個月后對照組 20 28.92±6.94 36.95±5.36* 2.14±0.47 2.53±0.29* 194.59±50.28 232.55±44.65*研究組 20 28.53±6.84 42.27±5.16* 2.01±0.40 2.85±0.46* 194.27±49.98 261.59±45.97*t值 0.179 3.198 0.942 2.632 0.020 2.02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復發(fā)率 研究組患者治療結束后6個月復發(fā)率與對照組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結束后8個月復發(fā)率相較于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復發(fā)率比較[例(%)]
2.4 不良反應 研究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相較于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例(%)]
炎性腸病屬于腸道炎癥性疾病,其可能發(fā)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常見于回盲部和右半結腸,目前沒有明確的治療藥物。生物制劑英夫利西單抗是由人工合成的臨床常用的抗腫瘤壞死因子制劑,可以選擇性地與腫瘤壞死因子結合,降低炎癥介質的釋放量,起到一定治療效果,但單一使用療效受限[4]。
硫唑嘌呤屬于免疫抑制藥,可以在機體吸收后轉化為6-巰基嘌呤,經烷基化后能夠發(fā)揮抑制胸腺內RNA、DNA合成等作用,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CD4+可增加免疫細胞增殖與分化速度,同時增加抗體的產生,阻滯炎癥反應;而CD8+降低表明免疫功能有所改善。硫唑嘌呤通過其抗炎機制,促進免疫功能平衡,抑制抗原體入侵,減少機體黏膜損傷,益于患者后期康復,降低病情復發(fā)風險,安全性較高[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8個月后研究組患者免疫功能各項指標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治療結束后8個月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硫唑嘌呤聯合英夫利西單抗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阻滯病情發(fā)展,有效減少疾病復發(fā)和不良反應。
營養(yǎng)狀況不佳為炎性腸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病情,血清ALB、TRF、PA均是患者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的標志性指標,其水平升高表明炎性腸病患者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良好,益于疾病快速恢復[6]。腸道菌群失調是誘發(fā)炎性腸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硫唑嘌呤可調節(jié)腸道菌群,改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修復炎癥黏膜,保持營養(yǎng)平衡,促進患者營養(yǎng)狀況的改善[7-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8個月后研究組患者血清ALB、TRF、PA水平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表明硫唑嘌呤聯合英夫利西單抗能夠促進患者營養(yǎng)平衡,益于患者康復。
綜上,硫唑嘌呤聯合英夫利西單抗能改善炎性腸病患者免疫功能,阻滯病情發(fā)展,有效減少疾病復發(fā)和不良反應,同時促進患者營養(yǎng)平衡,益于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