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正
熱愛生活的人,對美食似乎都是無法抵抗的。不同處在于,有人大愛珍饈美饌,非饕餮盛宴不能稱心;有人鐘情蘿卜青菜,以清淡素香為心頭好。隱居山林20年的馬守仁,無疑是后者。《山中取食記》雖是一本美食書,卻也是一本“淡”到了極致的書。書中記述了50道“山居素食菜譜”,采摘四季鮮蔬花果,用自然隨性的方式制作,不見稀有食材,不見花巧刀工,不見繁復流程,通篇是簡樸的山居滋味。
野菜入肴,中國人可謂行家里手,田間路邊的薺菜、苜蓿、蒲公英……均可洗凈瀝干拌面上鍋蒸。深居山中,野菜的種類自會更加豐富。馬守仁在書中提到一種名為“嫁菜”的野菜,“春季生發(fā),夏秋開花,不但可采摘供食,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泵艿臉淞珠g,當布谷鳥低沉的呼喚響徹谷溪,便是采摘“嫁菜”的最佳時節(jié)。“顏色青翠,點綴著雪白米粒,似乎春天清新的氣息都融入飯碗里來了?!薄凹薏恕弊詭r嫩辛辣,又可隨調(diào)味品的不同而滋味各異,比如醬油的鮮香,香醋的甘酸,均能柔和依順。馬守仁不禁感嘆:這大概就是“嫁菜”其名的緣故吧。
取食山中,不僅限于蔭下蔬菜,更有搖擺在枝的樹葉?!按轿逶鲁酰涂梢圆烧寥~了?!瘪R守仁把柿樹看作終南山給予清貧之人的特殊恩惠,甜甜脆脆的柿子自不必說,柿葉也可以豐富山居菜譜。柿葉蒸飯聞起來有一種淡淡的清香,輕嘗一口,米粒的筋道,柿葉的柔軟,都融化在一絲輕軟咸香里,讓人歡喜感嘆。而柿葉湯的滋味則很清甜,淡淡的清香縈繞在舌尖,有這樣一碗湯水滋潤腸肚,甚為快意。大自然的恩賜總是如此豐盈,哪怕是普通的柿樹葉,也有著不可思議的味道。
鮮花入饌,由來已久,《離騷》中便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馬守仁甚愛櫻花、梅花,不但一飽眼福,且將其品于舌尖,流于心間。“雨后撿得一捧櫻花瓣,陪襯上幾根新鮮竹筍,雖是簡單的料理方法,花之清苦、筍之甘甜,卻格外滋味無窮?!鄙街腥说乃匮判〉闪寺溆⒗_紛的新歸處,悠然慰心有之,食療養(yǎng)身亦有之?!靶迈r梅花三五朵,放在粥面上,每餐吃一小碗,可連續(xù)吃三天,能夠有效緩解梅核氣癥狀?!?/p>
山中取食記,在其輕描淡寫的表象下,也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馬守仁講究“一期一味”,他會參鑒《山家清供》《本心齋蔬食譜》《云林堂飲食制度集》等中國歷代食譜,借助傳統(tǒng)的力量,以古樸的方式,盡可能地還原食材最純粹的味道。躬耕山林,點瓜種豆,陰晴雨雪都是美好風景,苦辣酸甜皆為絕佳滋味。在素簡生活里,一人一書,一草一木,一茶一飯,都顯得格外有趣。
行走塵世,每一道簡單的滋味,都是旅途安然的享受。在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當下,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古人講究的“適時飲食,順時養(yǎng)生”,有些人甚至連一日三餐都無法認真對待。《中庸》有言:“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當我們放慢了腳步,喚起對大自然的敬重,讓美食的標準少一些外在形式,多一點本味隨性,或許可以更深入地滲透生命。
馬守仁山居生活的“慢”,并非散漫,而是愜意與從容。他取食山中的“淡”,也并非寡淡,而是淡中有深味?!暗钡綐O致,方見真味。飲食如此,人生亦如此。